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我系在海琴6号A326报告厅举办第七届暨2022级本科生学术论坛。李大海、李晓龙、李彦楠、韩艺丹、谢信业、胡海铅、李希光等老师出席了本次论坛。2022级共有8位同学提交学年论文并进行了汇报,学系2023级、2024级部分本科生同学参加了旁听学习。
论坛由李大海老师主持,他现场转达了吴滔和于薇两位老师对举办本科生论坛的殷切希望,指出本科生论坛既是对学年论文的检阅,也是对毕业论文的预演。鼓励同学们报以学习的心态,在老师们的点评中不断进步,将本次汇报当作学术人生的起点。
何婉怡同学以《西魏无年号纪年考》为题作了报告。通过搜集整理传世文献与出土碑志中的西魏纪年辞例,指出西魏废、恭两朝无年号,正史多用“废帝”“恭帝”称号纪年,周隋碑志中多用“前”“后”组合“魏”分纪废、恭朝。她发现“后魏某年”“魏某年”等纪年辞例有歧义,以及周隋时期存在用“禅帝”称号纪废帝朝的情况,由此指出废、恭二帝称号未定是影响多种西魏无年号纪年辞例出现的重要因素,强调纪年具有强烈的正朔意味,在政治多变情形下难以统一用例。在评议阶段,胡海铅老师强调了摘要的作用,认为应在摘要中重点标明使用了碑刻。李希光老师认为文章创新点不突出,问题意识需要加强。李大海老师肯定了论文的写作态度,鼓励深入挖掘年号与当时政治的变化,由浅入深,脱离就事论事的层面。
郑慧婷同学运用史源学的方法,对《初学记·州郡部·关内道》进行了考察。《初学记》作为唐代官修类书与皇子启蒙教材,其《州郡部·关内道》部分具有浓厚的官方意识形态色彩,且该部分引书以史部为主,尤重《史记》《汉书》《水经注》,兼采地记、志怪等文献,广博多元。通过系统的校读、统计与文本分析,她指出,《州郡部·关内道》编撰具有简炼性、调适性与统一性等特点,常对原文进行节引、意引甚至改写,以适应《初学记》体例与教学需求。在评议阶段,李彦楠老师建议查找更多版本进行对照研究。李大海老师指出类书中的地理部类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建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将《初学记·州郡部》所涉各州进行整体的史源学分析与比较。
廖海婷同学以《明代凤阳县人户的户籍和赋役》为题作了报告。她以成化《中都志》、天启《凤阳新书》为主要史料,结合明代历朝实录、典章制度以及官员奏议疏钞等,试图梳理明代凤阳县人户建置,厘清其户籍与赋役在现实中的具体情况。她认为,凤阳作为朱元璋的家乡,具有特殊的“帝乡”地位,其人户被划分为编民与土民,土民中又区分“祠祭署户二十家”与“太平八里”两类,两类土民在户籍隶属及赋役负担上具有显著差异。尽管明代官方推行“永免税粮徭役”的优待政策,现实中却屡屡出现赋役不均、身份冒滥与制度矛盾,反映出户籍与赋役制度在应对身份特权与财政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困境。在评议阶段,韩艺丹老师建议对赋役制度和赋役理念的相关名词进行辨析,并提示在文章写作中不应并列丁赋、田赋和徭役杂差。李晓龙老师强调赋役制度研究成果丰富,学术史对话不应该局限于凤阳县,要对学术史有全面的认识。
卢雨梦同学以《历史构建与宗族发展:以河南宁陵吕氏的祖先故事演变为例》为题作了报告。她指出该家族在明代曾因军籍登记错误而长期冒姓“李”,直至万历年间吕坤通过官方程序才成功恢复吕姓。随着时间的推移,宁陵吕氏通过编修族谱、确立祀田、与洛阳和新安吕氏联宗等方式,不断重构祖先叙事,将吕黑厮塑造为具有文化色彩的“指挥千户”,强化与名臣吕坤的世系关联。她还进一步比较了宁陵吕氏与湖南张家界吕氏在武职世袭中的不同命运,揭示出地理距离与制度限制对宗族联系的制约。她强调,祖先故事的演变不仅是宗族内部的身份整合工具,也是其在地方社会中争取资源与话语权的重要策略,反映出明清时期宗族建构中历史书写与现实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评议阶段,韩艺丹老师指出文章对吕氏军籍的论述不充分,认为对“军功”理解不能自然过渡到认为取得“军籍”。李晓龙老师建议关注族谱的叙述年代和形成状况,辨明文献是原始形成还是后续写作的情况。
苏秦慧同学以《海隅望族的形成与权力空间的拓展——明清时期广东香山唐族发展研究》为题作了报告。明前中期,香山唐族通过垦殖及蚝塘养殖积累族产,利用族产支持子弟科举入仕、获取国家典章认可,实现经济基础与国家正统性的联结。明末以来,唐族开始陆续修建、重修祠堂,建立并运作祠堂网络。她强调,在修缮祠堂的过程中,唐族以祠堂为中心吸附人口,以空间占有确立地权合法性,不断拓展宗族边界,宗族进而得以壮大。在评议阶段,谢信业老师建议在文章中增加不同时期的地图,更清晰地展现宗族的发展脉络。李晓龙老师、李彦楠老师则指出文章存在使用的材料较为单薄、文章内容与“滨海”的联系不强等问题,强调需在文章写作中考虑不同的经济手段是否会影响宗族的发展这一关键。李希光老师建议从村落、宗族的建筑变迁入手,关注留存与拆毁的建筑,将祠堂建设与宗族发展的联系联系得更为紧密。
