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系(珠海)开展2022级本科生“中国古代遗址考察”课程河南实践教学

       2024年7月10-18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2022级“中国古代遗址考察”课程的实践环节在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等地开展,于薇、李大海、李晓龙、杨晓东、李彦楠、赵春光、罗瑾歆等7位老师带领2022级的65名同学,在9天时间里,参观了29组遗址及博物馆,进行了12次作业汇报,完成了6项自主研学活动,听取了1场专题讲座。课程结束后全体同学就地解散,全员安全到家。实践环节实现了全部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一)

       7月10凌晨3时起,老师同学们陆续到达上车地点,毫无倦意,全心期待即将到来的学习旅程。在崭新的广州白云站,师生登乘高铁前往课程的首站,河南省郑州市。火车一路北上,经过南岭山地,江汉平原,穿过桐柏山脉,驶入黄淮平原。午后,同学们终于来到了中原大地。途中,于薇老师不断提醒同学们要观察窗外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的变化,回忆中国通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中学过的相关制度、事件、文本,预先为这门实践课程在头脑中建立起基础时空序列。

       

       下午2点,师生顺利抵达。稍作休整,大家便直奔本次考察的第一站——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

       下午3点开始,同学们参观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博物院设立在郑州商城城垣遗址附近,馆藏主要是城址的相关考古发现以及郑州市内近年的一些发掘成果。郑州商城遗址属商代早期,总共分四期,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遗址。

       在展厅门口,于薇老师首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展览综述中的一句话——“郑州位居‘天地之中’,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并强调本次考察的行程里有多处在文献中都被赋予“”的表述,同学们可以关注这个现象,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对这类文本进行思考。

       随后,师生在馆内参观。同学们了解到,郑州商城具有多重城垣布局,分为宫殿区内城区外郭区三个区域。而商城紧邻的湖沼区,也可以看做整个城址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外郭区散落分布着平民居住区、墓葬区、窖藏坑、制铜作坊、制陶作坊等功能区。内城区则见证了贵族生活的痕迹,书院街墓地是近年内城区的重要发现。宫殿区则发现了数十座夯土建筑基址,部分基址上仍保留着柱洞、柱基槽及石柱础的遗迹,遗址范围内还可见水渠和大型蓄水池。

       在内城南城垣剖面紫荆山路东剖面复原模型前,赵春光老师结合考古学导论课程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等特征划分地层,并通过叠压、打破关系确定各地层之间的相对年代。于薇老师介绍不同时期的城墙墙体建筑方式也有不同,以郑州商城内城南城垣为例,其墙体为夯筑而成。于老师指出,后面的行程中还会多次见到各类夯土,建筑夯土基址往往能反映其规模,并能够借以推断其性质和等级。

       参观过程中,于薇老师还详细介绍了郑州商城出土陶器铜器的年代和特征,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补充。陶器包括鬲、簋、盆、豆、罐等,其中陶鬲是商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可作为考古学文化分期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商文化的陶鬲以分裆鬲为主,联裆鬲则是周文化最为普遍的一种陶鬲形制。老师提醒同学们,不能只根据一种陶器类型判断一个考古学文化,而是要综合分析陶器组合与器物形态特征。

       随后,师生来到了郑州商城内城南城垣遗址处,实地观察和感受城垣遗存。面对同学们对夯土的疑问,老师们耐心解答,并详细介绍了夯土的制作过程。

       站在城垣之上,老师指出,城址的断代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学界会形成一些基本共识,也会涌现出新的问题和争议。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考古学对早期城址的研究尚未体系化,对早期城址的认识也是同样情况。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城址的大量发掘,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日益完善,对早期城址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郑州商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就是这一过程的最重要个案之一。老师提醒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将郑州商城与殷墟偃师商城洹北商城等遗址的发掘成果结合起来,全面理解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史。

       随后,同学们一起前去瞻仰城垣旁矗立的韩维周安金槐邹衡雕像。这三位前辈学者,都为郑州商城遗址发现和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韩维周先生是郑州商城的发现者,他1950年秋天在郑州城南的二里岗踏查时发现了陶片和石器,并提出可能是商代遗存,从此二里岗遗址进入考古学和古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安金槐先生是20世纪50年代初二里岗遗址和郑州地区一系列商代遗存的发掘主持人。他编写了《郑州二里岗》考古报告,为二里岗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提供了基础,也是郑州商城仲丁隞都说的首倡者。邹衡先生是郑州商城成汤亳都说的提出者,以及商文化“二期说”奠定者。邹先生的《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建立了夏商周三代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为包括郑州商城遗址在内的早期城址研究提供了基础坐标系。

