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和历史学系(珠海)联合主办的“古代语言文字与古史研究——古代地中海世界文明史研究”系列讲座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6号A326讲学厅举行,于中山大学南校园340栋直播。本次讲座主题为“当甘英遇见‘安息西界船人’ 时:一项从古希腊语铭文角度的观察”,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徐晓旭教授主讲,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李政主持。
讲座伊始,徐晓旭教授回顾了自身研究方向从古希腊史到中西交通史的转变,并提出过去中西交通史研究往往忽略了希腊化因素。本次讲座将甘英出使的文献记载和希腊语铭文的记载对比,从而加深对前者的理解。

甘英:一次半途而废的出使?
《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甘英到达条支后,由于安息西界船人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而放弃渡海。徐教授对于这一则材料提出了两点疑问:迟风需要两年到达,为何备三年粮食;关于原因的语句表述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徐教授指出,解读史料时需要追溯其史源。《后汉书》作者为南北朝时期的范晔,其史源可能为东汉时期班勇《西域记》(后来失传了)。接下来徐教授对这一则史料的史源进行考证。
首先徐教授对“条支”的地址进行考证。按照《史记·大苑列传》的记载,条支是塞琉古王国首都为安条克城的音译。(徐教授指出两汉时期对于地名的翻译在语言学上属于通俗词源学的构词法。)但是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代,塞琉古王国已经被罗马帝国吞并成为叙利亚行省,以“安条克城”命名的城市众多,故此处的“条支”地址存疑。
东晋袁宏《后汉纪》中记载,“甘英逾悬度、乌弋山离抵条支,临大海。欲渡,人谓英曰:‘海广大,水咸苦不可食。往来者逢善风时,三月而渡;如风迟,则三岁,故入海者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上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徐教授讲这一则材料和《后汉书》进行比较 ,并着重关注了其中的路线,以确定“条支”的位置。
根据《汉书》中对高原反应的描述和结合地形分析甘英从西域都护出发的可能路线,徐教授认为“悬度”是兴都库什山以南的瓦罕走廊;根据《后汉书》中关于“乌弋山离”改名“排特”的记载和希腊语文献中亚历山大将“Phrada”改名“Prophthasia”的记载,徐教授认为这些名字实际指一个城市。根据卡拉克斯的伊西多罗斯《帕提亚驿程记》中留存的摘要中记载,有一个城市叫Prada,和今天阿富汗Phrada的名字依旧对应,则为“排特”的具体位置。《后汉书》记载甘英抵达的条支“北东南三面环水,唯西北一隅有路通”,和中世纪欧洲的波伊廷格地图中卡拉克斯·斯帕西努三面环海、西北边陆地且建于台地的记载吻合,因此可以准确锁定条支的具体位置是卡拉克斯·斯帕西努,也就是早前安条克四世建造的安条克城。
因此,甘英出使大秦的路线实际上与丝绸之路主干道和亚历山大行军路线吻合。
“海中有思慕之物”:甘英获闻希腊海妖塞壬神话
《晋书·四夷传》记载:“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怀。若汉使不恋父母妻子者,可入。’英不能渡。”作者由此回顾了《后汉书》《后汉纪》中“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的记载,指出范晔和袁弘出于理性没有采用这一志怪内容,而晋书中却常记述此类奇闻怪事,这是由于他们对于希腊神话并不了解。张绪山2003年于《史学月刊》上发表的《甘英西使大秦获闻希腊神话传说考》,认为这一记载反映了希腊塞壬神话。徐教授十分认同这一观点,并用希腊铭文为其佐证。
徐教授现场解读了希腊语铭文,讲解了如何通过希腊语语言现象和其他希腊文材料互证的琐碎分析来推断文意。其中一片铭文出自狄洛斯及群岛,是公元前140-124年总督凯菲索多罗斯以国王叙斯帕奥西奈斯和王后塔拉西娅的名义向“救难的双子神”狄奥斯库罗伊神庙奉献的祭品;“狄奥斯库罗伊”的艺术形象常见于在安条克四世的钱币上。由此徐教授认为,塞壬作为海难的制造者,而双子神作为海难的拯救者,这些铭文发现能够佐证塞壬传说在当时的流行。
关于塞壬传说,希腊文献有很多记载。《荷马史诗》中记载了塞壬歌声的魅力,使人迷惑、快乐、忘记危险和死亡;欧里庇得斯《海伦》中记载作为悼亡者的塞壬陪伴“往者莫不悲怀”;《奥德赛》中也有记载听到塞壬歌声之人无法回到家里见妻儿。这些记载都与《后汉书》《后汉纪》和《晋书》对应 。
安息西界船人的商业计算和甘英的政治智慧
根据《后汉书》《后汉纪》《魏略》的记载,安息与罗马贸易能够获得巨额利润,因此安息阻挠甘英,企图垄断和罗马的贸易。
而甘英自知,虽然西北陆路也可以通往大秦,但是由于在匈奴侵扰下,当时的西域都护府并不稳定,若要驱赶匈奴则会得罪安息,那么同样带来西域的不稳定。这一政治智慧是甘英半途而废的真正原因。
总结:“长希腊化”和“希腊化四方”
徐教授总结,希腊化不只局限于希腊化时代,也不止局限于政治上;希腊化的不止是东方,还有世界各地。
在研究方法上, 徐教授提到“在汉文文献中发现希腊,在希腊文献中发现中国”。
讲座结束后,李政教授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讲座用到了汉文典籍和古希腊语材料,材料来源广泛、时间跨度大,且分别从对方的材料中发现自身的历史文化。他提到,做古典研究并非只是研究本土,还可以在观念的背后找到文献和对比材料;在读文本的时候要学会从语言到语义、从语义到史实、从史实到历史文化研究的分析方法,体会语言文字和古史研究之间的关系。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