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暨第五届教师学术报告会回顾

       11月13日,我系在海琴六号A324举办了百年校庆暨第五届教师学术报告会,系主任吴滔教授、系党委万忠娟书记、系副主任于薇教授和专任教师出席了本次报告会。

       开幕式上,于薇教授致辞。她回顾了举办校庆教师报告会的缘起,指出该系列学术报告会是建立学系学术共同体、增进教师协作的平台,希望能够推动学系教师彼此交流、促进学术进步,并祝愿本次教师学术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01《西周金文所见王畿“里”田》

       学术报告第一场,于薇老师以《西周金文所见王畿“里”田》为题,围绕西周时期的农地分类问题,说明“里”作为一类组织,“里君”是一种身份。以五祀卫鼎、九祀卫鼎和散氏盘铭文涉及的土地问题为例,分析这些履田活动涉及的一些特殊现象。于老师提到,周王畿内军民田法不同,民田依《遂人》助法,军田依《载师》贡法,有公田和无公田之分,税制与沟洫各有特点。而“里”作为一种军事性质的共同体,强制性地以共同体性质来组织里居,这与九祀卫鼎履田活动中出现的特殊现象相呼应。结论部分,于老师将郑玄、孔颖达等人关于《遂人》田法和《匠人》田法的不同观点做了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02《东汉创设时期的将军持节》

       第二场报告,野口优老师以《东汉创设时期的将军持节》为主题,引出日本学者大庭脩的观点,提出研究东汉创设时期的将军持节问题的学术意义。野口老师对“东汉创设时期”、“将军”、“节”等重要概念进行了辨析,阐明“节”的主要效果是用承制的人事任命以及向外部昭示正统性的象征。他强调,光武帝时期的将军持节,对于明确军队内部统属系统这一效果而言,未必那么重要。即使没有将“节”交给将军,光武帝的命令也可以明确军队的统属系统,所以研究视角更应落于“承制”以及正统性的象征这种面向外部的效果上,特别是可视化的方面。

03《唐长安太极宫武德殿考》

       第三场报告,罗瑾歆老师的主题是《唐长安太极宫武德殿考》。武德殿是唐长安城非常重要的宫殿,具备外朝属性,兼具政治性与礼仪性,地位仅次于宫城中轴线的建筑。以往学界认为,从北魏洛阳宫到唐代长安城,理政空间存在由东西向向南北向的转变。罗老师认为,考证武德殿的真实位置能够对唐代的理政空间布局提供新的证据,而其前提是唐代大体上继承了北魏以来的理政空间布局。至唐代中晚期时,长安宫廷的理政位置由太极宫转移至大明宫,太极宫政治地位下降,武德殿的政治地位也因此受到影响。正是武德殿外朝属性地消失和武德殿真实地理位置的失考,致使地位重要的武德殿在文献中逐渐失传。

04《环南中国海史前屈肢葬研究》

       第四场报告,赵春光老师的题目是《环南中国海史前屈肢葬研究》。赵老师在界定环南中国海地区的位置和地理空间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屈肢葬的特点、分布、出现时间以及此前学界的研究结论。赵老师展示了华南地区出土的部分屈肢葬,并提到华南地区的屈肢葬持续时间距今约13000-5000年,其中洞穴贝丘遗址的起始年代整体早于河岸贝丘遗址,两者或为源与流的关系。华南地区使用屈肢葬的先民仍采用狩猎采集的生业模式,没有农业活动。赵老师认为,华南和东南亚的屈肢葬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集中出现在环南中国海地区的南岸和西岸,到了公元前5000年左右整体衰落。

05《世界史书写中的Early Modern》

       第五场报告,王玖玖老师的题目是《世界史书写中的Early Modern》。她认为Early Modern一词最早由18世纪中叶的美国语言学家提出,研究文艺复兴的学者也较早使用Early Modern一词,他们认为文艺复兴是介于“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过程,也就是现代的早期或者是现代的开端。这些学者并不希望将“文艺复兴”局限在意大利,他们创造了一个“全球性文艺复兴”的概念,期望能够扩大文艺复兴的影响力。而Early Modern一词被史学家用作历史分期的时间不晚于1893年,此后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Early Modern已经超出欧洲的地域范围,被当作整个世界的历史分期标准。学界对翻译Early Modern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比如Modern应该译为近代还是现代、Early和Modern的词序问题等。王老师认为,Early Modern一词既不属于中世纪也不属于现代,而是指代一个过渡和转型时期经济、政治和社会机构等方面出现新的变动。最后,王老师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社会内部的发展和非欧洲社会内部的发展三方面提出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计划,希望能将Early Modern的内涵与世界史教学相结合。

