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至19日,为赓续坪石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我系党委组织师生党员赴乐昌市坪石镇开展“赓续坪石薪火,筑牢党建根基”主题党建培训活动。师生党员等28人参加。
1 旧址寻访——重走烽火办学路
18日至19日,师生们先后走访坪石校本部旧址、天文台旧址、武阳司法学院旧址、三星坪工学院旧址等处,探寻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的历史印记,乐昌地方文史研究专家何昆亮老师一同参加并作讲解。在坪石老街校本部旧址,师生们仔细了解先辈们殚精竭虑为战时学校各方面的稳定运行提供充足保障的努力;在天文台,师生们远眺坪石广阔景致,领略抗战时不畏日军空袭、仍坚守科学研究的大无畏精神;在武阳司,师生体悟李达教授在中山大学坚持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苦心孤诣;在三星坪,师生共同体验渡船横渡武江,感悟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工学院师生工作上学路的不易与艰辛。
2 校史讲堂——传承学脉铸党魂
18日晚,曹天忠教授在坪石镇政府作题为“我与中山大学校史研究”讲堂报告,全面回顾自己中山大学校史研究的发端、历程与成果。
曹老师强调,中山大学在民国时期成立之初即带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学校创建是孙中山先生晚年革命与教育思想升华和付诸实践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人则是学校与学科重要创造者、建设者。此外,中山大学还是党进行组织创设、干部培训和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他还鼓励在座的师生党员参与到中山大学校史研究的人才队伍中来,为校史研究和孙中山研究贡献力量。
3 重渡武江—中大精神弦歌不辍
10月19日,我系师生在万忠娟书记以及曹天忠教授、当地专家何昆亮老师的带领下,从三星坪码头出发前往新村,乘船寻访中山大学工学院坪石旧址。这一航程,既是寻访之旅,亦是80年前中山大学离开坪石后,中大师生首次以中大人身份重走这条水路的旅程。
1940年秋,国立中山大学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迁移至粤北湘南,度过了近五年的烽火办学时光。当时,工学院位于三星坪和武江对岸的新村,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设在南岸的新村,工学院院部和电工工程系、机械工程系两系设在北岸的三星坪,中间隔条武江,两地交通主要依靠小船摆渡进行,而武江正是师生曾经往返日常教学的重要水道。80年后,师生们循着先辈足迹,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重温校史,感悟烽火岁月中弦歌不辍的坚守。

4 乡村走访——振兴蓝图在脚下
19日午间,师生来到此次党建培训活动的最后一站,进入坪石镇城乡创美家庭农场走访农户,参与乡村劳动。2019年,我系曾带领同学赴坪石开展“三下乡”活动,期间曾采访当地贫困户—城乡创美家庭农场主人马城乡大姐,时隔六年再次来到农场。从访谈中了解到,从返乡拓荒到乡村振兴带头人,马城乡大姐推动农场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显著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并探索“农业+旅游”的模式,开设了采摘劳动区和农家乐。师生们在走访与劳动中,了解农户小家在乡村振兴中展现的劳动智慧,共同见证新时代乡村高质量发展图景,深刻感受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给人民带来实在的福祉。
在此次党建培训活动中,党员同志们通过全面理解中山大学抗战时期的坪石历程,深刻领会这一在中国教育史上彰显坚韧信念的壮举。这段历程不仅是一所大学的空间转移,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和精神火炬的传递。文化的生命力远比炮火持久,精神的高度远比山峰巍峨,党员师生同志决心将中大精神带入自身学习、工作中,不辱前辈使命、奋发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