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至9月5日,历史学系(珠海)2024级“中国古代遗址考察”课程实践环节在河南顺利开展。本次实践足迹覆盖郑州、荥阳、济源、浚县、淇县、新乡、安阳、开封等多地,由吴滔、于薇、李大海、野口优、杨晓东、李彦楠、赵春光、罗瑾歆、吴伟华9位专业老师,及系党委万忠娟书记组成的10人教师团队带领,全年级 61名同学参加了课程。8天的课程实践中,师生共计参观28处遗址、古迹及博物馆,完成12组作业汇报及6项自主研学计划任务。2024级全体同学走出书斋,踏入历史现场,学习史料阅读与问题思考,训练史学思维,圆满的达成了课程目标。
2025年8月29日清晨8时,全体师生集合,开始了本次课程的首日行程。
河南博物院
本日首站为河南博物院。入馆前,于薇老师强调,课程中的参观,在任何时候、任何形式下,都要时刻注意训练自己以“研究者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第一站参观河南博物馆,是为了同学们初步建立对河南地区的整体认识,为课程后续行程提供时空框架。
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同学们系统参观了从石器时代至清代的馆藏文物。同学们以河南历史为落点,了解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历史上政治军事重大事件、政区沿革,寻找与“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中所学内容相关的文物。不知不觉一上午的时间就度过了。在同学们自由参观的间隙,老师们还在各展厅进行了“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选”“考古学概论”“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社会经济史”课程的集体备课。
郑州商都遗址
午餐短暂休息后,师生一行前往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及城垣遗址,深入探索商代早期文明的核心遗存。郑州商都遗址属于商代早期都城遗存,在我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于薇老师在讲解中重点提及,文献记载商族曾多次迁徙,《尚书序》称“自契至汤八迁”,灭夏后至盘庚迁殷前又有五迁,即所谓“前八后五”。 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历史中重要的都城之一。
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展厅内,同学们系统了解到郑州商城的 “三重城垣结构”—— 以宫殿区为核心,外围依次分布内城区与外郭区。在外郭区外,有以城墙、城壕、湖沼构成复合型防御体系,内城区则有以城垣与城壕为主要防护设施。在宫殿区,目前考古发掘已发现有水渠及大型蓄水池。展厅中关于 “供排水系统” 的专题介绍进一步显示,现代郑州的金水河、熊耳河经历史上的长期人工改造,水系源头与商代都城的水利建设存在密切关联 —— 外郭城垣与壕沟兼具 “阻洪” 与 “导洪” 功能,内城的石板水池、石砌水道与汲水井则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活用水网络。
在 “内城南城垣剖面复原模型” 前,赵春光老师结合模型详细讲解考古地层学的核心原理:“地层叠压是考古断代的基础逻辑,通过地层中出土的器物组合(如陶器、青铜器),可初步判断遗存的相对年代;若地层中伴出木炭、兽骨等有机质遗存,则可进一步结合碳十四测年等技术确定其绝对年代,二者结合形成完整的断代证据链。”
《诗经・商颂》云,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目前郑州商城墙体在地表残高最高处可达5 米,宽可到 5-10米,版筑痕迹依稀可辨。师生站在三千多年前的城墙前,感叹遗址保存情况超乎想象。
遗址公园内,还矗立有韩维周、安金槐、邹衡三位考古学家的铜像。如同往年实践教学时一样,师生来到铜像前,表达崇敬之情,也同时了解学习郑州商都遗址的学术研究脉络。1950 年,韩维周先生在郑州南二里岗发现绳纹陶片与磨光石器,首次报告该遗址并推动后续发掘工作;20 世纪 50 年代,安金槐先生主持二里岗及郑州商代遗存发掘,编写《郑州二里岗》考古报告并提出 “隞都说”;邹衡先生则通过系统研究创立 “亳都说”,明确郑州商都为商代第一个都城,被誉为 “中国夏商周考古第一人”。于薇老师借此强调:“学术史梳理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功,唯有夯实基础、理清学术脉络,才能确保研究有据可依、有根可循。”
结束博物院参观后,开展实地考察。城墙现状与展览描述高度一致,使同学们对文献与实物的互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城墙遗址上,第二组同学汇报了小组作业“下七垣文化”。从其文化内涵、与其他文化关系及学术史三个层面展开。他们指出,下七垣文化概念是在殷墟晚商文化与二里岗早期文化的考古进展中逐步提出的,核心关乎“先商文化”的探索,目前相关研究仍在持续。
于薇老师在点评中指出,该组汇报内容存在重复、逻辑链条不够清晰,应更简明扼要地突出重点。她强调,下七垣文化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概念,应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其考古本身的探索,二是其所关联的历史学术问题。同学们应通过研究下七垣文化,回应其所处时代的历史问题,并积极反映考古报告与历史研究的新进展。最后,于老师提醒同学们在研究中要注重分类方法,从材料出发形成认识,紧密结合文献,才能做出合格的学术报告。
郑州市博物馆新馆
结束了商城遗址的参观,师生又奔赴郑州市博物馆新馆。入馆之初,于薇老师从 “政区沿革” 角度,提醒同学们参观时需要注意古今行政区域的差异。今天的河南省会郑州,包括历史上若干个县级政区,如荥阳、巩义、登封等。这些县在历史上曾分属不同的郡、州或府,从自然地理的角度也分属不同的地理单元。思考历史问题,不能先验的以现代政区的地理范围来作为分析单元,将原本具有不同历史脉络的区域的简单归并。
在参观过程中,老师们特别注意提醒同学们重视展厅中对于郑州地区水系概貌的介绍,关注其中津渡、仓储等重要地点。博物馆所临近的古荥阳地方,是中古以前的天下交通中枢,东由济水联通山东,北沿黄河沟通河北,南经鸿沟连接淮河,西行水陆可转渭水抵达关中。由于这样的地理位置,这里也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的战场。沿着郑州历史基本陈列展线,于薇、李彦楠、李大海三位老师分别为同学们讲解荥阳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战事:于薇老师讲解《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李彦楠老师介绍两晋之际李矩、郭默固守司州,李大海老师则概述宋金元时期河南地区的战争格局与政权更迭过程。三位老师的讲解层层递进,生动展现荥阳“四战之地” 的区位特征。
经过首日十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实践学习,同学们不仅亲身感受河南地区深厚的文明积淀与中国考古学的辉煌成就,更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体会史学思维的特点 :文献解读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学术史梳理与材料分析相统一。在参观考察、小组作业汇报、老师点评的过程中,同学们开始直观认识到 “基本功训练” 的重要性,尝试理解出发前老师们不断强调的课程训练目标与要求。
2025年8月30日,课程第二天,天气多云。早上八点,如平日在校上课一般,师生准时开始当天的行程。
荥阳鸿沟