       于薇、赵春光、罗瑾歆老师深情讲述了三位先生的生平与成就,并向同学们强调,只有通过扎实的学术史训练,才能够继承前辈的遗产,让自己的学术探索有根有基,有本有源。

       第一天的课程,旅途和考察,紧张而充实。同学们不仅了解到郑州商城的历史地位和考古学价值,也对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首日的教学也为后续的实践教学奠定了注重时空坐标、强调学术史的基调,同学们收获颇丰。

 

(二)

       2024年7月11日,历史学系(珠海)“中国古代遗址考察”课程实践环节进入第二天。2022级本科生在于薇、李大海、李晓龙、杨晓东、李彦楠、赵春光、罗瑾歆等七位老师的带领下,在郑州和开封开展实践教学。当日,师生先后考察了四处地点,分别是位于郑州的河南博物院,位于开封的州桥及汴河遗址、山陕甘会馆和繁塔。

       红日破晓,师生乘车前往河南博物院。在西翼展馆外,第三小组对预先布置的作业“仰韶”进行了汇报。这也是本次实践环节全部十二次作业汇报中的首次。汇报从“仰韶遗址”、“仰韶文化”与“仰韶时代”等三个概念入手,尝试梳理以“仰韶”为中心的学术脉络。赵春光老师对小组报告进行点评,并补充了有关贾湖、裴李岗和北辛等三处遗址的基本知识。

       赵老师讲到,河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从李家沟—裴李岗时期到后岗二期,可大致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时间序列。同时,也提醒同学们要理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并非线性,时间上的相对先后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演进或替代。由于时间不足,对“仰韶”的汇报仅进行了一半。到7月13日,该组同学在嵩山西北的伊洛河平原内,最终完成了该题目的作业汇报。

       上午9时,同学们开始参观河南博物院。院内馆藏文物有17万余件(套),其中不乏名品,反映了中原地区从新石器到宋元明清的历史变迁。同学们许多曾经在书本中曾经读到、学过的文物,都在这里见到了实物。很受同学们关注的文物有如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M282号墓出土鹤类禽鸟尺骨骨笛,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云纹铜禁,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缝所得錾刻“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的金简等等。在通览馆藏全貌后,同学们又根据兴趣随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在相关展厅仔细观察文物,学习陶器、青铜器、墓志、造像等相关文物知识。通过参观,同学们建立了对河南古代历史发展概况的初步认识,也对省域内各地文化风貌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午后,师生离开商都郑州,向东行前往战国魏都及北宋东京所在的开封。开封的第一站是近年备受瞩目的考古新发现,位于今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的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州桥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汴河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建中年间,经五代、宋、金、元、明,至明崇祯十五年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遗址目前发掘面积为4400平方米,展示区根据发掘布方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区为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汴河河道遗迹,西区为明代州桥遗址及桥东侧河道南北两岸巨幅宋代石雕祥瑞壁画。

       同学们首先在遗址工作人员和老师的指导下,观察考古遗址内的各种遗迹现象和地层堆积,分辨河道、桥梁、御街的走向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随后,在于薇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在两个展示区之间的道路上,比照州桥的位置,自北向南穿行一遍,感受遗址与东京城的空间关系,想象北宋时人自御街抵州桥南行的情景,体会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的都会风貌。继而,于老师又带领同学们比照汴河的位置,在展示区内自西向东穿行一次。同学们望着河道两侧巨大的海马水兽飞云浮雕,想象着宋时的水手、客商沿运河北上,在舟中等待卸下货物、登岸步入繁华汴京城时的感受。

       在参观中,老师和遗址工作人员都一再提及重要文献《东京梦华录》,其中“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的描述,为此处考古发现所证实,同学们也通过此次机会进一步了解了此部文献对于北宋东京城研究的史料价值。

       汴河水系是北宋东京城路网系统中承载重要运输功能的人工河道,也是唐宋国家运河系统的一部分。在州桥遗址前,第一组同学对作业“浪荡渠”进行了汇报。汇报尝试梳理现代研究对于“浪荡渠”的争议,考证文献中“浪荡渠”的位置、走向,以及与“鸿沟”、沙水、汴水、蔡河、贾鲁河等河流的关系。

       汇报结束后,李大海老师针对作业内容和遗址淤积情况,带领同学们复习了历代黄河改道的情况,讲解其对运河的影响,提醒同学们要充分重视开封作为唐宋运河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杨晓东老师则指出,任何文献考证都需紧贴考证对象的材料主线,不要旁逸斜出。针对同学们面对历代文献积累的大量各种说法感觉无所适从的情况,于薇老师进行了指导。于老师要求同学们做任何研究都要以扎实的史料长编为基础,要肯花笨功夫,逐条地、穷尽式地将史料按文本年代排列,这样才能梳理清楚史料在文献中流变的轨迹,以及相关解释不断叠加的过程。只有全面了解史料,才能分辨出各种解释的依据是否充分。以“浪荡渠”为例,只有将文献中有“浪荡渠”出现的史料,从最早的《水经》文献系统开始排列清楚,才能辨别出它与早期文献中“鸿沟”的关系,与晚期文献中“贾鲁河”等河流名称的关系,进而讨论其可能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历代运河水系的关系。于老师还针对作业汇报中对“浪荡渠”的学术史回顾集中在现代历史地理话题的情况,提醒同学们,在黄河流域实践学习过程中触及的许多问题,史料都出自唐宋以前的文献。这些史料,除了以现代史学的分析方式被利用外,在传统史学阶段也有讨论,不能无视这些传统研究。以浪荡渠和汴河都涉及到的漕河问题为例,虽然是现代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史关注的话题,但在传统研究中,有一类甚至是以对《尚书·禹贡》“渮水”的考证形式存在的。

