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张小军:从生面到熟面:文化经济学的社会交换

       4月22日晚,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小军带来主题为“从生面到熟面:文化经济学的社会交换”的讲座。本场讲座在珠海校区海琴六号楼A324举行,由我系吴滔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从“默言交易”谈起。讲座认为默言交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远远超过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存在时间。默言交易与今天自由市场交易的不同在于:

       第一,非利益最大化(非理性人)的公平伦理,这种公平是宝贵的人类原初的道德和伦理公平,因而弥足珍贵;

       第二,唯功能的价值取向,即物品的价值在于使用的功能,而没有附加的用于积累财富等额外目的的价值。

       第三,无货币的互惠共同体之间的交换。如果说有货币,交换的保证是一种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币——信任和友谊,因为“关系”是一种“物品”。

       接着,张老师介绍了库拉贸易及其学术史。库拉是一种大范围的、具有跨部落性质的交换形式,是一个巨大的、部落间的关系网,在一个广泛的地区上把许多人以确定的社会形式联系起来。在这个网里,人们受到确定的关系和互惠责任的约束,因而要共同遵守非常细微的规则和礼俗。马凌诺夫斯基认为,由于库拉涉及财富和用品的交换,因而是一种经济制度……至于交易的经济机制,则表现为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意味着高度的相互信赖和商业声誉,而这不只限于库拉的主要方面,还包括伴随库拉的附属贸易。但是,库拉在事实上并不是经济行为,因此萨林斯(M.Sahlins)对马氏进行了批评。萨氏认为,即使抛开所谓的社会价值回报,从非常功利的角度来看,库拉贸易在时间、精力付出与物质回报之间,显然是卓有成效的;因为如果他们的非理性文化使他们入不敷出,他们就不会成为这种文化方式的身体力行者了。半个多世纪之后,仍然有学者重新把库拉圈当作一个经济理性的产物,张老师认为这种思维显然将交换和信任关系变成了一种算计的结果,忽视了初民思维的共生文化特点。

       张小军老师对“熟面交易”进行了批判和再批判。所谓“熟面交易”,是张老师对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在1980年代提出的“资产专用性理论”赋予的概念,指一种当代人类经济市场的深层结构和普遍逻辑。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 (Asset specificity)以及相应的固化(熟化)交易关系的特征,正在成为交换的趋势。威廉姆森认为降低交易成本的“资产专用性”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因为有什么样的资产专用性,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在熟面的社会专有关系下,资产专用的谈判是一对一的,取代了互不见面的方式。讲座认为,威廉姆森强调的“互惠”,正是人类学对初民社会交换关系研究的要点。互不相识的人们进行交易,交易成本明显高于相熟的人们。相熟的人们不必跟每个陌生人去竞争性地谈论交易价格,他们可以将资产专有而共同定价。建立充分信任的熟面交换网络——库拉,便是社会交换成本最小的状态。这一状态的极端,就是熟面关系的建立,张老师称之为“社会交换的资产专用性”。

       讲座最后,张老师和在场同学就库拉贸易、清代哈萨克贸易属于生面还是熟面贸易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吴滔老师代表我系向张老师赠送了纪念礼物,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