本日考察的首站为鸿沟。鸿沟是先秦秦汉时期的重要人工水系,连接济、汝、淮、泗诸水系,结合人工运河与天然河道,在黄淮平原织就一张庞大的水运网络,连接今河南东部、山西南部、江苏西北部与安徽北部地区。大巴在荥阳城镇间穿行,于薇老师与李大海老师在车上带领同学们研读《读史方舆纪要》中关于“鸿沟”、“荥阳县”、“荥阳城”的记载,为大家讲解窗外正在经过地方的政区、古迹在文献中的记录情况。
车向黄河岸边行驶,爬上高耸的陇岸,师生抵达了广武楚汉古战场遗址。此处传说为楚汉对峙时期西楚项羽军队所筑,与汉刘邦军队所筑城中间有一巨大沟壑,此大堑即鸿沟。
攀上最高处的观景台,师生面向黄河,背依广武,一起阅读文献中对鸿沟的记载。于薇老师指出,汉代文献所载鸿沟水口,不宜直接对应眼前某处山涧,历史文献记载与实地之间存在缺环,其位置只能通过综合因素推定。对“鸿沟”定位要系统梳理传世文献,追溯其位置信息的最早史源出处,也要同时考虑荥阳传统黄河渡口的地点、水系、遗址等情况。
随后,吴滔老师指出,在此处学习,除了关注鸿沟问题外,还要注意广武山的问题。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回顾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中学过的历史上黄河河道变迁的情况,讲解了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中关于广武山“顶托作用”的经典研究。李彦楠老师则衔接昨日教学,引导同学们回顾了昨日郑州市博物馆中展示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荥阳发生的数次重大战役,从军事地理角度阐释了黄河荥阳渡口的战略价值。
汜水等慈寺
离开鸿沟,师生一行奔赴汜水等慈寺遗址。等慈寺的建造,与隋末战事中李世民与窦建德在此处在战役有关。《广弘明集卷二八·启福篇》载:“破窦建德,于郑州立等慈寺”。隋末唐初,群雄并起,李渊据长安称“唐”,王世充占洛阳建“郑”,窦建德据河北为“夏”。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于荥阳西北汜水虎牢关大败窦建德。李世民即位后,为纪念阵亡将士并祈福,诏令“可于建议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凶徒殒身戎阵者,各建寺刹,招延胜流”(《广弘明集卷二八·启福篇》),共敕建七寺:昭仁寺、普济寺、慈云寺、弘济寺、昭觉寺、昭福寺及等慈寺。据《唐会要》载,等慈寺于“贞观四年(630年)五月建造毕”,历经后世重修,至清代规模犹存,然不幸于1944年毁于日军炮火,现仅存寺外树立的“等慈寺”黄旗以标识旧址。
在寺旗下,第五组同学进行了“等慈寺碑”作业汇报。“等慈寺碑”原立于寺西山墙外,现仅存十块残石,原藏于郑州博物馆,现调拨至中国文字博物馆。该组同学的报告分为四部分,即等慈寺碑的基本情况、碑文所见初唐佛教传播、等慈寺碑的书法史地位以及等慈寺碑的金石学价值。
于薇老师、杨晓东老师与李彦楠老师对报告进行了指导,指出本报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脱离原始资料。没有以细致的材料阅读为基础,空谈后世研究。对于等慈寺碑的学习,应首先紧贴碑文本身,逐字汇释其词句含义、用典等,扎实理解文本内容。其后,仔细整理碑石原物(现存残石)的物质形态,及其在金石文献中的著录情况。在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完成之后,再梳理关于其书丹是否为颜真卿的材料,做出分析。
汜水虎牢关
离开等慈寺遗址后,师生一行前往紧邻的虎牢关遗址考察。虎牢关南接嵩岳山脉,北临黄河天堑,峭壁陡立,自成绝险。关城锁断了沿黄河南岸由东向西延伸的狭长孔道,任何自东部平原西进洛阳的军队,此地均为必经之途,且难以绕行。于薇老师讲解道,虎牢关地处“王畿边缘、交通要冲”,至晚到春秋时期,就已经是战略要地。虎牢关名义上归属周天子,但其实际控制权却几经易手,最终被周王赐予郑国。
巩义石窟
沿着黄河继续一路西行,简单午饭后,师生抵达巩义石窟。巩义石窟位于巩义河洛镇,坐落于黄河南岸、伊洛河北岸,始凿于北魏熙平二年,此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续凿佛龛、增塑佛像。现存洞窟5座,千佛龛1座,摩崖大像3尊,佛像总计7743尊,各类造像题记及碑刻186方。
杨晓东老师首先讲解了中国石窟寺的发展历程。佛教石窟起源于印度,公元3世纪左右,伴随着佛教东传进入中国,在河西走廊、中原腹地、长江流域都有分布。北魏初年,皇室敕建大同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营造重心也随之转移。随后,杨晓东老师带领同学们逐窟参观,讲解造像形态、榜题内容。于薇老师则补充讲解了相关文物流散情况。
杨老师指出,第一窟主尊“丈六佛”,是典型的北魏汉化佛像风格。左壁浮雕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对坐说法,形成对称构图,属《维摩诘经》内容。右壁浮雕二佛并坐像,疑为《妙法莲华经》表现。洞口右壁雕刻有皇室帝后礼佛图,为巩义石窟与龙门石窟共有的重要图像。杨晓东老师要求同学们注意对比唐代造像与北魏造像风格差异。指出千佛龛左侧一龛,主尊释迦如来体态丰腴,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之上,龛沿两侧雕有八尊胁侍小像,均典型唐代造像。此龛主尊下方铭文虽残,杨老师据关键词推断其内容应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窟龛参观完毕后,师生于碑林集合,。在碑林尽头,有一座石制经幢,呈八棱柱形,顶部覆有华盖,为唐开元初期所建,幢身刻有汉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经幢旁,杨晓东老师继续现场教学,开展史料带读环节。杨晓东老师带读的材料是崇宁四年(北宋)刻梵汉合璧《佛顶尊胜陀罗尼》碑文。杨老师逐字带读梵文原文,并讲解如何比对陀罗尼咒文的不同版本,展示在研究中如何利用多语种史料。最后,杨老师与于薇老师共同强调,面对文献,务必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无论是易读的还是难读的史料,都要力求一音一义之精准,细心查证。
温县慈胜寺
离开巩义石窟,师生转向北行,渡过黄河,转赴大河北岸的温县慈胜寺。走进慈胜寺,可见现存山门、天王殿、大雄殿三座遗构及一处基址。天王殿与大雄殿主体木构采用元代常见的斗拱形制及无梁殿式结构,而屋顶样式与装饰细节则呈现鲜明的明代风格。两殿内尚存部分壁画。杨晓东老师向大家指出,其线条粗细变化与色彩运用技法,与卢芹斋所运海外壁画存在显著差异。
随后,杨晓东老师围绕三篇文献,讲解了慈胜寺壁画的相关学术问题。20世纪40年代,文物商人卢芹斋将一批佛教壁画运抵巴黎,择主售卖。该批壁画线条流畅,设色精妙细腻,技法水准被认为超越元明时期,其中《菩萨焚香图》尤为代表。1946年,这批壁画转赴美国展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收藏界对中国文物从“古物”向“艺术品”认知的转变。壁画后被北美多家大学及艺术机构收藏,但其具体来源长期不明。20世纪50年代,芝加哥艺术学院的一篇研究文章尝试追溯其源头:研究者依据壁画风格特征,结合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所藏一残片上“后周广顺元年辛亥七月十八日始愿,二年二月二十五日毕工”的纪年铭文,推断壁画创作于五代时期;进而,通过比对20世纪早期学者顾燮光(1920-1926年间于该地区调查)对慈胜寺的记载(提及寺内壁画于1923年被移至海外),推测卢芹斋经手的壁画即源自慈胜寺。此说曾为学界接受。然而,此刻到实地考察可以发现,现存慈胜寺的建筑开间,恐难容纳数量如此众多、幅面如此巨大的壁画。该批壁画是否确属慈胜寺,应予存疑。
天空忽降小雨,但是师生仍在庭院内仔细查看碑刻、经幢上的文字。在天王殿与大雄殿间,有两列石碑,碑文多记载明清时期寺院重修及捐款事。老师们提醒同学们要注意碑刻的纪年,按照时间顺序对碑刻进行排列,梳理寺院发展的时间节奏,同时,注意碑文中的职官,抓取碑文中的关键人物和重要事件。吴滔老师即指出,寺内碑文上的内容有不少涉及当地藩王,寺院在明代的发展可能与当地藩王有一些关系。