       结束了州桥及汴河遗址的参观,师生来到开封中轴南段东侧的山陕甘会馆。山陕甘会馆原址明代曾为徐达府,后辗转用作商人会馆。综合嘉庆十七年(1812年)铭《山陕会馆晋蒲双厘头碑记》、道光十四年(1834年)铭《重修山陕会馆增制宝幔銮仪碑记》、道光十八年(1838年)铭《山陕会馆重修牌坊碑记》,可知会馆创自乾隆年间;嘉庆中,老会首张恒裕、车日升、昭余馆、保元堂鸠集山陕商民“共抽钱三百八十三千一百四十七文”“以为每岁补葺之用”;道光中,各路商民又增制宝幔銮仪,并修葺拜殿牌坊及春秋楼。会馆如今盛况不再,仅有部分建筑仍见存。

       在关圣殿前,第六小组以明人张瀚撰《松窗梦语》“京师以南,河南当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北下卫、彰,达京圻, 东沿汴、泗,转江、汉, 车马之交,达于四方, 商贾乐聚”为题,进行作业汇报。

       该组同学重点依据首句,介绍了明代中后期开封地区的商业发展,认为一条鞭法是商业繁盛的制度原因。李晓龙老师针对同学们在此作业汇报思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将大的制度背景与社会层面的现象简单对应,是同学们作为初学者的常见问题。同学们应该聚焦“什么是会馆”“会馆选址考虑”以及“商人在会馆进行的活动”等三个问题,通过商业运行的具体场景来逐步把握时代特征。

       于薇老师则要求同学们面对任何材料,都要先踏实把握史料本身的信息,比如这一段,就要首先把段落所描述的“河南”“开封”“中”等表述在语境中的含义梳理清楚,继而注意这个文本呈现的地理框架,注意抓住史料的基本内容。于老师还提示,在理解开封在明清经济地理格局的位置上,一定要注意联系清代华北巨镇、譬如开封附近朱仙镇以及运河沿线重要城镇的发展。

       傍晚时分,师生到达了当日的最后一站——旧开封城郭下的繁塔。此塔虽没有铁塔著名,但从配合本系艺术史及释部类文献“中国佛教史”、“亚洲石窟与摩崖史迹”、“藏内文献综论”等课程教学的角度,价值丝毫不逊。繁塔塔身现高约37米,主体三层六面,内外镶嵌近七千块浮雕像砖,形制庄重。此塔在20世纪初便以进入海内外学者的学术视野,桑原隲藏在中国留学時代 (1907-1909)便已对繁塔留有照片记录。1984年,繁塔塔心室掘出塔铭一方,阴刻有“大宋开宝七年(974年),岁次甲戌,四月己卯朔八日□□收藏定光佛舍利,比丘□鸿彻有愿,亲下手造砖塔一座”,此铭可与北宋王瓘撰《北道刊误志》“天清寺在繁台下……有兴慈塔,开宝中建”相互发明,略知此塔建造始末。

       繁塔周身浮雕像砖既具有丰富的图象志信息,又涉及多种藏内文献,恒沙圣众济济一堂。其中尤为精彩者如力端定印的阿弥陀、三目纵横的七俱胝、仗剑执索的不动尊,显密圆通,宋风浓郁。其时已近黄昏,同学们在杨晓东老师的带领下全无倦饿之意,全神贯注逐砖学习。杨晓东老师不时拈出大藏中的长行、偈颂以为解释。随着畺良耶舍(*Kālayaśas,383-442年)译《观无量寿佛经》、地婆诃罗(Divākara,613-687年)翻《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金刚智(Vajrabodhi,669-741年)授王光《圣无动尊安镇家国等法》等经典章句的咏叹,繁塔及其背后的文本、图像、人物、历史似醍醐酥酪,终成一味,钗钏缾盘,镕成一金。

       直到夕阳西沉,弦月渐起,师生一行才踏上归途。汴水如舟,东京似蜃,中原大地古老的历史残影依稀,今日虽只匆匆一瞥,但相信个中见闻,可“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三)