06《东南亚冷战与印尼现代化——以尼克松政府对印尼援助的新方向为中心》

       第七场报告,孙丽萍老师的题目是《东南亚冷战与印尼现代化——以尼克松政府对印尼援助的新方向为中心》。孙老师指出,冷战史研究的显著变化之一是去中心化,冷战史的历史叙事从全球性转向区域与地方视角,学界重视从中小国家的角度观察和研究冷战。她以东南亚冷战与印尼现代化为主题,以尼克松政府对印尼援助政策的新方向及其具体实践为线索,尝试在已有的东南亚冷战史叙事中进行补充。孙老师搭建了一个外交政策演变的基本框架,简要说明了美国推进经济援助的过程,提到了印尼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问题,并分析了世界银行、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印尼的经济援助。

07《三韩·海东·东国:高丽钱币文字考论》

       第八场报告,李廷青老师的题目是《三韩·海东·东国:高丽钱币文字考论》。李老师首先从中国古代钱文的样式、名称、标注方法与发展脉络等方面引入,认为自唐代以后通行的钱币名称深刻影响了包括高丽在内的中国周边国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货币文化圈。在综合考察同时期日本和越南的钱币状况后,基于高丽钱币存在的两个特点,李老师认为高丽与中国各政权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实行一种“外王内帝”的政策。李老师还对“三韩”“海东”两个名词进行阐述,详细分析了它们的使用范围以及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与过程。最后,李老师指出“三韩”“海东”概念的确定和应用以及货币的发行,事实上是朝鲜半岛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的一种继承,体现出朝鲜半岛的自我认同。

08《晋末宋初豫州政治地理变迁与左郡左县形成》

       第九场报告,李彦楠老师的题目是《晋末宋初豫州政治地理变迁与左郡左县形成》。李老师首先回顾了周振鹤、胡阿祥等前辈学者有关左郡左县的论述,阐明其形成在时间上集中在宋文帝元嘉后期,空间上集中在大别山区,总体与晋宋之际豫州政治地理变迁密切相关。其次,李老师根据《宋书·州郡志》等材料,推断边城左郡和宋安左郡的地理位置。最后,李老师指出,随着王朝政治影响力的扩张,山地族群会自然地融入王朝政治体系。但与晋宋革命同时,北方地区逐渐统一,北魏影响力不断向南扩张。北魏南征使得豫州政治地理形势再次发生变化,这为左郡左县的出现提供了直接条件。

09《科学家与1950年代美国社会舆论》

       第十场报告,史宏飞老师以《科学家与1950年代美国社会舆论》为题,通过两张地图,解读1950年代美国的社会舆论。史老师认为,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验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上展现出的极强战斗能力引发了美国的思考和忧虑,其军方先后与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合作,希望借助科学家的力量解决美军进攻实力强、防御能力弱的问题,保障美国的国家安全。然而美国政府与科学家秘密合作研制武器的一事泄露,美国的报纸控诉以奥本·海默为首的四个科学家在制造不利于美国国家安全的阴谋。双方对峙,掀起了一场社会舆论风暴。事实上,科学家奥本·海默反对美国研制氢弹,对研制战术核武器持消极态度,在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奥本·海默维持着道德底线,希望能够将战争伤害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中。

10《读〈金史·选举志〉札记一则》

       第十一场报告,李大海老师的题目是《读〈金史·选举志〉札记一则》。李老师指出读《金史》必读校勘记的重要性。他简要回顾了《金史》版本的传递脉络,提出目前中华书局点校本所用底本存在的问题。李老师以《金史·选举志》大定二十九年设置府州学一段的记载为例,指出今点校本中“彰德府”的府名和各府学额人数分配之间的矛盾。清代学者施国祁直接对《金史》本处记载的人数作了较大的改动,试图使人数符合后文“千八百人”的记载,《金史》修订本校勘记也引述了这一观点。李老师经过对各府大定二十七年的户数、等第、录取学额等方面地详细考证后,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金史》原文中数据的不相吻合是由于河中府的学额人数误记所致。

11《近代河官之变与漕运制度之革》

       第十二场报告,凌滟老师以《近代河官之变与漕运制度之革》为题,介绍了清代山东运河的河官网络,提出研究此网络的运行主要依靠《运河文职官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漕粮改折,并没有裁撤整个河官网络,而是设置了另一套管理体制维持运河的基本运转,有些职位被保留下来,有些职位被合并,一些裁撤的职位则以另一种方式得以继续保留。凌老师以此为基点分析了民国时运河河官、河员的新特点与运河的地方局务发生的新变化。她认为运河管理的国家性并没有随着罢漕而戛然而止,新式教育深刻地影响着民国时期河官、河员的新陈代谢。

