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下午,历史学一流学科建设发展论坛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举办。来自全国28所高校的教学、科研负责人参加了此次论坛。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春声教授莅临座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任吴滔教授表示,此次论坛旨在促进全国历史学一流学科高校院所交流,围绕人才引育、科学研究、学生培养等议题展开讨论,希冀通过本次论坛,增进学科活力,推动学系发展。各位嘉宾都对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十年间的工作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论坛第一场由吴滔教授主持,首位发言人为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主任程美宝教授。程美宝教授回顾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的办学历程,介绍了学系在历史与文化遗产(艺术史、博物馆学)等专业建设上的特色。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主任李玉尚教授表示,借助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可以扩大课程及学系影响力。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卢勇教授介绍,其所在学院利用“农业+历史”学科结合优势,积极开展多学科融合,达成古为今用的办学目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罗晓翔教授指出,历史学专业未来需要积极营造踏实宽松的教学及研究氛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李晔梦副教授指出,师范类院校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努力塑造“博而通”的史学家与“精于教”的教育家的结合体。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欧阳晓莉教授表示,借助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将数字人文等新兴工具更好地应用在历史学科中,是学科建设下一步思索的着力点。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广志教授,以自身致力于粤港澳历史研究的实践为例,总结出“目标、团队、课程、平台、网络、基地”六大学科建设路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林海教授表示,跨院系合作,能够有力培养拥有多语言综合能力的学科人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晓东教授指出,优化协调各项资源,培育合理的人才梯队是建设稳定多元历史学科的必要条件。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卫东教授强调,历史学科建设需要响应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陈鹏教授,认为提升多语言能力是未来历史研究的必要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张林虎教授表示,针对不同专业方向需求,需提前制定系统性计划。
论坛第二场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主任于薇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教授表示,历史学科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应有志存高远的追求,也能够找到脚踏实地的办法,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孙正军副教授强调,要保证学生从本科至研究生阶段平稳过渡,促进其自主科研能力提升。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兵教授指出,以学科融合、平台支撑、区域特色、服务国家为抓手,规划历史学科未来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尤学工教授表示,需注重历史学科学生专业素养培育,让师范生既拥有史学深度,又练就过硬的教书育人本领。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善庆教授以研究生培养为例,介绍学院积极推动“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王果教授强调,历史学科建设应关注其对传承人类文明、塑造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长远价值。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院长王剑教授指出,教材与课程体系的动态调适,是历史学科面对新时代的必要准备。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张小贵教授,强调需营造多元、开放、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并激发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积极性。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张瑞威教授表示,历史学科通识课程教师需要具备亲和力,引育并重,优化人才结构。最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教授以中山大学历史学科为例,指出培养良性的师生交往互动关系,是促进学科长远发展的积极动力。
历史学一流学科建设发展论坛是我系2025年重点学术规划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我系十周年庆典的主要活动。此次论坛既是一次对过往十年成就的总结,更是一场针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并面向未来的战略研讨与行动规划。来自各兄弟单位的优秀经验,将成为我系未来在中山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指引下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参考,促进我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