       2024年7月12日是历史学系(珠海)2022级“中国古代遗址考察”课程河南实践教学的第三天。

       8点,迎着晨光,师生离开了静谧的开封城。在见证了城摞城的壮观史迹后,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去继续探索古老历史在这片中原大地上留下的印痕。第三天的实践教学课程也在开往郑韩故城的路途上拉开了序幕。近两小时车程后,在于薇、李大海、李晓龙、李彦楠、杨晓东、赵春光、罗瑾歆等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抵达了当日考察的第一站——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地处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处,今属郑州市所辖新郑市区。在行程中,当两条河流在车窗外出现时,于薇老师讲到,今天的双洎河和黄水河,在《诗经·郑风》中称为溱水、洧水。这是一片《诗经》吟唱过的地方,眼前的山川,曾经也是写就《诗经》、《春秋》、《战国策》的古人们眼中的山川。

       郑韩故城在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目前已经进行过全面钻探与试掘,基本弄清了故城的结构。故城城址大致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部有一道南北向隔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内有宫殿、社稷、宗庙遗址,还有贵族墓地遗址和铸铜、铸铁、制玉、制骨作坊。从地理位置和城址年代来看,郑韩故城为春秋郑国、战国韩国都城遗址。从春秋郑国建都,经韩国兼并郑国迁都于此,至韩被秦所灭,此城为诸侯国都长达五百余年。

       师生首先来到城垣遗址前。于薇老师提醒同学们,这是此行郑州商城、开封大梁城之后,同学们来到的第三处先秦城址。在行程中,要注意将所见的同类问题联系起来。罗瑾歆老师为同学们讲授城址形制。罗老师引用许宏先生的观点,指出诸侯国普遍存在二种城形:内城外郭,如曲阜鲁故城;西城东郭,如临淄齐故城和郑韩故城。随后,师生登上两千七百多年前的城墙,沿城墙步道俯瞰遗址风貌,感受郑韩故城的厚重历史和宏大规模。

       走下城墙,同学们来到了位于郑韩故城东城内东北角的能人大道制陶作坊遗址。该遗址有保存较好的窑址群、灶、窖藏坑等制陶遗存,并出土了大量的筒板瓦、大型陶容器,能够显示陶洗、陈腐、炼泥、制胚、阴干、入窑烧制、拣选成品等东周制陶工艺流程。同学们对筒板瓦上发现的诸多印章痕迹最感兴趣,于老师讲解这是战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官制度形成的现象。

       随后,师生来到新郑郑公大墓,暨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博物馆位于春秋郑国公室墓地遗址内,展示有郑公大墓,车马坑及其他贵族墓葬等。其中郑公一号大墓墓葬平面呈“中”字型,附葬有1号车马坑。此墓最初发现于1923年,由于出土大量青铜重器而备受瞩目,著名的莲鹤方壶是即出土于此,古物专家当时即判断其为春秋中晚期的郑国国君墓葬。其旁有2002年发掘的M12及附葬3号车马坑,形制规模与一号大墓基本一致,墓主也为一代郑国国君。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们一一耐心作答。在郑公一号大墓前,于薇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的此墓早期发现过程及其文物流离散聚的故事,提醒同学们注意20世纪20年代河南出土文物在国内外各博物馆的展陈情况和入藏过程。在车马坑前,赵春光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沿着西周到春秋战国的时间脉络,从礼制变迁的角度去理解郑韩故城遗址与郑国大墓。当“礼制”这样一个抽象的名词,以如此气势恢宏墓葬的形式,从教科书中来到同学们眼前时,同学们都深受震撼。

       午后,师生们离开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前往登封,去考察中原地区最重要的信仰、文化中心——嵩山。

       师生首站来到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位于嵩山诸峰中太室山山阳台地上。其建筑群所在地据载在北魏时为嵩阳寺,隋唐时为道观,亦曾为唐高宗与武则天巡幸嵩山驻跸之所。北宋时,设嵩阳书院。程颐程颢于此讲学,河洛间名士云集,为文瀚荟萃之所。

       在书院入口处,于薇老师和杨晓东老师围绕着导览词中的“洛学”,为同学们梳理了中古以来知识系统流变的几条脉络。一是国家学术的嬗变,二是文献部类的分合。在其中,老师们重点强调了汉代术数方技、南北朝隋唐释部密教法术、道教神仙术,提醒同学们这些知识宋代以前在国家学术中曾经获得过崇隆的正统地位。宋代以后,术技类知识在国家学术中被摒弃,在读书人的观念中也丧失了正统性。但是,从二程洛学及其后程朱理学崇尚以易解经的内容看,这些术技类知识并没有消失,而是如同历代一样,改头换面仍然存在。宋以后读书人性理之学中除了经验理性外,也仍保留有交感神异的观念。嵩山是洛阳与开封这两个中古、近世学术中心之间的名胜,其相关学术活动都是国家意识形态、时代学术领导相关的,也是最著名传世文献的生产地。理解嵩山周围的学术,要注意长时段的学术节奏,要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要落脚于大问题。