急雨渐停,第四组同学在暮色下的庭院中进行“苏忿生之田”的作业汇报。苏忿生为周初受封的贵族,其封地包括黄河北岸的温、原、絺、樊、攒、茅、向、盟、州、陉、馈、怀等十二邑。周平王东迁后,王室曾想以此与郑国交换土地未果,其后周王为酬谢晋文公平乱之功,将其地赐予晋国。作业报告介绍了十二邑的位置,认为温在今温县、原在今济源附近、樊在今修武、盟在孟津附近等,并尝试分析了春秋时期围绕这一地区发生的几次政治事件背后的利益冲突。
于薇老师同野口优老师对作业报告提出了批评。两位老师都指出,该组作业缺乏踏实认真的态度,学术史回顾对既有研究没有充分搜集,对经、传、注、疏的文献结构没有下功夫梳理,一些基本文献也有使用错误的情况。老师们强调,历史研究应始于材料,而非预设主题或叙事框架。历史专业学习需培养严谨扎实的态度,而不能取巧求异。
随着汇报结束,第二天的课程也画上句号。一整天跨越黄河两岸的考察学习,不仅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中原锁钥的地理结构,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了解历史学的思维方法。每一处古迹的探访,都将成为未来学习的新起点。
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晴。实践教学的第三天。
济源济渎庙
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晴。实践教学的第三天。清晨8时,师生乘大巴抵达济渎庙。在进入庙内考察前,于薇老师首先为大家搭建认识基础:济水之名常见于早期文献,是重要的地理标识。同学们大一甫入学,在历史地理课堂上接触到早期历史地理重要文本《禹贡》,其中就提到济水。《禹贡》叙兖州范围、贡赋称:“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于老师又进一步讲到济水的礼制等级。济水与江、河、淮水并称四渎,共同成为国家祭祀重要对象,《礼记·王制》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史记·封禅书》中提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秦以后逐渐形成系统的名山大川祭祀系统。《汉书·郊祀志》《地理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设立五岳四渎常祀,济庙在东郡临邑县(今山东东阿)。《初学记》中保留着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遣太常寺守散骑常侍祭祀济水祭文。唐玄宗天宝六载济渎封清源公,《新唐书·地理志》载孟州济源有济渎庙。历代济渎庙地点虽有更变,但祭祀不绝,具重要的国家礼制功能,同时也与地方水利和区域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于薇老师强调,考察过程要关注长时段、延续性的历史问题。
步入济渎庙,清源门、渊德门两侧石碑如林,师生迅速四散阅读碑文。老师提醒同学们,读碑时要注意碑文上的年代、职官,串联场地内碑刻的时间,分析相关制度,建立这片场地的历史脉络。济渎庙中现存最早建筑为北宋开宝年间济渎寝宫,沿路所见碑刻自唐天宝年间直至明清皆有,尤其以元代最为丰富。碑刻内容包括游记、国家祭祀、道教仪轨等,涉及唐代置立渎令、元代历次投龙、明代洪武三年去岳渎尊号等重要历史事件。在吴滔、李彦楠老师的指导下,师生还从碑文中注意到济水祭祀与王屋山祭祀存在逐步结合过程等有趣的问题。
在龙亭,李大海老师带领同学们围绕《元史·地理志》开展史料带读环节的教学。李老师先带领同学们阅读了《元史·地理志》“怀庆路”条下记载:“七年改怀孟路总管府”,据此,元宪宗七年改怀孟州为怀孟路。元世祖中统元年《祭济渎记》列举参与祭祀诸官,提到“宣授怀孟州达鲁花赤蜜里及”“宣授怀孟州总管覃澄”等。结合《元史·曷思麦里传》:“岁壬辰,授怀孟州达鲁花赤。”记载,钱大昕指出,元宪宗时虽设总管,但是此时仍然称怀孟州,属真定路宣抚司,未分立怀孟路。后续第一小组报告的“豫北三路”问题与此密切相关。随后,李大海老师又指导同学们阅读了《创建开平府祭告济渎记》。
材料所载,元宪宗六年忽必烈在滦水兴建开平府,宪宗命上清大洞法师王一清祭告上帝,在五岳四渎投金龙玉册,七月丙辰至济渎祠祭祀。碑文提到此次祭告与经典记载的周公营洛而祭义同,由此,依托周公故事,忽必烈建立权力合法性。解读过程中老师指出,碑文兼具宗教、政治与金石价值,需要结合立碑前后重大事件时间线思考。李大海老师强调,阅读分析文献,要注意读出文本背后内容,以史书为主干,再用碑刻内容进行“反哺”。于薇老师则指出,阅读这类重要政治文本时,行文中的字词不能一带而过,要逐字梳理其在经典文本中的语境和含义,了解相关其经、注内容,才能认识到材料背后的政治目标。
吴滔老师总结,在济渎庙中不仅能看到“五岳四渎”在国家祭祀体系中重要地位,也可以发现金元道教活动遗迹,研究时应注意历史脉络多元性,找到与碑文呼应的线索进行解读。
济源五龙口
离开济渎庙,师生驱车前往五龙口古代水利工程参观。
工程位于济源五龙口镇沁河边,抬首便可见自王屋山内蜿蜒而出的焦柳铁路。明万历年间,此处先后兴建利丰渠、广济渠、永利渠、广惠渠,兴利渠,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名五龙口。工程现仍存有利丰、永利、广济、大小兴利、甘霖、广惠等七座渠首。师生们在渠首管理处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广利灌区。“吸川洒润”“纳瀵资林”,两幅石刻镶嵌在“广济洞”与“永利洞”洞口上。现代广利总干渠渠首与明代的“永利洞”“广济洞”并排而立,两处古代水闸外形完整。
广济渠首闸上开凿有袁公祠,祠内供奉兴修水利的地方官袁应泰等。永利渠首有三公祠,祠内供奉史记言、石应嵩、涂应选三位济源知县,三公开凿永利、兴利等渠。祠外竖有《建修三公祠碑记》称此祠建于清嘉庆七年。
实地参观结束后,第六组同学进行了题目为“枋口堰”的作业汇报。该组同学梳理了史料,从枋口堰历史沿革、区域地理意义上的枋口堰、枋口堰的河道用水秩序、枋口堰水文变迁与区域商业经济四个方面进行报告。
针对作业内容,吴滔老师进行指导,在处理比较复杂的社会经济史问题时,要注意从排比史料成书年代入手,还要注意文本作者的身份和利益诉求。以地方志为例,较晚的版本中,常存在将不同时期不同线索文献整合为单一演变过程的情形,也存在出于复杂的区域关系、利益争夺而存在相互矛盾表述的情况。同学们在报告中反复引用的乾隆二十六年《济源县志》,其记述内容和修撰就受到当时河内县和济源县争水诉讼影响,要注意分析和辨别。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多重因素影响形成的,在历史学习中,要避免简单的、单线的解释逻辑,努力追求基于坚实证据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理解,这样才能接近历史过程背后的复杂动因。
于薇老师则强调,在进行历史学学习和科研时,史料和学术史是任何时候的两个必要方面。“枋口堰”此前已经有学者进行过研究。谢湜老师2007年在《清史研究》“国家与社会”版块发表的论文《“利及邻封”——明清豫北的灌溉水利开发和县际关系》,即利用枋口堰的相关史料,分析明清济源、河内两县的水利开发在县际行政、地方权势方面的特点进行,对话华北“水利共同体”既有研究思路。这篇文章作为课程参考资料在行前已经发放给同学们阅读,就是希望同学们了解这组史料的学术定位,准确把握问题讨论的尺度和走向。同时,论文的主标题“利及邻封”已经呈现了明清五龙口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特点,同学们应该在这样的认识起点上理解或反思史料中呈现的当地社会状态。
新乡平原博物院
汇报结束后,师生与管理处负责人话别,离开了五龙口。大巴一路向东,从济水流域出发,穿过沁水流域,来到卫水流域。师生一边在车上简单午餐,一边观察窗外平坦肥沃的良田。经过两个多小时,师生到达新乡平原博物院。于薇老师首先介绍新乡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和馆藏特点。新乡现属河南省,但政区发展曾有一个特殊阶段,是1949年至1952年间,曾短暂属于平原省。平原省以新乡为省会,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专区。后平原省撤销,各专区划归河南、山东。新乡博物馆藏品丰富,不仅能看到目前新乡辖境出土的重要文物,也能看到曾同属平原各专区的一些文物面貌,是了解卫水流域区域社会历史文化面貌的一个重要场馆。
