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明代北京国子监校园规划与平面布局:兼论从元大都国子监到明两京国子监的因革损益

       11月5日下午,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徐泓老师应我系邀请,在海琴6号A326作了题为“明代北京国子监校园规划与平面布局:兼论从元大都国子监到明两京国子监的因革损益”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吴滔教授主持,刘志伟教授出席。

       讲座伊始,徐泓教授由现代大学制度引出中西方大学设立的不同目的——中国的国子监由政府经办用以培养官员,而西方的大学则致力于培养神职人员包括传教士。由是,西方的大学内有教堂,而中国的国子监内有太庙。

一、明代国子监的设立

       徐教授提出明代国子监的设立是出于培养官员的需要。中国自汉以来即在中央设立培养官吏的机构太学,借以打压已经形成政治垄断的贵族势力,这也标志着大学在中国的诞生。经过发展大学逐渐分科,制度更加完善,被历朝历代所看重。

       进入明朝,由于出身穷苦的明太祖厌恶贪官污吏、皇亲国戚,大刀阔斧清理官员,导致大量官位出现空缺。此后,明太祖在南京中心区域开办国子监,亲自培养官吏。其时国子监规模庞大,培养的官吏上至尚书,下至各地治水官员,因此国子监的设立也使国家政治经济快速得到恢复。明成祖在北京同样设立了国子监。

二、明南京国子监

       徐教授讲授了我们现在看不到南京国子监的原建筑,却能对它有所了解的渊源。当朝政府会毁坏上朝的建筑,在此之上建立本朝建筑,以示改朝换代。经过清朝入关和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南京国子监原本的规模非常大,也几乎被毁光,只余几棵树。后来的研究根据《南雍志》才得以展开。明朝为南京国子监编写的校史《南雍志》中很详尽地记载了南京国子监的各建筑,由此我们才能知道南京国子监每一栋建筑的所在位置和代表含义。

三、明北京国子监

       徐泓教授讲授了明北京国子监经历的多次扩建、翻修的过程。明北京国子监在明永乐迁都北京后被立为京师国子监,而原来在南京的京师国子监则改为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建好之后遭遇过火灾,在当时被认为不吉利,重建的工程量很大,耗时很久才完成。徐教授介绍,明代中后期由于北京的国子监修建的规模小,老师和学生没地方住,便开始了各种增建。弘治增建仿照南京国子监,建造了医院,还在校园附近购置学官和教师宿舍。在嘉靖年间,嘉靖改制,在北京国子监内修建启圣祠和太一亭,强调孔子也是人子,把孔子地位降低了。突显君王为师的地位,使君主兼主政统和道统,权力达到中国古代社会的顶峰。

四、明代北京国子监的左庙右学

       明代北京国子监的左庙右学体现的是道统和政统的地位之争。徐泓教授指出中国人认为教育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开始,是社会阶级通过教育流动的起点。所以校园也有孔庙,代表学统、道统,左庙右学。就像欧洲大学有教堂。最中间还有一个位置给皇帝,以示学生为天子门生。

       徐教授认为左庙显示的是道统的校园精神空间传统。中国太学虽尊孔,汉代以降,历代太学校内只有祀孔的祭祀活动,校内并不建孔庙。唐高祖始置庙于国子监内。但庙不专祀孔子,而是周公、孔子并祀,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从唐太宗开始历代均于太学或国子监内立孔庙,定期祭祀,作为显示道统的校园精神空间所在。

       徐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庙、学在国子监建设上的体现。他提出庙代表道统,学代表政统,而左庙右学的庙学制代表庙学并重。徐教授认为这表现在国子监的孔庙与国子学各有一条的中轴线上。元大都国子监、明南北两京国子监都行左庙右学之制,但明北京国子监修改了元庙学55%比45%的比例,调整为50%比50%,左庙与右学正面一般大。右学的新发展,降低了元代孔庙代表的道统地位,使之不再高于国子学代表的政统。

五、国子监的地景植栽

       对于南京国子监,徐教授根据相关史料指出,原本明南京的国子监中栽种的多为柳树,但由于柳絮腐烂易使屋顶漏水,且意喻不好,后来改栽松、柏、槐、榆等树。这使国子监校园青翠美观,尤其在左庙右学的主体建筑旁栽种松柏,更有其岁寒后凋、坚贞不拔精神的内涵。校园内的湖水和流水冲泻污水、改变风景,配上两岸树木与桥梁,赋予“小桥,流水,人家”诗情画意,使校园景观多样化。

       对于北京国子监,徐教授表示北京国子监校园地景与南京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溪水,缺乏“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地景与空间朝向严肃氛围的发展。校园植栽除承继元大都国子监于监内外广植的槐树外,配合北方较严寒的气候,主要是松、柏。

结语

       最后,徐泓教授对此次讲座做出总结,简要讲述了前文所讲内容,并说明了明代北京国子监的校园规划不只是彰显其为国家育才的功能,还透过空间规划及对空间命名和诠释,较元大都国子监和明南京国子监更进一步将皇权的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

       讲座结束后,吴滔教授进行了总结,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也结合讲座内容进行了提问。徐教授进行了细致的解答,整场讲座在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