12《皇帝的“宝盒”:乾隆御用雕漆在清宫的器用意涵》

       第十三场报告,詹镇鹏老师的题目是《皇帝的“宝盒”:乾隆御用雕漆在清宫的器用意涵》。詹老师以清代紫禁城养心殿与宁寿宫所藏乾隆时期的雕漆器为对象,运用档案探寻器物工艺与功用所体现出的乾隆帝个人观念,展示了乾隆朝以降苏作漆器的衰落过程。其中,在乾隆朝,以“大吉宝案”与“飞龙宴盒”为代表的雕漆器常在岁时节令中作为礼仪器物使用,所雕图案往往具有强烈的吉祥寓意。此外,雕漆器也在该朝成为对外赏赐的新品类。嘉庆以降的赏赐品类基本不超出乾隆朝定制。嘉庆朝的节俭风气使得内廷建作的雕漆器数量大大减少,而太平天国起义对江南地区的破坏更使得苏作雕漆器陷入无匠可作,逐渐失传的境地。同、光二朝已经使用更低一级的漆器替代原苏作雕漆器。

13《清代盐区引岸制度的运作及其市场逻辑》

       第十四场报告,李晓龙老师以《清代盐区引岸制度的运作及其市场逻辑》为题,重新解读“专商引岸”,由此说明清代盐区盐业的实际经销模式,是以认课为目的的“引岸”税收体制,和以商人经营市场的逐利方式相结合的结果。引岸制是清初基于州县原额丁口数据而确立的销盐量,并建立以州县为单位的盐商纳课基本体系。引岸制的目的在于为获取税收数据进而统计出盐区总量,主要在掌握盐区盐斤运销的税收容量,而非在确立一种市场运行规则。专商引岸也并不意味着清廷要求盐业经营必须限制一县一商且不可通融,而是确立一种里甲式盐税完纳办法。

       李老师指出,以往学者提出食盐专卖的“两个模式”的结论并不精准。一商一岸其实是清代盐务运作的A模式,而一例通销则是Z模式,并且盐区实际运销制度更多反映的是M模式。在盐区盐务运作中,地方政府通过基于引岸定量的基础数据,形成了考量盐商利益、或明或暗的M模式的运销制度,实现盐商获利和市场有效运行。盐区运销制度的M模式,反映出清朝在各地实际采取了不同的市场导向的调和方式,而这些政策调和都是以引岸制为基础。引岸制应是清代盐区盐政运行的核心和基础。

14《炭敬常丰——从李鸿藻档案看晚清官场的送礼之风》

       第十五场报告,吉辰老师的题目是《炭敬常丰——从李鸿藻档案看晚清官场的送礼之风》。他指出已有学者利用若干稀见史料研究晚清督抚张之洞、陈夔龙的送礼情况,但较之送礼,收礼的情况也值得研究。吉老师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史所所藏李鸿藻档案的各类贺信,侧面了解当时京官与外官不同的经济情况与生存模式。在清代,向下属上司、门生向老师、外官向京官送礼属于常态。由于京官俸禄低下,外官向京官赠送的礼金尤为重要,众多送礼名目中,年底赠送的“炭敬”最为普遍。李鸿藻档案中,关于送礼的信札极多,以外官炭敬为主,数目多为50-200两,最多为1000两。李鸿藻对这些礼金、礼物“有所择而受之”,在当时的环境下已属清廉之列。

15《明清时期的崖山祠祀与捐粟勤王故事建构》

       第十六场报告,吴滔老师的题目是《明清时期的崖山祠祀与捐粟勤王故事建构》。吴老师指出,明中叶以陈白沙为代表的士大夫利用朝廷宣扬忠义精神的契机,与地方官一道积极倡议建立崖山祠庙,祭祀200年前在此处阵亡的宋朝君臣义士,从而建立起具有正统性的祠庙祭祀景观。内部的大忠祠、全节祠以及义士祠三祠的祭祀地位也因时而变。吴老师又叙述了斗峒伍氏将勤王事迹融入家族故事的过程。对于地方社会来说,死难义士的身份构建显然比亡宋君臣信仰本身更具现实价值,于是,斗峒伍氏、三江赵氏等地方大族纷纷利用各种方式与崖山祠庙建立起联系。而明中叶以后,其他宗族崛起,越来越多有名有姓的义士附祀于崖山祠庙,在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的基础上,叠加进“捐粟勤王”的传说,部分地方权势成功地实现了社会身份地位的转变。

       在报告会的闭幕阶段,万忠娟书记进行了总结。她认为,在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举行此次学术报告会,不仅展现了学系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亦促进了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共享,希望此系列报告会能继续开展下去,成为我系的学术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