在史前文化展厅,于薇老师和赵春光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展柜内裴李岗、仰韶、龙山文化的陶器演变序列,以及考古地层学的基本知识。在两周展厅,于薇老师讲解姬姓卫国在三监叛乱前后的始封、徙封问题,小东地区在周初的战略地位,以及春秋时期卫国都城的变迁情况。于老师讲到,卫国故地的汲县(今新乡卫辉)、淇县(今属鹤壁)、浚县(今属鹤壁)等地曾出土多件西周青铜器,铭文都是重要史料,著名的汲冢周书也是这里出土。
在秦汉展厅,李彦楠老师结合展品,指出铜镜铭文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从形制来看,秦汉铜器在不同地区并无明显差异,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这为我们看待文物的地域差异提供政治史视角。杨晓东老师对展览中的佛教造像进行讲解,指出馆藏断四臂菩萨残像应为文殊菩萨残像。
最后,吴滔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明清展厅。吴老师指出,要注意明代新乡地区的藩王潞王。藩王是明代河南研究的重要问题,除潞王外,河南府有伊王和福王,怀庆府有卫王和郑王,彰德府有赵王,开封府有周王,禹州府有徽王,汝宁府有秀王和崇王封,南阳府有唐王。这与朱棣迁都北京后北方政治、军事形势发生变化密切相关。万历十二年封潞王时,申时行等提到,当时可选地区以湖广卫衡州府为上,次之即是卫辉府。考虑经济条件,以衡州府为佳,考虑道里,则以卫辉为宜。明万历后,以潞王、福王为代表的一批藩王,拥有强大的势力,占据广阔土地,不仅掌控当地社会经济,也对朝局有深刻影响。明末李自成起兵,自商县走武关道进河南入京,沿途河南藩王消亡殆尽。
卫辉望京楼
离开博物院,师生前往卫辉东北隅的望京楼。望京楼也称北阁门,始建于明崇祯七年,东、西两壁上部中心处分嵌石刻“南通十省”“北拱神京”,昭示了卫辉在明代的重要交通地位。如今的望京楼,已经远离市区,经狭窄颠簸的小路到达,伫立在郊外惨败的街巷间。夕阳下,师生一起回顾它曾经车水马龙的繁华。从这里开始,随后的行程中,师生们不断经过曾经南通北拱的水、陆码头,感受着这些华北中原之间交通线上的市镇,随两京运河车马船帆而兴,又随运河淤阻轮船火车改线而衰的历史变迁。
途中,第一小组在车上进行了“南通十省,北拱神京”的作业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卫辉府政区沿革、卫辉在明朝漕粮运输中的地位、以及卫辉藩王的情况三部分。抵达望京楼时,报告尚未结束,师生下车在古迹前继续完成汇报。
吴滔老师总结点评,为同学们讲解了明代卫辉府的漕运地位。永乐迁都北京后,华北粮食供需矛盾突出,南方漕粮北运成为关键。吴老师引用《明实录》《明史·食货志》记载,为同学们勾勒漕运路线的演变。明代运路最初沿用隋唐大运河旧道,其后逐渐向东取直。最初漕粮经淮河、鸿沟旧道运至黄河沿岸,再陆运至卫辉,转入卫河由水运北上,卫辉由此成为漕粮集散与中转的关键节点,不仅建有大量粮仓,还形成了类似“支运”的转运体系“卫河暂运”,即在陆路段雇佣农夫由牛车运输漕粮,转入卫河后则转为军运。
卫辉地区的繁盛时期主要出现在明朝,尤其是在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际。由于北方地区临时承担了中央政府的行政与军事职能,大量官员和军队随之北迁,导致华北当地的农业产出难以满足非农业人口的粮食需求。为此,明朝政府必须依赖南方的漕粮北运。但卫辉的全国性漕运枢纽地位并未持续太久。随着会通河的重新开通及漕运路线向山东方向的转移,临清逐渐崛起为新的漕运中心,并先后升格为州、直隶州。而卫辉则逐渐降为区域性枢纽。“南望十省,北拱神京”之语,是对卫辉曾作为南北漕运关键节点的历史记忆。卫辉的兴衰,可以作为明代漕运体系变迁与区域交通格局调整的一个缩影。
淇县卫国故城遗址
离开望京楼,在夜幕尚未完全降临前,师生抵达了淇县卫国故城遗址。遗址位于沫水河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城墙残垣与夯土遗迹等,是西周至春秋前期卫国都城所在地。
在暮色中,老师带领同学穿行在遗迹间,介绍遗址的基本情况和周代卫国相关史料。于薇老师为同学们讲解《诗经·卫风》中的《淇奥》、《硕人》《木瓜》,背诵“瞻彼淇奥,菉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些源出此处的佳句。老师生动的讲授激发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有人借着月光,仔细观察着遗址,有人现场查阅《左传》《诗经》等文献,还有同学向老师请教“卫懿公好鹤亡国”“孔子适卫”等问题。虽然已到晚饭时间,腹中已稍觉饥饿,但师生并不急于离去,学习气氛热烈。
在夯土基址展示区,第四小组同学完成了题目为“集成05364”的作业汇报。作业包括该编号对应的青铜器“䀠沬伯疑卣”的器物基本信息,铭文释读,所属辛村器群的出土及流散情况,相关学术史问题四部分。䀠沬伯疑卣是西周早期青铜器,据传1931年出于河南浚县辛村,现藏日本东京的出光美术馆。铭文“王来伐商邑,诞命康侯鄙于卫”的重要事件,与传世文献中康叔封卫等西周早期重要历史事件相印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于薇老师和罗瑾歆老师对同学们报告进行了点评。于老师指出,青铜器铭文不仅是周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也有考古学、传统金石学及艺术史研究密切相关。对于像05364这样的近代早期出土青铜器,在进行研究时,特别需要重视梳理其早期出土、著录、流散的情况,建立厚重的学术史基础,再进入具体问题的讨论和研究。面对这种性质的史料,一定要避免浅薄的态度。
于老师肯定了此组作业具有比较清晰的逻辑,能够抓住“族徽”与“器主”这两项内容,通过铭文将散见铜器联系起来。对铭文能够逐字比对各种释文意见。在流散情况缺乏足够材料时,也能具备适当的谨慎态度。实践教学中的作业,就是对同学们进行各种类型史料的整理、使用训练,其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同学们体验史料运用的规则、章法、步骤。通过这道题目,相信同学们能够有所体会。杨晓东老师则讲到,跨语种史料的处理原则和步骤,与古文字材料的十分接近,其本质上都是在遵循历史语言学的一般方法。只有在语言文字层面严谨处理材料的基础上,文献的史料价值才有保障。
至此,当日教学安排全部完成,师生在夜色中奔赴浚县故城落脚。此时距清晨出发已经整整十二小时,细细体味这漫长一日,师生皆感收获丰盈。循着古黄河的路径,东行北上,将历史文献一次次照进脚下大地。同学们眼前的历史场景逐渐生动,心底对史学的追求也点滴累积。
2025年9月1日,星期一,晴。历史学系(珠海)“中国古代遗址考察”课程实践第四天,师生来到浚县大伾山、浮丘山学习,并在午后分组自主研学。一天中,从于两座古文献中著名山丘上触及诸多经典研究,再到同学们提前数月自主筹备的研究计划落地,“文献”与“实感”在豫北大地上与同学们头脑中深度交融。
浚县大伾山
早上8点,晨光洒在浚县古城上,师生已经出发抵达大伾山。浚县今属鹤壁,大伾山位于城东,是一座突起在平原之上的孤峰。虽然并不高大,却因在先秦时期就存在于《尚书·禹贡》文本当中,成为传统历史地理观念中华夏大地的重要坐标。
《尚书·禹贡》载,河水“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在“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中,同学们已经学习过与这片地方相关的文献,也了解过大伾山对于黄河北流故道的“顶托作用”。今天,师生终于一起来到了这里。课程开始,吴滔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了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并攀上大伾山,俯瞰山脚的平原地形和聚落分布,实地讲解北宋以前黄河北流的各流路走向。