       杨晓东老师讲到,既有研究成果中已经存在符合这种追求的学术著作,他向同学们介绍了哈佛大学教授Peter K.Bol的著作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指出这是一本可以引领同学们从知识与观念的角度深刻理解嵩山及相关文化事件的经典作品,希望同学们能够去阅读。

       随后,杨晓东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嵩阳书院大门外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该碑由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行八分古隶楷书,主要记述嵩阳观道士为唐玄宗炼丹九转的故事。案八分者,建初中王次仲所作,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初唐张怀瓘《书断》列“古文”“大篆”“籀文”等十体,其五即为八分。有唐一代八分盛行,乃至玄宗书丹《石台孝经》亦采此体。较之汉隶,唐人八分更趋华艳,点画波折多参楷法。如《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中的“啟”“之”“行”“右”等字撇捺摇曳,参差超逸不拘一格;“隸”“壇”“滌”“儼”等字则繁满停匀,充分展现了徐浩高超的笔法与结构能力。据《新唐书·徐浩传》,徐浩书法出自家学,尤工草隶,大历间与颜真卿齐名,世称其法“怒猊抉石,渴骥奔泉”。现藏西安碑林的《唐大兴善寺故大德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碑》为其真书代表,骨力洞达而不凝滞,与嵩阳八分同为唐碑名品。

       除《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外,书院内碑刻、造像林立,上起魏齐,下至明清。李彦楠老师讲解北朝墓志,罗瑾歆老师讲解画像石,杨晓东老师讲解造像、陀罗尼幢,李大海、李晓龙老师讲解明清碑刻,同学们依学习兴趣跟随不同老师研读。午后暑气蒸腾,但师生都凝神辨认着石刻上的字迹,直到必须开始下一项考察,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嵩山南麓第二处考察地点是中岳庙及太室阙。太室阙中岳庙坐落在嵩山主峰太室山骏极峰正南方,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杨晓东老师通过两部著作讲解此处史迹。一为嘉道年间学者黄小松(易)的《嵩洛访碑图》,本次考察的多处古迹都为黄氏访碑寻古之目标。杨老师指出,该图册虽然画工精细,但其立意并非重现山川美景,而是着墨于古迹形状,及其与形胜相互辉映之妙趣,反映的是金石学阶段,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文人,对于古史材料理解和探索的角度。另一著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法国汉学家沙畹的《华北考古记》。沙畹氏留下了嵩山古迹最早的照片影像资料,这些资料对于其本人,及其后20世纪法国欧洲汉学及艺术史研究,在问题关注与分析方法上影响深远。嵩山,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学术的连接之所。

       在太室阙保护建筑内,罗瑾歆老师讲解了汉阙的形制,指导同学们从文物形制的角度观察左、右门阙的正阙、子阙及阙壁的石刻画像。随后,师生由阕门处出发,沿着笔直的中岳祭祀神道,向北行至中岳庙前。比照《嵩洛访碑图·中岳庙》幅,景致几无二致。

       步入中岳庙,此建筑现已用作道观。恰逢当日晚课,杨晓东老师讲解堂中所颂为全真斗姆宝诰,道教斗姆元君与佛教摩利支天(Mārīcī)存在密切联系。于薇老师提示到,这两天在嵩山会看到若干“三教合一”的现象,在嵩山这样一处重要的“神圣空间”中,知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和关联,无论是此前嵩阳书院涉及到的国家学术,还是此处看到的国家祀典,以及后续行程中将要看到的禅宗名山少林寺,都可以在一种整体视角下理解。

       在中岳祭坛前,杨晓东老师讲解了当代著名宗教学者Bernard Faure对嵩山神圣空间的研究(《Relics and Flesh Bodies: The Creation of Ch’an Pilgrimage Sites》)。研究从国家祀典中的嵩山入手,首先梳理了元封元年武帝登嵩山“山呼万岁”“以三百户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直至天册万岁二年则天“亲行登封之礼”并尊嵩山为“神岳天中皇帝”的正史记载。又制度化道教亦尊崇嵩山,如《苏林传》苏子玄为中岳真人事、《紫阳真人内传》入嵩高洞天游观丹城事均旨在神化嵩山。而当佛教传至嵩山,名蓝迭起、僧徒云集之际,一些关于嵩山的叙述则开始南辕北辙:

       [元]珪安于岩阿,时有峨冠绔褶部曲繁多轻歩舒徐称谒大师。珪覩其貌伟精爽不伦,谓之曰:“善来仁者,胡谓而至?”曰:“师宁识我邪?”珪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识也。”对曰:“我此嶽神也。吾能利害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珪曰:“汝能生死于人,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及坏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邪?”嶽神稽首再拜曰:“我亦聪明正直,于余神岂能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愿授之正戒,令我度世,助其威福。”

