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系(珠海)第六届暨2021级本科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11月1日,我系在海琴6号A326报告厅举办第六届本科生学术论坛。李大海、詹镇鹏、王玖玖、吉辰、罗瑾歆、杨晓东、凌滟、韩艺丹、杜晓伟、段凡、班晓杰、肖伊梵、谢信业等老师作为评议人,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论坛共有12位同学提交论文进行汇报,各单元分别由学系2022级、2023级硕士生赖银州、杨捷、许刘栋、张文馨和黄健杰同学担任主持人。学系2022级、2023级本科生参加了旁听学习。

       论坛开幕式由李大海老师主持。他现场宣读了系主任吴滔教授写给此次本科生论坛的殷切寄语。吴老师指出,本科生论坛至今已举办六届,在我系已形成传统,同时也是开展学年论文总结和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他希望大家能够不断摸索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重视学术史,珍惜口头报告的展示机会,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论坛第一单元,由赖银州硕士生主持。李衍衡同学以《19 世纪以来欧美学界对跨大西洋轮船航运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为题作了报告。他认为跨大西洋轮船航运史最初仅是海运业相关从业人员以及部分爱好者关注的领域,后来发展成为19至20世纪欧美社会史、文化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关注。李衍衡同学指出,该研究领域开始多为通史和资料整理,后来向移民史、专门史、社会史发展。在工业革命及以后的时代,新技术、新产业扩散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在评议环节,肖伊梵老师认为该文结构完整、注释规范、行文逻辑通畅。王玖玖老师建议应更加关注国内研究,大西洋史尤其美国史是学界的重点话题。同时,王老师指出该文逻辑仍可优化,并建议加强问题意识,明确研究方向。

       马喜桐同学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非洲黑人研究综述》为题作了报告。她关注文学和艺术作品如“三贤士来朝”中的黑人形象,提出由于欧洲对非洲的殖民扩张和兰克史学的影响,欧洲奴隶制视角下的黑人定居史不被重视。而新文化史下的欧洲黑人研究更关注普通黑人的生活。

       在评议环节,肖伊梵老师指出,论文逻辑有待梳理,注释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肖老师推荐了娜塔莉·泽曼·戴维斯的黑人研究,建议阅读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最新学术成果。王玖玖老师肯定了论文的写作态度,但指出全文整体逻辑线索不够清晰。杨晓东老师建议,进一步打磨论文核心问题,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开展研究。

       论坛第二单元,由杨捷硕士生主持。毛宇翔以《中古时期“南中”考》为题作了报告。他认为,三国时期蜀人首先将巴蜀统治核心区以南、夷汉杂居的地方称为“南中”。诸葛亮南征平乱并分设郡县后,蜀汉以庲降都督统管七郡。庲降都督的管理使“南中七郡”成为一个巴蜀之外的独立空间,也成为西晋宁州的先声。蜀汉灭亡后,庲降都督霍弋领六郡投降曹魏,被授以“南中都督”因仍前任。“南中”首次成为区域的正式名称。由于魏晋之际南中都督常涉及交州,“南中”作为空间概念逐渐有向东扩散的趋势。西晋以来,朝廷虽曾裁撤宁州并入益州,但仍以南夷校尉管理这一独立区域。迟至常璩、裴松之的时代,“南中”已经作为地名与宁州绑定。东晋南朝以来,“南中”作为地名逐渐不再与宁州绑定,呈现出概念泛化的倾向。至隋唐,“南中”虽被用于泛称南方,但更多被默认为岭南的代称。这可能由于时人接续了南中都督兼涉交、广的空间观念,同时由于朝廷更多以具体的人名政区名称指称西南地区,笼统的“南中”难以反映西南地区更加复杂的实际情况,因而“南中”的内涵更偏重指向岭南了。

       在评议环节,杨晓东老师认为,该报告题目长度适中,同时建议“长编要往大了做,也要往小了做”,既要在宏观层面把握并凝练出自己的研究结论,也要强化问题意识,寻找有深度的研究材料。李大海老师认为,要更深层次地解读材料,要关注材料的矛盾之处。