随后,师生继续考察。大伾山上人文遗迹丰富,现存石窟6处,各式古建筑138间,摩崖碑刻460余通。主要有东岳大帝庙,太平兴国寺、天宁寺等。在太平兴国寺重刻后周“黎阳大岯山寺准敕不停废记”碑前,杨晓东老师带领同学们仔细阅读碑文。碑文载后周世宗显德二年灭佛政令下,大伾山佛寺因拥有朝廷敕额而免于废毁。杨老师强调,该碑刻是“三武一宗”灭佛的重要地方材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在天宁寺内,师生一起考察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摩崖大佛及石窟,对于其中历史信息丰富的金、元时期题记抄写、记录 。
浚县浮丘山
离开大伾山,师生一行前往2公里外的浮丘山。在山丘上,建有碧霞元君祠。碧霞元君为明清华北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近代民俗学重要的经典研究,顾颉刚先生于1928年编著的《妙峰山》,就是对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祠及其香会活动的研究。师生在回顾了这一重要的学术问题起点之后,开始考察。在庙内,吴滔老师带领同学们对庭院内、栏杆、梁柱、墙壁上随处可见的碑文、题记仔细阅读,讲解相关的生计、贸易、行会等明清社会经济史问题。
在祠后的岩壁上,还留存有重要的唐代石窟佛造像群浮丘山千佛洞。此处石窟在元代重要金石著作《河朔访古录》中即已有著录。岩壁分南、北、西三面,皆开凿有窟龛多座,内为初唐造像,旁有大唐永隆元年、开耀二年及元、明、清题记。造像、题记保存完整,极其珍贵。
在浮丘山的集体授课结束后,各小组分头开展自主研学。在暑期实践开始前,从春季学期的3月开始,各组同学就与指导老师一起搜集资料、讨论选题,制定了本次课程中的自主研学计划。
第一、三组自主研学
在李大海、李彦楠老师的带领下,第一、三组的同学回到浚县古城,参观浚县县署、文庙、世袭翰林府、关帝庙和古城墙等地。
浚县旧称黎阳,北宋以来长期称浚州,明洪武元年(1368)四月,州降为县,称浚县。同时县治徙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浚县县署中保存有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碑刻,同学们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现场查资料、读碑。同学们结合城外重修南城外石桥碑志等注意到明清时期浚县地处运河旁,交通发达,商旅往来频繁,同时因漕运需要承担繁复徭役义务,大量德政碑与主政官员蠲免本地赋役有关。此外,县级衙门是明清国家官僚机器的末端,设员较少,职责繁重,集吏、户、礼、兵、刑、工各项职能于一身。结合县署旁的典史署,同学们了解了县衙内部职能分区,通过空间结构理解明清县政运转。
浚县文庙位于县衙东侧,始建于洪武六年(1373),经历多次扩建,现在是省级重点文物。门前墙上镶有“一应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庙内有泮池、大成殿以及有关该庙修建碑刻。世袭翰林府位于浚县古城西大街南,院中《赐书碑记》碑刻记载称此处为子贡后裔端木家族的宅邸,康熙三十八年,皇帝南巡返京,端木谦迎驾碑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关圣庙则位于浚县古城西大街与顺峰大街交界处,庙内建筑主要有药王殿、财神殿、五虎堂、忠义堂、青龙偃月亭和赤兔追风亭等。透过文庙、世袭翰林府、关帝庙,可以窥见浚县文教、礼俗活动。这些同样构成明清县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师生登上浚县古城墙。城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师生们登上古城墙,望见隋唐运河浚县段,远眺黎阳故城遗址,加深了对漕运与黄河变迁理解。这一调查行程,呼应了两组的研学选题,为后续进一步梳理文献,形成学术认识,提供了条件。
第二、四组自主研学
赵春光、罗瑾歆、野口优老师带领着二、四组的同学们来到了辛村遗址考古大棚,在实地调研中,结合之前获取的知识,同学们对辛村遗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浚县辛村在1932年被发现,与卫国都城有关,为卫侯墓地,共有大型墓葬8座,中型墓葬6座,小型墓葬4座以及车马坑12处等。2014年以后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新组织调查与发掘。2018年引入新的田野考古方法,采用大范围勘探加详细考察的方式,取得新的收获。
本次参观的是辛村6号墓,也是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一座大墓,发掘成果暂未公布。现场能够看到工人在墓中仔细发掘,让同学们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到真实的考古现场。同学们还观察到了层层叠压打破的灰坑,这些地层关系让同学们感到十分有趣。
在考察辛村遗址考古现场的同时,老师也为同学们讲解了一些基本的考古知识。比如灰坑、考古学、文化层、生土层等相关概念;也比如复杂一点的叠压打破关系等;并在最后详细讲解了考古发掘的步骤:从勘查到勘探到试掘再到DNA检查、绘图、写报告。这其中有值得一提的地方:一般考古发掘到没有人类活动遗迹的生土层停止,不过旧石器时代例外,因为活动痕迹较少,可以在新石器时代土层继续向下发掘。
第五组自主研学
在杨晓东老师的带领下,第五组返回大伾山,进行中原地区明清金石著录与金石学主题的自主研学。小组重点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洞 康显侯告”内的造像、榜题及碑刻进行抄录、摹绘,并与相应金石著录进行对校,梳理其金石学问题。对于康显侯告碑文及碑额署刻的回鶻蒙文“ taruγači (达魯花赤)”,师生进行了精细释读。
第六组自主研学
吴滔老师首先带领第六组同学在碧霞元君祠内的各类碑文、题刻中仔细寻找本组自主研学主题“三关六铺”的史料,获得丰富的发现。随后,在吴滔、吴伟华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道口古镇进行自主研学。道口古镇位于安阳市滑县西北角卫运河畔,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也是一处地地道道的明清北方民居建筑博物馆。现存的临街古商铺和古民居共1000多间,主体建筑多是硬山式单檐两层楼房,上有小青瓦覆顶。此外,还有老胡同16条、古庙宇2处、老票号1处、绸缎庄1处、南大王庙重修碑1块、北大王庙1座、火神庙遗址1处以及其他遗存等。该街被宛如游龙般的卫运河所怀抱,且沿卫运河而兴建,南北绵长约3000余米,故有顺河街之称。顺河街和大集街交汇处的十字街,又将该街一分为二:十字街以南叫顺南街,以北叫顺北街。
吴滔老师指导同学们在古镇中找地图、找碑刻,采访当地老人,并在书画馆中发现了很多的碑刻拓片。师生们在古镇中梳理“三关六铺”中的“关”和“铺”分别指代什么,以及考察其在道口镇中的地理分布与空间格局。同学们还关注运河水运交通和商人结社与“三关六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深入发掘了城镇与水运之间的联动关系。
2025年9月2日,星期二,晴。历史学系(珠海)2024级“中国古代遗址考察”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进入第五日。同学们在浚县、安阳考察研学。
浚县黎阳仓遗址