       以上叙述出自《宋高僧传》(T.2061),《景徳传灯录》 (T.2076)、《佛祖历代通载》(T.2036)、《释氏稽古略》(T.2037)等史传亦有提及。其大旨在于弘赞释教,而嵩山山神的不过一介圣教羽仪,法门警卫。另在慧安、普寂、法玩、破灶堕等人的传记中,嵩山辉显前绪,昭进后学,角色亦复如是。这种叙述既区别于国家祀典,也不同于制度化道教,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并重构了旧有的神圣空间。伴随着塑造的反复,嵩山在初唐前后脱胎为一处佛教圣地。毫不夸张地说,神圣空间的本质就是构建、打破与重塑的过程。对此,Faure精彩总结道:

       The old boundaries were erased, and boundless space meant boundless sovereignty. (既定的边界被抹去了,无边的空间意味着无限的权力。)

       至此,第三日的学习行程结束。同学们记录着,沉思着,回味着,期待着明日更加丰富的行程。

(四)

       2024年7月13日,历史学系(珠海)2022级本科生“中国古代遗址考察”课程河南考察进入第四天。师生在登封和偃师两地进行教学,先后参观了登封启母阙、少室阙,少林寺,并途经轘辕关,考察了偃师升仙太子碑和二里头考古遗址。

       启母阙、少室阙与此前已经参观的太室阙年代相近,被并称为“汉三阙”。启母阙位于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曾为此处山上汉时启母庙前神道阙。进入门阙保护室前,杨晓东老师又一次提及了黄小松(易)的《嵩洛访碑图》和沙畹的《华北考古记》,提醒同学们关注二者分别代表的中、西学术脉络。于薇老师再次向同学们强调,相对于华南地区古迹多集中于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留存有更多的中古以前的地面文物、传世器物,这些古迹、文物在金石学中早已备受重视,他们不仅是史料,更是传统士人含蓄文化修养的重要知识。历史学学习的眼界不能局限于现代史学,对于传统史学、文学的优秀成果,也都应该了解、掌握。如果希望成为真正的学者,不仅要懂分析,也必须要有文化。

       黄小松《嵩洛访碑图》称:“开母阙在崇福宫之东数十步,延光五年录铭在西阙北向。”杨晓东老师结合《嵩洛访碑图》为同学们讲解启母阙上所见铭文,重点指出黄易所记“延光五年”有误,据今所见铭文应为“元光二年”。同时,老师指出铭文中所见纪年不一定是造阙时间,应注意辨别。

       启母阙北山上有启母石,大石高数丈,黄小松《嵩洛访碑图》称:“阙北看启母石,高三丈,广如之,疑星陨也。”夏日晨曦,朝露尚未退尽,山间清风飒爽,同学们充满活力,纷纷快步走上通向山腰启母石的台阶,去验证黄氏的描述。不久就返回山下,互相兴奋地讨论着见闻。在嵩山的环抱中,同学们开始感受到与山川、与史迹、与古人的联结。

       离开启母阙,师生转至少室山前,参观少室阙。少室阙原为汉时少室山神庙的神道阙,因阙上有铭文,可以判定其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

       在这里,杨晓东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将眼前景观与《嵩洛访碑图》中的画面、跋文相互比照。经仔细辨识,同学们发现,黄小松对阙石上铭文的记录存在脱字。针对此现象,杨老师强调,引用石刻材料的录文,要注重版本,且尽量核对原石。

       “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离开少室阙,师生来到坐落于少室山内的少林寺。杨晓东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来到塔林,讲解佛塔的形制,以及汉地佛塔的演变过程。杨老师指出,少林寺塔林中存在楼阁式佛塔与覆钵式佛塔,前者为汉式,后者为支提式。杨老师提醒同学们回忆Bernard.Faure(《遗物和肉身:禅宗朝圣之地的制造》,理解其所论述的禅宗佛教进入嵩山后,塔林贮藏的遗骸如何成为佛教的载体,重塑嵩山神圣空间的地景。

       围塔林转行一周后,师生继续向少室山深处行进。曲径通幽,高阶掩映,宋代建筑初祖庵呈现于师生眼前,古朴素净。初祖庵,又称“达摩面壁庵”,是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为纪念初祖达摩而建,大殿为宋构,保存完好,契合法式,是我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建筑文物。在庵内,李大海、李晓龙、杨晓东老师分组带领同学们阅读碑文,梳理此处院落自北宋以来的发展脉络。据庵内残存碑文可知,初祖庵建成后,曾于明成化年间重修,增补后殿。至正德时,再次重修。清康熙年间,加盖张公祠于庵内,至民国再修。

