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古埃及哲学:从认知到仪式

       5月9日下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李晓东老师应我系邀请,在珠海校区海琴六号A326、南校园507栋105室(线下直播分会场)作了题为“古埃及哲学:从认知到仪式”的讲座。

       讲座伊始,李教授指出人们一般认为古埃及没有哲学。西方有少量学者研究过古埃及文献中的哲学思想,有两本有关古埃及晚期神秘宗教的哲学著作,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

       接着,李教授提出:如果要研究古埃及哲学,首先要明确哲学是什么。历史学视角下的哲学研究不需要纠结于哲学的定义,只需要走进自己认为是哲学的内容。

       现代哲学家对于哲学的定义存在一个共识:哲学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毕达哥拉斯第一个提出了“哲学”这一学科体系。而在古埃及的语言文献中,只有“智慧”一词,但没有“哲学”的意思。

       李教授指出,哲学存在两个时期,一个是自在的,一个是自觉的。爱智慧的哲学是自在的,因为爱智慧并没有作为一个学科、一个思考体系被提出来,古埃及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密托斯”,李教授将密托斯阐释为“剧情”。古希腊作品中的情节往往人神一体,因此在后来的西方文字中,“密托斯”逐渐发展成“myth”,即神话。人们渐渐将“密托斯”和“逻格斯”视为判定古希腊有无哲学的分水岭:“逻格斯”就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

       古代埃及的逻格斯不多,但是神话却极其丰富。在这种情景下,后人不认为古埃及有哲学,也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但是如果抛开近现代人对于哲学的定义,会发现古埃及人也“爱智慧”,只是爱智慧的方面不一样。各个文明的发展情况不一样,智慧也有很多方面,爱什么智慧对一个文明的文化个性塑造很重要。

       古埃及人热爱的智慧首先是认识、顺应世界,从而通过仪式来试图确保世界规律的正常运行。

       古埃及人的理性是以己度人的推想——首先发现世界在永恒运行,进而思考世界运行的动力。对于古埃及人来说,他们爱智慧首先想到生命之源——水,即尼罗河。他们认为尼罗河有生命,即“哈皮神”,并通过观察尼罗河水位涨落来认识哈皮神的运行规律,把一年分为三个季节。李教授指出,从表面上看这是神话;可神话里包含了科学,并且在古埃及人看来世界本来如此。

       古埃及人认为太阳有生命,称其为“拉神”。在世界不按照规律运行时,古埃及人通过巫术仪式请出太阳神。伴随着古埃及人对世界的观察,还有如天狼星之神、天空之神、星座之神、空气之神、湿气之神、大地之神等。这些神话是古埃及在最初阶段对于世界运行的科学认知结果。

       古埃及人把这些认识记录下来,就诞生了一系列文献,其中亡灵书最具代表性。古埃及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人自身,将人从出生到死去类比宇宙星辰运行,正如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人的死去实际上是进入了另外的一个世界。人之中存在智者,即“托特神”。智者将对世界的认识归纳为对宇宙、人生运行的规律性结论,即“马阿特”。

       古埃及的哲学第一是认知的哲学,即认识世界;第二是二元论的哲学因素。正如古埃及的语言中有双数,神话中有很多关于“二”的概念,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世界诞生是由于矛盾统一的两个因素在纠缠中推演出万事万物。

       李教授总结,很多人只看到了古埃及的神话,而没有看到神话对于古埃及来说也是科学。这些古代的智慧是一个母体,向前发展就诞生了认知哲学、二元论哲学。最后,既然要研究古埃及哲学,就要确定哲学的范畴——古埃及人划分世界最基本的范畴、统领一切社会生活的最基础的认知规律。李教授总结为四组概念,分别是:变与不变、真相与虚像、瞬间和永恒、循环与无限。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