       梁阡蘅同学报告的题目是《唐代墓室屏风画的源流与演变》。她从时间维度上对古代中国的墓室屏风画的出现与演变进行了总体梳理,并从地区、主题、结构、布局等方面探究其源流与演变。她认为“树与人物”源于南朝的砖拼贴画,从而形成“树下人物”的固定范式。此范式经历了由南至北,自东向西的传播路线,逐渐成为全国流行的屏风画样式。

       在评议环节,罗瑾歆老师认为,可以增加对考古类型学基本问题的关注,这类研究最基本的做法是划定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该研究没有吸收前人的前期成果,需要采用最新的考古学资料。关于“树下人物”的传播路线问题,还缺乏一些具体的分析和讨论过程。杨晓东老师提示,梳理学术史是为了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论坛第三单元,由许刘栋硕士生主持。薛锦琳同学以《袭替与体勘——嘉靖前期川滇交界土官争端的制度原因》为题作了报告。论文由川滇交界土官争端的一个地方事件出发,由小见大,提示土官承袭的体勘环节包括核查土官的辖地,除了确认承袭人身份外,核查领地也存在引发冲突的可能性,且会涉及多家土官,形成地域性冲突。

       在评议环节,韩艺丹老师认为,该文摘要结构需要完善,问题意识需要加强,核心论点论证需要改进,遣词造句用词需要打磨。杜晓伟老师建议论文添加介绍当地地理人文情况的部分。

       滕轩羽同学以《明代云南巡抚建置史新探》为题做了报告。他指出明代云南巡抚是朝廷选派镇抚西南边疆的重要文臣。有关明代云南巡抚的建置史,尤其是该巡抚始设、复设的时间,历来为人讨论且学界观点各异。他主要从《明实录》等材料出发,针对明代云南巡抚情况进行新的讨论,尤其对其始设时间进行分析。他认为,针对明代云南巡抚的讨论不能离开国家制度化过程的宏观视野,也应当考虑云南的特殊性,综合分析中央派官的性质,并依此梳理明代云南巡抚的建置史。明代云南巡抚自正统七年首见,到景泰四年郑颙的任职情况,再到成化十六年定设,从临时派遣职务走向制度化,经历了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评议环节,杜晓伟老师认为研究可以在云南巡抚如何影响边疆治理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谢信业老师认为论文叙述流畅,脉络清晰。当时安南和明朝的关系比较微妙,研究可在此方面适当加以拓展。

       王相傲同学以《清代前期台湾上淡水溪流域的垦殖开发与驻军变迁》为题作了报告。他以时间为基本脉络,讲述了从康熙二十二年到乾隆中期,台湾上淡水溪流域经历了从无驻军到驻军与垦殖并进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评议环节,杜晓伟老师指出,该文存在句段划分不够明晰,字体繁简不一等问题。他建议论文要明确核心观点,完善逻辑论证。谢信业老师指出,该文的绪论部分还需要进一步的凝练,重视台湾地方史料和档案的收集和使用,可以把文中的数字信息整理成表格,便于突出重要内容。

       论坛第四单元,由张文馨硕士生主持。郭业群同学以《从茶课归商到茶课归公——清代四川茶课征收方式演变研究》为题作了报告。他认为,清代的茶课征收首先经历了雍正八年由清王朝推行的茶课归商改革,即原本向园户征收的茶课改为由商人统一缴纳茶课和茶税。在茶课归商形成的专商制度难以为继后,部分州县在清代中后期实行茶课归公,即将原本由商人缴纳的茶课、茶税、茶羡、茶截、茶照票等项改为摊入地丁征收或利用其他方式另筹茶课款项。在两次茶法改革中,“裕课便民”是地方材料表述以上茶法改革原因时最为常见的一种解释。实际上,“裕课”是清代四川地方官府改革的真正目的,而“便民”往往名不副实。在“裕课”思想的指引下,市场、专商、官府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清代四川茶课征收方式的演变。