当日行程从黎阳仓遗址开始。遗址位于浚县东关村东南隅,大伾山北麓,东邻黄河故道,东北距黎阳城遗址约1公里。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隋开皇三年(583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这些大型国有粮仓对隋朝的兴衰影响巨大,曾为隋末政权争夺战中的战略焦点。2011年起,为配合大运河申遗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考古工作者对黎阳仓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发掘。
在遗址入口处,于薇老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黎阳仓的沿革,随后师生进入遗址,了解遗址所见我国古代大型官仓的布局及仓储特点。赵春光老师为同学们讲解黎阳仓的考古发掘情况。经过发掘的仓城东城墙呈东北-西南走向,护城壕位于东墙东侧。仓城北中部有沟渠遗迹,西北侧勘探有一东西长40米,南北宽25米的夯土台基。目前仓城内已探明储粮仓窖84个,总体排列整齐有序,南北向大致有七排。除东北部外,每排10个左右,排与排间距10米左右。经过对窖内近底部残存的粮食遗存初步检测分析,为带颖壳的粟、黍等谷物。另外,在遗址中部区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隋代仓窖遗存之上叠压有大面积夯土基础,或为五代、北宋时期黎阳仓的建筑。
结束了黎阳仓遗址的考察,师生乘车前往位于安阳善应镇的小南海石窟。途中,第三、第五小组分别以“青齐土民”与“僧稠”为题进行了汇报。“青齐土民”一题与南北朝时期青齐地区的豪强武装有关。《宋书·崔道固传》中提到宋明帝时崔道固叛乱“为土人起义所攻”。唐长孺先生分析相关史料后指出,刘宋时期所谓青齐土民,就来源而言,其实是十六国末期随南燕慕容德南下的河北大族。小组同学以唐先生的文章为起点,结合正史、石刻进一步分析南迁的青齐豪族、留居北魏的青齐豪族,指出青齐豪族长期在本地区发展,刘宋后期参与统治集团政治斗争。刘宋丧失淮北,部分青齐人士南迁,结盟萧道成,成为刘宋易代的重要力量。在萧齐时期,青徐势力不断衰落。北魏占据青齐地区后,大量青齐豪族内徙,成为“平齐民”。也有部分豪族继续在本地发展。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定姓族,青齐豪族凭借其文化素养及地方根基重返政治舞台,重新成为青齐地区主导力量。小组报告最终将视野延伸至隋唐,分析山东郡县与山东豪杰问题。
“僧稠”一题则与禅宗出现以前的禅法传习相关。自宋以来,学人讨论禅宗宗统多以菩提达摩为开端,但中世的禅师、禅法并非达摩一支。如道宣《续高僧传》讨论中古习禅一门,首先不提达摩,而提僧稠,并盛赞“高齐河北,独盛僧稠……宝重之冠,方驾澄、安,神道所通,制伏强御,致令宣帝担负,倾府藏于云门,家宰降阶。展归心于福寺,诚有图矣”。其所传禅法“清范可崇”,与达摩所传“诵语难穷”“玄旨幽颐”的“大乘壁观”大相径庭。这些禅宗以前的禅师、禅法直到20世纪中叶才逐渐受到学界重视,出现了柳田聖山《初期の禅史》、Jan Yün-hua(冉云华)《敦煌文献与僧稠的禅法》、Eric C. Greene《Chan Before Chan: Meditation, Repentance, and Visionary Experience in Chinese Buddhism》等一系列研究。尤其Greene《Chan Before Chan》对僧稠《止观法》等言教的归纳,对还原被宋、元灯史不断修饰、反复改写的中古禅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安阳小南海石窟
伴随着同学的汇报与老师的点评,师生一行于中午时分抵达小南海石窟。石窟位于安阳西南善应村龟盖山南麓,面临洹水,因紧邻自然山泉小南海而名。现存洞窟凡三座,分别坐落在龟盖山南麓的石灰岩断壁上。三窟规模相当,风格相近,以中窟内容最为丰富、雕刻最为精美。该窟坐北向南,窟前原有木构已毁。窟门拱形,高约1米,宽约0.6米,楣端浮雕相顾金翅鸟一对,楣间浮雕戏珠青龙两条,两侧有二螭缠肢垂首口衔帷慢。门楣上镌《方法師鏤石班經記》简述建立因缘,事涉僧稠,文曰:
大齊天寶元秊靈/山寺僧方法師故/雲陽公子林等率/諸邑人刊此巖窟/髣像真容至六秊/中國師大德稠禪/師重瑩脩成相好/斯備方欲刊記金/言光流末秊但運/感將移暨乾明元/年歲次庚辰於雲/門帝寺奄從遷化/眾等仰惟先師依/准觀法遂鏤石班/經傳之不朽
《經記》表明,中窟乃灵山寺方法师及故云阳公子林等率众于北齐天保元年(550年)为纪念僧稠所建。记文左侧另镌有《華嚴經偈贊》并《大般涅槃經·聖行品》,可视作僧稠禅法的直接体现。《偈贊》內容共分四节,前三节出自晋译“六十华严”:第一节“定光如來明普照,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處,是故此地最吉祥”称赞定光如来,见卷七《佛升须弥顶品》过去十佛颂;第二节“十方國土勝妙華,無價寶珠殊異香,皆悉自然從手出,供養道樹諸最勝”、第三节“一切十方諸伎樂,無量和雅妙音聲,及以種種眾妙偈,讚歎諸佛實功德”见卷六《贤首菩萨品》十种三昧门中第四“手出广供三昧门”。第四节“盧舍那佛惠無尋,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室,是故此地最吉祥”不见经文,当为僧稠或其门人自拟。此节模仿第一节称扬定光如来佛语法,赞叹卢舍那智慧无伦,并以“彼佛曾來入此室,是故此地最吉祥”将中窟与卢舍那相勾连,成为华藏世界海的一部份。
《偈贊》之后所镌《聖行品》,即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圣行品》第七不净观部分。观法要求行者“观察是身,从头至足,其中唯有发毛、爪齿、不净垢秽、皮肉筋骨、脾肾心肺、肝胆肠胃、生熟二藏、大小便利、涕唾目泪、肪膏脑膜、骨髓脓血、脑胲诸脉”,并由此趋入白骨观,念“如是骨者从因缘生,依因足骨以拄踝骨,依因踝骨以拄膊骨”乃至“依因掌骨以拄指骨”。得是观已,即断三欲:一形貌,二姿态,三细触。这段铭文与右刊《偈贊》一道,不仅反映了僧稠禅法中厌离娑婆与欣求净土两个面向,而且佐证了北齐之际汉传佛教“教相判释”的复杂与成熟。
安阳灵泉寺石窟
午饭过后,师生一行造访毗邻小南海石窟的灵泉寺石窟。寺院东西两侧,宝山、岚峰二山石灰岩壁上,凿有石窟龛室凡二百余处。其西侧大住圣窟、东侧大留圣窟,规模最为宏阔,开凿时代较早,雕刻内容也最为丰富。1983至1984年,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上述石窟进行了系统勘察清理、发掘,最终出版了《宝山灵泉寺》,为讨论这处北齐至初唐的重要佛教史迹奠定了基础。
沿寺西宝山南麓拾级而上,大住圣窟映入眼帘。石窟坐北朝南,进深3.4米,面阔3.43米,高2.6米。窟门南向,圆拱尖楣,外侧岩壁镌“大住聖窟/大隋開皇九年己酉歲敬/造”云云。门东西两侧,分刻那罗延神王与迦毗罗神王,形貌魁伟,威仪凛然。窟门外壁刻有《嘆三寶偈言》《大集經》《勝鬘經》《妙法華經偈言》等经典,反映了齐隋高僧灵裕的学风。窟内采三壁三龛的形式,以北壁卢舍那佛、西壁阿弥陀佛和东壁弥勒佛为主尊,三主龛两侧各刻七列坐佛。入口东侧内壁以减地法浮雕传法圣师二十四身,榜题“世尊去世傳法聖師”,西侧则以隶书刻《大集经·月藏分中言》及《摩诃摩耶经中言》。全窟内外图文辉映,可与《续高僧传·大慈寺灵裕法师》所载开窟造像事相互发明:
[灵裕]又营诸福业,寺宇灵仪,后于宝山造石龛一所,名为“金刚性力住持那罗延”,窟面别镌法灭之相,山幽林竦,言切事彰。毎春游山之僧,皆往寻其文理,读者莫不歔欷而持操矣。其遗迹感人如此。
大住圣窟前后遍布瘗龛,多为浮雕,时代从北齐至初唐不一。其分布位置大體可分為上、中、下三層,因受地形限制,每层瘗龛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经考察编共120处。按造形不同可分为佛龛、塔形龛、屋形龛、碑形龛和屋龛等四类。其中以塔形龛居多,共80处,佛龛21处,屋形龛5处,碑形龛12处,屋形龛2处。由于在这些窟龛中,塔形龛占整个窟龛的近百分之七十,故可称之为“宝山塔林”,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塔林。