       缘溪下山,师生来到长住院。长住院为少林寺方丈及诸僧人生活之处,已辟为景点,又因少林功夫显名,游客如织。院内碑刻众多,吸引师生的有前院唐开元十六年(728年)《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碑阳、阴额均题唐玄宗李隆基所书“太宗文皇帝御书”七字;大雄宝殿前侧元代圣旨碑,立于延祐元年孟冬,前刻汉字,后刻八思巴文。

       离寺下山,师生驱车赶赴偃师。在国道临近古轘辕关处,师生下车考察地形,了解洛阳盆地南缘的交通线与关隘结构。于薇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卫星地图与实地景观,判断传统交通线和关隘的位置,指出今日自少林寺起,经古轘辕关山口,到缑氏升仙太子碑,这条翻越嵩山的国道,与唐宋至明清时由洛阳至嵩山的干道走向基本一致。在考察中,要注意国道的走向,借以判断当地的传统交通线,要时刻在头脑中尝试建立所经过地区的古代交通网络。于老师还讲解了洛阳盆地的地势特点与“洛阳八关”的位置,点出了轘辕关作为八关之一在历史上重要的交通和军事地位。

       随后,第一组同学以“轘辕关”为题,进行了作业汇报。该组同学从历史文本中的轘辕关,轘辕关地理构造的形成以及轘辕关研究的前现代学术史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介绍。针对《史记》卷8《高祖本纪》秦二世三年“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一句,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曰:按《十三州志》云河南缑氏县,以山为名。一云轘辕为九十二曲,是险道也。”又据《史记》卷54《曹相国世家》所谓“从攻阳武,下轘辕、缑氏”一句,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曰:“《十三州志》云轘辕道凡十二曲,是险道”的记载,同学们做出推测,认为上述轘辕道“九十二曲”的说法,应是“凡十二曲”的讹写。

       于薇老师肯定了这一作业汇报对文献进行的清晰梳理。但针对同学们的推测,于老师和杨晓东老师都表示这种做法不够严谨,指出对文献存在讹字的推测及其后的论证,是非常复杂的工作。解读字义句意,基本原则是“不增,不减,不改”,没有对文字、文句的详尽考证为基础,不可轻言文献有讹。

       车过轘辕关山梁后,山势转为开阔,道路逐渐平缓。师生一行很快来到了嵩山北麓、国道旁的偃师缑氏唐升仙太子碑前。罗瑾歆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升仙太子碑的碑文出自武则天之手,为海内孤品。武周时期,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主导的控鹤府作为武则天权力的延伸,调和武氏诸王和忠于李唐皇室的政治势力之间竞争对峙的关系。升仙太子碑是武则天圣历二年二月第二次拜谒升仙太子庙返回洛阳后所立,张氏兄弟的题名位于诸大臣与诸王题名中间,位于碑阴上段居中位置,暗示其作为立碑的主持者地位。神龙元年政变后,相王李旦再次来到升仙太子碑处,刮掉了碑阴上部分武氏诸王的名号。升仙太子碑碑阴的题记,正反映了这一时期神都洛阳都政治起伏的情势。

       杨晓东老师补充道碑文中“升仙太子”即王子乔,最早见诸《列仙传》。该书《汉书·艺文志》不载,《隋书·经籍志》则将之与《列士传》《列女传》同归于刘向名下。又隋志提及《列仙传》分二卷本与三卷本两种,前者附孙绰赞,后者附郭元祖赞。今《正统道藏》所传两卷本《列仙传》即为后者,四库馆臣以为“魏晋间方士为之,托名于向”,杨守敬《日本访书志》、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则因“前汉无太邱乡,后汉属沛国”“前汉南和属广平国,后汉改属钜鹿”“两汉上谷郡有宁县,魏晋以下省废”等线索断为东汉人所作。

       无论其缘起何时,《列仙传》自魏晋以下据为典要,绝无可疑。如《文选注》《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史记正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书皆援引《列仙传》,足见王子乔、幼伯子、安期先生等神仙观念流行深广。此信仰背景及上述目录学知识为理解《升仙太子碑》之辅弼。当代学者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曾领衔编著《道藏通考》(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凡道教相关,均可参考。

