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解读《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女性形象

       11月23日下午,复旦大学欧阳晓莉教授在海琴六号A326为我们带来题为“解读《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女性形象”的讲座。本次讲座是第七届中西古典文明节系列讲座第二讲,由于薇教授主持。

       首先,欧阳教授简单介绍了《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内容:主人公乌鲁克城邦的国王吉尔伽美什,因缘际会结识了挚友恩启都,两人一同前往雪松林探险并凯旋而归,又斩杀了在乌鲁克为非作歹的天牛。但随后恩启都不幸病亡,吉尔伽美什悲痛欲绝,从此浪迹天涯,寻求永生,但功亏一篑,终归故里。《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两河流域文明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英雄史诗,其流传至今的版本众多,主要以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两种语言用楔形文字记录。北京大学拱玉书教授以楔形本为基础,参考其他英译本,于2021年出版了汉译本。关于《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古代版本,欧阳晓莉教授指出,《史诗》的情节较为完整地保存在标准巴比伦语版本中,分为十二部分,每部分记录在一块泥板上,全文长度总计3000行左右。公元前13-11世纪之间,由一位叫辛·里克·温尼尼的书吏编纂而成。

       《吉尔伽美什史诗》刻画的女性形象很多,有吉尔伽美什的母亲女神宁荪、引导恩齐都从“野蛮”步入“文明”的妓女莎姆哈特、向吉尔伽美什求爱不成反生恨的女神伊施塔、女店主希杜丽、说服丈夫向吉尔伽美什透露永生秘密的乌塔纳皮施提之妻。欧阳教授重点对莎姆哈特、希杜丽、乌塔纳皮施提之妻三个角色展开讲述。传统材料中的女性形象存在抽象化、集体化、边缘化的特点,但《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女性角色内容却很丰富。

       欧阳教授第一个讲述的女性角色是乌塔纳皮施提之妻。在《史诗》中,乌塔纳皮施提之妻有“提醒丈夫唤起吉尔伽美什”、“遵照丈夫指示烘烤面包,防止吉尔伽美什抵赖”、“替吉尔伽美什求情,助他获得永生秘方”三个情节,是遵守丈夫、辛勤劳作、没有名字、缺乏直接描写的传统女性形象。第二位女性是酒馆老板希杜丽,她劝说吉尔伽美什放弃追求永生,但最终还是指点吉尔伽美什渡过死亡之海,找到乌塔纳皮施提。与乌塔纳皮施提之妻相比,《史诗》赋予希杜丽更为丰富的情感和心理,以及更加主动、独立的行为。第三位女性是妓女莎姆哈特,欧阳教授指出,莎姆哈特的塑造与乌塔纳皮施提之妻有相似之处,即缺乏正面的描写。莎姆哈特使恩启都实现从“自然”向“文明”的蜕变,是“工具化”的体现。

       欧阳晓莉教授认为,这三个角色都是非典型的女性形象。三个角色,都处于人类文明的边缘地带,甚至是与人类世界完全隔绝的地点。而活动空间的边缘化和封闭性导致他们社会关系的缺失,这一缺失的正面作用充分体现在希杜丽这个角色身上。其作为男性配偶的家庭身份在一定程应上弥补了其社会关系的空白,但同时削弱了她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话语权。莎姆哈特这个角色社会关系的缺失,则突出了她作为妓女社会地位的低下。《史诗》刻画的女性形象如此斑斓多姿,与她们当时所属的非主流人群和所处的边缘化地位直接相关。她们所代表的人群在现实中的边缘化和非主流地位反而赋予创作者更多的余地和空间。

       讲座结束后,老师、同学对此次讲座内容提问,欧阳教授对问题悉心解答。

       本次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