陈彦希同学以《银泵与血泵:1757—1842年广州贸易与白银流动》为题作了报告。她对广州贸易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1757-1842年这一时间段能够呼应广州“一口通商”的政策跨度时间,是清政府由盛转衰过程中较具代表性的时间段。且白银在中外贸易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主要支付货币与折征赋税的核心,又是外销商品与套利投资的对象。她以白银的众多职能为基础,结合茶叶贸易与鸦片贸易的案例,分析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的动因,以及19世纪后因鸦片走私导致的银源逆转。陈彦希同学强调,广州不仅是汇集全球白银的“银泵”,更在制度设计下成为维系清廷统治的“血泵”,其白银流动的变迁深刻影响了清代财政结构与社会经济。在评议阶段,谢信业老师建议积极使用外文文献,丰富研究内容。李晓龙老师提示,梳理学术史是为了寻找新的研究方向,需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开展研究。
汪星雨同学以《李凤苞往来书信》这一材料为中心,聚焦晚清驻德公使李凤苞在1878—1884年间采购军火的全过程,试从考核订购、合同订立、监造验收、运输回华等环节展开细致梳理。她指出,李凤苞作为具有技术官僚气质的外交官,在采购铁甲舰、枪炮、鱼雷等军械时,力求“器精价廉”,绕过洋商中介与总税务司体系,注重引进技术与培养本国人才。其采购活动不仅直接支持了北洋海军建设,也推动了晚清军事装备与训练的近代化进程。然而,这一过程也面临技术壁垒、运输风险与国际局势波动的多重挑战,反映出晚清军事现代化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艰难实践。在评议阶段,胡海铅老师认为,文中遣词造句需要打磨,论述应更加简洁明晰。吴伟华老师指出,文章整体上偏于解释史料,核心问题与核心观点不明确,应加强问题意识。
陈湘琪同学以《近代中西语言接触下mandarin的语言嬗变与文化隐喻》为题作了报告。她系统梳理了“mandarin”一词从16世纪至今的语义演变与文化意涵变迁,指出该词最初源自梵文与马来语,后在早期外交与传教活动中逐渐固定为中国官僚体系的代称。随着耶稣会士如利玛窦等人强调“官话”学习,“mandarin”又衍生出“官方语言”的语义,成为欧洲理解中国语言体系的关键词。至18世纪后,“mandarin”进一步演变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广泛用于物种命名与商品描述,反映出欧洲对中国形象的想象与建构。然而,随着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该词在西方的使用也逐渐带有贬义色彩,甚至成为漫画与影视中刻板印象的符号。她强调,“mandarin”一词不仅是语言接触的产物,更是中西权力关系与文化认知交织的隐喻。在评议阶段,谢信业老师建议找到文献的中译本进行翻译比照。李大海老师提示文中可以体现中国学者、文献对外国人这一建构的回应,建议在梳理纵向变化时寻找相关事例进行补充说明。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老师结合吉辰、凌滟老师的书面建议对同学们的写作和报告进行了评议,李大海老师宣布获奖同学的名单,对获奖同学颁发了证书。勉励大家再接再厉,不断进步。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集中展现了历史学系(珠海)本科生的学术功底与积极探索的研究精神。同学们在选题、材料运用与问题意识上的努力,不仅体现了三年专业训练的初步成果,也为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与学术道路的开拓奠定了坚实基础。论坛虽已落幕,学问之路方启,期待同学们在师长们的悉心指导与自身的持续耕耘中,不断拓展历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求真与思辨中继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