       在评议环节,李大海老师建议报告的题目可以改为《从归商到归公——清代四川茶课征收方式演变研究》。凌滟老师指出论文处理材料的力度不够,所运用史料与变化过程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建议抓住从归商到归公的变化。

       王耀彪同学以《民初四川庙产兴学中的僧俗纠纷探讨——以江津万寿寺勒捐学款案为例》为题作了报告。他认为,以往的研究多就整体状况加以概述,缺乏个案深入分析。他以江津万寿寺庙产提充案为例,详细分析了起因、纠纷过程和结果,旨在通过讨论管理寺庙条例,揭示民初僧人利用法律保护庙产之可能。在剖析地方政府与佛会的对立中,他探究了行政与宗教的现实利益冲突。同时围绕僧绅双方对万寿寺的主权归属争论,分析了民初寺庙产权界定问题。回顾四川省长公署及川军总司令部的介入,以及川东道尹的调查判案,对地方长官的庙产提充态度有了新的认知。

       在评议环节,詹镇鹏老师建议要注意研究对象在四川是否具有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文章的具体格式问题。李大海老师认为,研究对象没有体现江津和四川之间的联系,只能作为一个个案,该文研究结论可以丰富前人的某些结论,但对前人研究的回应不足。凌滟老师则认为,该文没有体现新旧冲突爆发的根本原因,建议加强与前人研究的对话。

       卢晔凡同学以《晚清至民初珠江三角洲的基层社会治理——以东海十六沙为例》为题作了报告。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广东香山县新沙田区的东海十六沙为例,探讨了晚清至民初珠江三角洲的基层社会控制,通过东海护沙局、香山县农务分会和革命党人对沙田事务的处理方式,分析了官、绅、“匪”三个群体之间在不同时期的互动。

       在评议环节,李大海老师建议简化标题中晚清至民初为清末民初,明确东海十六沙的具体隶属关系。凌滟老师认为,论文缺乏新意,和前人的研究思路差别不大。詹振鹏老师认为,华南历史人类学研究成果丰富,需要发掘新史料,拓展新领域。

       论坛第五单元,由黄健杰硕士生主持。梁正妍同学以《律劳卑的译名争议与1834年的中英冲突》为题作了报告。她认为,在1830年代,类似于“律劳卑”这样用字草率的译名相当普遍。律氏对该译名的质疑,服务于港脚商人的利益诉求,属于特殊个例,意在制造事端,激化矛盾,促使两国冲突。

       在评议环节,吉辰老师认为该文符合学术规范,材料扎实,但也指出律劳卑案只是引发中英冲突的一部分,若想达成该文“以小见大”的研究目的,则仍需打磨。吉老师还指出该研究对“‘律劳卑’这一译名带不带‘口’字偏旁是否存在区别”这一问题有所忽视,建议对这个问题进一步追问。段凡老师指出,该文所描述的译名争议不够激烈,“因该译名引发中英冲突”这一论断可能存在逻辑跳跃,建议从广州体制下外译译名的生成机制和律氏的政治背景入手来完善该文。

       刘晓阳同学以《1903-1908 年香港公共卫生及建筑物条例的订立与发展》为题做了汇报。她针对1903年香港公共卫生及建筑物条例和1908年颁布的修正条例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条例的修正健全了香港的现代医疗体系,提高了人口健康水平,改善了香港的卫生环境。

       在评议环节,吉辰老师认为该文写作认真,篇幅较长,结构合理。但需要精炼地筛选史料,培养驾驭史料的能力。另外,有老师建议文章标题层级不要太多。

       经过老师们的评选,李大海老师宣布了获奖同学名单。学系党委万忠娟书记为获奖同学颁奖,勉励大家再接再厉,不断在学习中取得进步。本次论坛在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同学们通过参与本次论坛,意识到学术基本功的重要性,也对自己学年论文的写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相信通过报告会的展示和锻炼,同学们会加强问题意识,夯实史料基础,锤炼写作能力,完善学术史梳理,为完成更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