自由参观时,杨晓东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自铭标准器。如77号塔龛,坐东面西,通高158厘米。塔身中开拱券门,门侧倚柱雕饰仰覆莲瓣,龛内雕结跏趺坐僧像一躯,双手抚膝,右手持数珠,像前置三足凭几。门额上方横枋饰覆莲短帷,其上刻力士六身,皆高举双臂,作擎托之势,共承塔檐。塔檐叠涩二层,均饰珠状纹样,上层两端各悬角铃一枚。塔顶覆钵外饰山花蕉叶,上承仰莲,莲上再施叠涩,最上立四重相轮,以宝珠结刹。塔身左右镌刻塔铭“靈泉寺故大修行禪師灰身塔記/大唐貞觀廿一年七月八日邑子等敬造”,可知此塔为初唐时期的标准器,而标准器序列的建立是理解、分析场地历史的前提。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
结束灵泉寺考察后,师生乘车前往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途中,第三小组汇报了《元和郡县图志》“相州”条研究。汇报分三部分展开:首先介绍了作者李吉甫的生平、成书背景、书的体例、多元史料来源与“最古最善”的历史地位;再梳理相州沿革,从先秦商河亶甲居此,到秦汉置郡、曹魏定都邺城、南北朝东魏北齐以邺为都,再到北周迁治安阳、隋唐定安阳为治所,重点分析邺城因北周尉迟迥之乱衰落、安阳凭地理优势崛起的行政中心变迁逻辑。最后还原中古相州发展脉络,东汉末曹操凿白沟诸渠通漕运推动邺城成北方中心,南北朝邺城为东魏北齐都城达鼎盛后遭焚毁,隋唐相州依水系发展农业与贡赋,借“八到”交通网成河北平原南北关键节点。
汇报结束后,几位老师进行了点评。于薇老师肯定汇报围绕《元和郡县图志》单条史料展开,结构清晰,并指出中古时期相州发展的关键在漳水、太行山东西向交通线及沿线城池渡口串联邯郸与朝歌的作用。李彦楠老师点明此次研究聚焦中古相州,是因该区域上接汉代河内郡、下连后续发展,且邺城是关键节点;选择《元和郡县图志》“相州”条,是因李吉甫站在唐中后期邺城衰落的视角回顾区域历史,能聚焦单一史料的价值。李大海老师建议关注书中“等第”非州县等级,补充北周灭北齐前后三年行政区划改造、人员安置,以丰富尉迟迥之乱前因后果。
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前,罗瑾歆老师介绍了曹操墓的发掘与命名。依据考古学“以发现地的最小地名命名”原则,此墓葬初名“西高穴大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08年12月开始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共清理出2座墓葬,其中2号墓虽经盗扰,但仍出土了一批包括自铭“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等石楬在内的重要文物。另出土有兵器与墓主头骨、肢骨残块若干,为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实物线索。结合墓葬规模、形制、墓主骨骼鉴定、鲁潜墓志及文献所载魏武帝陵位置,最终判断墓主为魏武帝曹操,墓葬系魏武帝高陵。
步入展示区,可见墓葬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为多室砖室墓。墓圹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整个墓葬由墓道、砖砌护墙、墓门、封门墙、甬道、墓室和侧室等部分组成,博物馆内展示了高陵出土的石楬、石圭、璧、金丝、金钮、玉饰件、云母片、铜泡钉、铁镜、画像石残块等文物。在参观过程中,野口优老师就曹操高陵的认定和文献学讨论的问题,指导同学们如何看待考古学成果与文献记载的关系问题。
参观完毕,在展厅里,师生席地而坐,由李彦楠老师开展史料带读教学环节。李老师带读的文献是柳芳《氏族论》。《氏族论》收录于《新唐书·柳冲传》,欧阳修在本卷先叙唐前期柳冲等人编纂《氏族志》《姓系录》事,然后以柳芳《氏族论》总结唐代及其以前氏姓相关问题。《氏族论》以选官问题为核心通论中古时期谱牒之学,揭示了理解本时期政治社会变迁关键线索。在柳芳的视角下,中古时期选官、婚姻、学术、礼教都与尚姓风气密切相关,九品中正制是维系尚姓的关键,当时的乡里、政治秩序也因此得到维系。隋废乡官,以吏为核心建立乡里秩序,中古政治社会发生剧变。
李老师指出,中古时期谱牒之学是显学,《隋书·经籍志》中著录大量某氏谱这类文献。宋以降谱牒之学衰微,此后传统文献著录中虽然还有“谱牒”一目,但部类上由史部转入子部,主体内容以棋谱、画谱等艺术类著作为重。读《氏族论》时需警惕现代族谱、家族等观念影响,应注意中古时期独有背景,将氏姓问题置于政治制度史下理解,婚姻、礼教等都是政治制度问题脉络下的衍生。与氏姓关系最为密切的九品中正制创建于曹魏时期,这是将《氏族论》放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讲授的原因所在。此外,李老师还指出,隋唐开科举,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相较魏晋南北朝时期氏姓与政治制度关系已然不那么紧密,这是《氏族论》提到的“流俗不经之论”出现的重要背景。以氏姓和选官为线索,将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唐宋之间历史变化。
西门豹祠
最后,师生们驱车,沿着107国道,抵达漳水南岸的西门豹祠。当师生们抵达时,祠院大门已经关闭。但这并未阻挡大家探索的热情,大家透过栅栏观察院内的情景。于薇老师站上栅栏旁的沙堆,为同学们讲解。此处是明清时期的西门豹祠。西门豹是战国魏国的邺令,《史记・滑稽列传》中记其惩治借“河伯娶妇”为恶邺地的巫妪、三老,凿渠修水利,邺地大治的事迹。
于老师讲到,邺地的治所邺城,在漳水北岸,今属河北邯郸的临漳县。沿着刚才大巴行驶的107国道一直向北,渡过漳水大桥,就直接可以到达邺城遗址。如同本次实践教学行程中到过的黄河荥阳渡口、巩义渡口一样,此刻站立的漳水渡口,也是交通大动脉上的重要津渡。这里是华北与中原、晋陕与青齐之间的十字路口,有众多历史名人曾经走过,重要战事曾经发生。在唐代,大运河永济渠的漳水支渠流经这里汇入干河。到明清时期,跨过漳水向南北延伸的大路仍然是华北地区的交通干线,与其东侧的卫运河共同联系着南北两京、华北江南。而当今,国道、高速、铁路仍然穿行漳水大桥而过,这个位置与传统交通线上的漳水渡口可能偏离不大。随后,于薇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读史方舆纪要》中的相关记载,来了解西门豹祠、漳水渡口与临漳古邺城、明代漳德府治的相对位置关系。
当日的教学结束了。师生登车,沿107国道南行,在夜色中进入安阳城。今天的学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进一步掌握历史时期政区与交通线的相关文献系统,一是接触考古发现、石窟造像等非文字史料的研究方法。课程还在继续,同学们的收获逐日积累,学习状态渐入佳境。
2025年9月3日,星期三,雨。历史学系(珠海)2024级“中国古代遗址考察”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进入第六天。绵绵细雨中,师生在安阳殷墟、滑县道口镇开展教学。
安阳殷墟
本日的首站是殷墟世界文化遗产。早晨8点,师生从遗址保护范围西部的安阳钢铁厂出发,来到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参观。走下大巴,同学们看到了在课堂上曾经学过的洹水,踏上了在书本中曾经读过的小屯村。在大门口,于薇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了殷墟遗址的发掘历程,以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个重要的科研机构,在中国考古学和古史研究中的重要学术贡献。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的工作,指出了宫殿宗庙区、王陵区、贵族墓葬区的位置,发现了YH127窖藏甲骨;五十年代以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的长期工作,摸清了殷墟遗址范围,宫殿区布局,发掘了手工业作坊、族墓地,发现了妇好墓、小屯南地和花园庄东地甲骨、洹北商城等。历经了几代学人的艰辛探索,这一晚商辉煌都邑的面貌正在逐渐清晰。
