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下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余西云教授应邀在我系A326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国文明的起源”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我系副主任于薇教授主持,是我系中国史系列讲座第五十三讲。
讲座伊始,余西云教授介绍了自己的学术生涯与田野实践。余老师硕士、博士师从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硕士毕业后就职于武汉大学,并开始参与三峡考古和南水北调考古工作。余老师先后负责河南郑州西山资料整理、河南淅川马岭遗址的发掘与整理、湖北石首走马岭遗址发掘与整理、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发掘等多个项目,其中一些项目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1 文明起源的探讨:从史学到考古学
余老师从中国古代社会关于“文明起源”的传说体系谈起,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和孙氏注《世本》认为伏羲、神农与黄帝为三皇,他们的主要事迹代表了“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疑古思潮”,余老师以“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与“二重证据法”为例,指出“这是让传统史学走向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过程。”此外,余老师也分析了“二重证据法”与考古学的差别。
余老师谈到“我们要基于考古学来重建中国古史体系”,将文明起源话题从史学研究转向了考古学研究,并介绍了基于考古学对文明起源的研究中较为经典的认识,包括柴尔德的文明起源的10个标准等。
2 新石器化:村落社会形成
余老师首先谈到了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的四颗稻米谷壳,曾被认为是中国境内农业起源最早的证据之一,有了稻米以后,往往还需要陶器来储存与加工,开始出现了早期储藏器与炊器,这也与《周书》中“神农耕而作陶”相印证。除此之外,余老师还介绍了东胡林、李家沟、贾湖等诸多旧新石器过渡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讨论不同地区新石器化进程。
3 裴李岗时代(8000-7000BP)
距今8000年左右,中国不同地区大约同时出现多个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包括洞庭湖西岸的彭头山文化、黄河流域关中地区的老官台文化、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黄河下游的后李文化、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
裴李岗文化目前共发现了100多处遗址,遗址整体分布呈现出从丘陵往平原过渡的特征。
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出土玉玦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玉玦饰,另外陶锥证明当时的人类已经穿着衣服。兴龙湾文化的兴隆洼遗址、查海遗址和白音长汗遗址等都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房址,这一时期出现比较明显的两分结构聚落社会,说明已经开始进入到姓族社会。
谈及随葬的玉器,余老师详细介绍了史前时期的玉器。最早的玉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该时期不同地区出土的玉器材料有所差别,但是形制大体相同,表明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
4 后冈时代(7200-6000BP)
距今72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后岗一期文化,关中地区形成半坡文化,黄河下游地区形成北辛文化,淮河流域形成双墩文化,长江中游地区形成汤家岗文化、柳林溪文化、长江下游地区形成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后冈时代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余老师提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的分界线是很明显的,而且很有代表性,其中很重要的变化就是符号的出现。这一时期发现的符号种类很多而且部分符号会反复出现,由于不确定是否是文字,所以暂将其称为符号。
除此之外,后冈时代还开始出现象征着权力的斧钺,如黄梅塞墩遗址、淅川下王岗遗址都发现了石钺,玉钺杖的整体形式即是甲骨文的钺字的象形字,被假借为王字,象征着政治权利的兴起。余老师还通过姜寨墓地、元君庙墓地、汤家岗墓地等材料介绍了早期社会的血缘宗亲关系、两分结构聚落以及姓族的瓦解等话题。
5 西阴时代(6000-5300BP)
距今6000年前后,在山西南部、河南中部出现了西阴文化,在随后的发展中,西阴文化逐渐扩展,北至内蒙古南部,影响力甚至可以到达辽宁吉林地区,南至长江沿线,往西可扩展至黄河上游地区。西阴文化的中心位于河南中部地区,最终消失在甘肃东部地区。
西阴文化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农业集约化的出现。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房屋结构出现了变化,房子多是三四间,而且每个房间可能都会有灶。这种多间的房子形成父母和孩子居住在一起的家庭,被称为扩展式家庭。这一时期还有一种房屋,会在居住的房间里挖出窖穴作为储物空间。这两种房屋明显反映了当时私有观念的出现。
余老师提到这一时期由于江边地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导致资源稀缺,人们需要聚集起来保护资源,由此形成了最早的城,如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6000年前的古城。
讲座的最后,余老师基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文明社会的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发展出集约化农业,出现最初的城邑;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甚至出现阶级,形成私有制;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形成道德、法律、规范、祖先崇拜等宗教意识。余老师指出,这个表述是历史唯物论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具体运用。
余老师谈到,中国人所讲的“文明”与西方讲的“文明”是有所区别的,西方“文明”的核心是“城”,而我们所讲的“文明”,是一种道德判断,需要“睿智”与“儒雅”。因此余老师认为中国文明起源的这条“线”可能没必要画的那么明确,但是大概距今5300年,中国的中原地区、长江中游等地社会都已经很复杂,所以说中国文明有5000多年是没有问题的。
讲座结束后,历史学系(珠海)党委书记万忠娟进行了总结,并代表学系向余西云教授赠送纪念品。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