郭静云: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上古文明

讲座概况

三四月之交,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郭静云教授做客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为我系同学带来了以“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上古文明”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包括“世界历史社会国家化问题”、“稻作起源与成长的时空在人类历史的脉络中”、“古亚洲驯马种族对中国的影响”三讲,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讲师简介

郭静云教授,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博士,现任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上古及先秦文化研究,有三十余年的研究、教学、田野考古与博物馆工作经验。其主要著作有《亲仁与天命:从“缁衣”看先秦儒学转化成“经”》、《夏商周:从神话到到史实》等。

 

讲座内容

在第一讲中,郭静云教授提出了大胆而新颖的话题——社会国家化之前人类同类相吃的现象。她认为,内部相吃作为社会内控制人口的策略,逐渐形成了一定规律。同时,她将社会视为生物机体,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形成自我认同和群体生态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

郭教授的视角并不局限于一国一地,在提及中国传统朝代观念的同时,还以古希腊和古埃及为例,引入家长统治式理论、暴力强制理论、协调理论、生物机体理论,深入探究社会国家化进程中的国家结构以及国家、族群、个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总结中,郭静云教授强调国家是人群发展出“人类”的关键阶段。

 

第二讲更是精彩纷呈,郭教授首先从稻作萌生与成熟的时空问题讲起,提出并介绍了南岭中心论,接着以田野考古的具体实例,向同学们描述了如何利用碳十四测年法等现代技术对遗址进行测定,得到较为准确的年代资料,还原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从而分析气候变化给稻作起源带来的影响。

郭教授认为,澧阳平原作为水稻最早起源地,具备了稻作产生的条件和动力。她先后提到十里岗、汤家岗、彭头山等多个史前文化遗址,从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迁两方面梳理稻作萌生到成熟以及系统化的发展脉络,以严密的逻辑和充足的证据详细解释了社会文明化及国家成型的过程,最后得出长江流域孕育了最早的农耕文明的结论。

 

作为压轴大戏的第三讲干货满满,郭教授在讲座伊始就表示对“殷周革命”的质疑,并提出“巨大历史变革发生在商殷之间”的观点。整场讲座都围绕这一观点展开,郭教授先从驾驭马车论殷商王族“游战”的民族属性,点明殷商之间的族群差异,又从马车来源追溯驯马历史,用马骨、马粪、马奶等考古发现向同学们描述了草原族群从狩猎马到饲养马的整个驯化历程。

在此基础上,郭教授进而谈到驯马族群的活动,从空间上分析驯马起源地到各大古文明中心的轨迹,以丰富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重现了驯马族群进入中原并建立帝国的过程。最后,她还仔细解释了殷商王族与西亚文明来往之谜,重申了殷商时期巨大变革以及殷商王族统治中原的历史意义。

 

 

讲座总结

郭静云教授的三场讲座从理论、材料等方面重构了史前时空,学术风格独特,研究角度新颖,探究范围广泛。同时,郭教授对考古资料的重视以及各学科的综合运用让同学们印象深刻。这次学术盛宴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对上古文明的认识、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视野。相信我系同学会以此为契机,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