北方的清晨在秋雨已有凉意,师生踏着被雨水打湿的小径,仔细参观了宫殿宗庙区内各处夯土建筑基址展示,听老师讲解柱洞、散水等建筑相关遗现象,以及殉人、殉牲等遗存。在YH127甲骨窖穴复原展示厅,同学们仔细阅读展板上关于1936年该坑发掘、运输的相关史料展示。在妇好墓内,同学们仔细观察墓葬的规模和形制。这些熟悉的内容,曾经在课堂上记录,考试前背诵,如今终于身临其境。
在乙七、乙八基址外的回廊上,第二组同学进行了题为“乙七、乙八”的作业汇报。作业首先介绍了“乙七、乙八”的命名由来。这是殷墟宫殿区夯土建筑基址的编号。在殷墟发掘第一阶段,李济、董作宾等学者依据小屯宫殿区建筑功能与南北空间序列,将已发现的53座建筑基址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再按发掘顺序与具体位置编号,乙七、乙八即在此编号系统内命名。随后,小组依次从基址规制、布局与性质、与其他基址的关系及学术史四个方面进行了汇报。
乙七、乙八基址结构上包含夯土台基、柱础与台阶,且台基表面柱洞规整,属于商代晚期典型的木构抬梁式建筑。由于乙七南侧发现了兽骨坑等大量祭祀遗迹,学界普遍将其认定为宗庙性质;乙八的性质则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认为是与乙七相同,一种则认为是中央衙署。两基址与乙一至乙十一共同构成南北向建筑群,呈现“前朝后寝”或“左祖右社”的布局模式,而处于中部的乙五至乙八基址则与祭祀活动关系尤为密切。汇报最后,小组援引《近二十年来殷墟小屯宫庙区考古发掘与布局研新认识》回顾了殷墟研究的四个主要阶段。
汇报结束后,赵春光老师指出,该组汇报能够涵盖两组基址的基本内容,但阐述问题比较浮于表面,引述学者观点时过于简略。于薇老师进一步指导同学,梳理学术问题,要先从学术史着手,而不是将学术史回顾放在整个报告的最后作为点缀。要把“乙七乙八”至于整个殷墟发掘与研究的历程、殷墟宫殿区布局的逐步认清这样学术探索的过程中去理解,明白一个大遗址,材料是如何由片面到丰富,认识如何由初步到成熟。殷墟宫殿区的研究,“乙七乙八”性质这样的问题,不仅是殷墟研究的重要问题,也关系到对晚商政治、军事、神事活动相关重要制度的理解。殷墟的考古发现研究有开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传统,同学们不仅要关注近年来的成果,更要学习如李济先生《安阳》、张光直先生《商文明》、《中国青铜时代》这样的经典名著。通过这个题目,不仅要了解殷墟发掘的成果,也要去尝试理解为什么说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
离开宗庙遗址,师生们前往殷墟博物馆。博物馆与小屯宫殿区隔洹河相望,2024年2月开放,是在原宫殿区内的旧馆基础上新建,外观像一尊破土而出青铜方鼎。馆内设有“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 三组基本陈列和“殷墟车马遗迹”、“王畿与四方”、“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四组专题展。在陈列中,展出有青铜器、陶器、玉器、车马、甲骨等文物近 4000 件(套),全方位展示了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在政治、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都邑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随后,师生们经过北蒙社区的武官村、侯家庄,来到了西北冈殷墟王陵区。一路上这些熟悉的名字让师生们兴奋、感叹。殷墟王陵区在洹河北岸,位于宫殿区的西北方向。区域内“亚”字形或“中”字形大墓皆为晚商王陵,还存有各类祭祀坑数千座。师生参观了开放的大墓,对其规模有了直观认识。于薇老师在课程群中为同学们发放了许多20-30年代殷墟发掘的老照片,强调一定要了解李济、董作宾、郭宝钧、梁思永、石璋如等前辈学人的学术贡献,理解从20世纪初开始的近代中国史学发展历程和学术话题流变。
滑县道口镇
离开殷墟,师生奔赴滑县道口镇。在车上,吃过简单午餐,吴滔老师便开始了史料带读环节的教学。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精读了实践教学手册上的两份史料:河南赊旗的道光二十三年《过载行差务碑》和湖北沙市的徐学谟《徐氏海隅集》卷之八《公牍·修陈地方门差牍疏》。
两份史料的内容都是与清代商业市镇的管理有关。涉及到大量与赋税、差役相关的社会经济史专有名词,吴老师结合市镇管理研究的学术史,带领同学们逐字阅读,对相关的制度详加解释。
史料中还涉及到“铺”这一与市镇商业活动与和管理组织都密切相关的问题。吴老师引导同学们,如何以“铺”为研究对象,理解和运用这两篇史料当中的内容。最后,吴滔老师还请吴伟华老师介绍了日本江户时代大阪城在市政管理方面的一些情况,与史料中的情景进行对比。吴滔老师的史料带读,不仅为同学们演示了史料阅读、分析的范例,训练了同学们的史料意识和阅读习惯,也为接下来的道口镇的考察进行了知识背景与研究视角的铺垫。
史料带读结束,师生来到了道口镇。吴滔老师带领大家在古镇中穿行。虽然现在的道口有些萧索,但仍然能依稀看到曾经繁华的影子。吴滔老师讲解到,道口镇是明清时期华北地区运河沿线的重要商业市镇。天津长芦盐场的盐经卫河运入河南,道口镇成为盐业集散地。师生在吴滔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大王庙,其中保存有一通乾隆年间石碑,记载了新旧盐商交接、滑县南关古会及会约的一些内容,可见其市镇发展与盐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除食盐外,布匹、木材等也在这里转运销售,道口市镇规模发展起来。到20世纪初,随着道清铁路通车,山西煤炭经此运往天津,道口更是被誉为“小天津”,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铺”是道口镇内重要的社会组织。在道口镇,存在“三关六铺”结构:其六铺依次为,顺河北街的头铺、顺河南街的二铺、一面街与上下口街构成的三铺、西街的四铺、南门街(后大街)的五铺以及脚力士街的六铺。吴老师讲解道,这种“三关六铺”结构,在明代主要用于差役分配,清代则成为地方商人解决经济事务的重要依托。沿顺河北街步行至土地庙时,吴滔老师讲道,道口镇曾存在21个民间组织“会”,在每年正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及其他特定时节举行出会活动,这也是与市镇内有序的社会组织结构相关的现象。
结束了在道口的考察,师生去往下一个教学地点——开封。在途中,于薇老师进行了史料带读授课。于老师带领同学们精读了《春秋》鲁隐公四年,《左传》隐公四年、五年,《公羊传》隐公四年的内容,指导同学们接触、理解经部文献。
于老师首先告诉同学们,之所以此时阅读这两篇文献,是因为我们正在穿过的区域,就是文献中所涉及的卫国所在的地方,此前几天曾经走过的郑州、巩义、温县、新乡等地,也是这两篇文献中的史事发生的地方。阅读史料,不仅要读懂字词的含义,也要能够在头脑中建立起生动的历史场景。实践教学选取在河南黄河故道两岸地区进行,就是因为这里是许多传世文献所载历史事件的发生之地,同学们要训练自己在史料文字与实地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
之后,于老师讲解了《春秋》与《左传》的文献基本情况,指出《左传》与《公羊传》对《春秋》同一年份、同一事件在行文和阐释角度上存在差异,提醒同学们在阅读中注意比较。随后,于老师为同学们逐字讲解《春秋》经和《左传》《公羊传》的文本,为同学们梳理了周、郑交恶,卫州吁之乱,卫郑北制之战,卫石碏大义灭亲等《春秋》初始阶段所载的重要史事,展示了春秋初期王室、新老封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宗法封建秩序松动的诸种迹象。于老师最后强调,由于经部史料在传统经学体系下,衍生了大量与道德教化和权力正统相关的阐释,在阅读时,不仅要关注文本所记载的事件内容,也要注意其叙述和解释中的道德取向与评判标准。
大巴经过黄河大桥向南行,到达开封时,已是华灯初上。河南实践教学的行程沿着黄河东流、北流故道绕行的圈环即将扣合,师生们的收获也已日渐充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