       在升仙太子碑前的台地上,望着田畴丰美、翠色欲滴的伊洛河平原,第三组完成了“仰韶”作业后半部分的报告。

       周钢同学代表该组进行了汇报。“仰韶”实际包含了仰韶遗址、仰韶文化、仰韶时代三种不同的概念。根据小组成员梳理的学术史,将“仰韶”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仰韶遗址的发掘与仰韶文化的提出(1921-1930)、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关系(1930-1959)、仰韶文化的地域类型(1959-1984)、仰韶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1984至今)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安特生发掘了河南仰韶村遗址,并以此命名了仰韶文化。在仰韶文化发现后,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仰韶文化与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关系问题。第二阶段,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引出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关系”的新问题。第三阶段,仰韶文化地域类型的划分与探讨:安志敏、马承源、石兴邦、夏鼐等学者对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早晚关系进行了分析;严文明、张忠培的研究则树立了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说,包括对仰韶文化不同类型的文化性质及年代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第四阶段苏秉琦、张忠培、严文明等开始思考“仰韶文化”名称的适用性,并将更细致的区系研究提上日程,这也与当时的区系类型理论、文化谱系理论、重瓣花朵学说灯理论学说相呼应。21世纪后,仰韶时代的社会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核心课题,出现了大批研究成果。综上,从1921年安特生主持发掘河南仰韶村遗址,将之定名为“仰韶文化”,到四五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将 “仰韶文化” 这一概念无限扩大,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学者解构原先“泛化的仰韶文化”概念 ,“仰韶文化”逐渐发展为“仰韶时代”,成为中国史前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离开升仙太子碑,已近黄昏,师生赶赴本日考察的最后一站,洛水河畔的二里头遗址。在博物馆前,赵春光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二里头文化的基本情况。二里头文化是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在距今4000-3500年。二里头文化可分为一至四期,分布范围广,以郑洛地区为核心,南抵长江流域的盘龙城遗址,西至关中平原,东达辉卫文化。学者基本已形成共识,从二里头文化的文明程度来看,在二里头阶段,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广域王权国家。

       针对同学关于二里头遗址夏代晚期都城性质的相关学术讨论的提问,赵老师指出,考古研究和传统文献研究都需要使用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但是不能混淆两种材料的理解方式与使用方式。于薇老师提醒同学们,这是此行师生所到达的第四处都城级别的遗址。于老师还介绍二里头遗址的布局,指出城址内的道路系统是近年来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发现。

       随后,师生步入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沿着遗址宫城东墙外南北向大道,走过铸铜作坊区、绿松石作坊区,走上1号基址和2号基址复原保护展示区。一路上,同学们向老师们求教各种考古学知识,也互相讨论着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之间的关系问题。

       落日西垂,暮色四合,第四天的考察落下帷幕。师生离开二里头遗址时,疲倦而兴奋。由中岳山南至山北,由夏商至唐宋,师生穿行在嵩山庞大雄浑的山体中,探索千年历史在其间留下的种种痕迹,理解这片中原神域的文化与文明。行程匆匆,许多知识需要返回后查阅补充,所思所获需要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巩固消化。无论如何,每日的考察都让同学们更了解史学的厚重,也期待着新一天的新收获。

(五)

       2024年7月14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2022级“中国古代遗址考察”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进入第五日。同学们在于薇、李大海、李晓龙、杨晓东、李彦楠、赵春光、罗瑾歆老师带领下,在洛阳开展教学。

01 瀍水

       本日考察从瀍水边开始。于薇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古阳渠接入瀍水的九龙渠渠口(千金堨)遗址处。古水利工程虽然废弃,但遗留的坝体依然庞大。在这里,于老师先讲到,洛阳是此行同学们到达的第五处古代都城级别的城市。而就在今天洛阳市的范围内,自东向西,存在偃师商城、二里头晚期夏都、汉魏洛阳城、西周洛邑城、隋唐长安城、东周王城六座不同朝代的王都。

       洛水是此处最重要的河流,除隋唐长安城跨两岸外,其他五座都城都在洛水北岸。洛水北岸的瀍水、涧水,南岸的伊水,是洛阳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河流。伊洛瀍涧是洛阳盆地的骨架,要理解洛阳,就要从这四水入手。而在历代都城庞大的运输需求下,阳渠、漕渠这些国家运河系统内的人工运道,又环绕、贯穿汉魏、隋唐洛阳城,构成了洛阳水系的复杂面貌。师生所在的五龙渠,是隋唐洛阳城接入运河水系的交通枢纽。而面对着的瀍水,其两岸则是西周东都洛邑所在。

       随后,在瀍水边,第三小组覃僖麟同学代表该组进行了题目“北窑”的作业汇报。首先,该小组依据北窑西周贵族墓地与北窑铸铜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向大家初步介绍了北窑遗址的时空脉络以及研究现状。

       接着北窑小组同学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对比北窑遗址西周遗存与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陶器、青铜器、玉石器的器物组合、形态特征等,认为北窑遗址西周早期遗存与安阳殷墟的商代晚期遗存较为相似。

       这一现象可能与殷商遗民在此地的活动密切相关。根据《尚书》、《逸周书》、今本《竹书纪年》等相关文献记载,成周地区在周初便成为商系人群的主要迁徙地。洛阳北窑铸铜作坊遗址有相当数量的异类墓,体现了与晚商殷墟地区的联系。北窑遗址展现了商周之际政治交替与文化承继的不平衡性,商王朝虽然已经在政治上消亡了,然而其在文化、经济、手工业、人群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于薇老师和赵春光老师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指导。于老师讲到青铜器分析应该从器型、纹饰入手,注意器物组合的变化,注意与标准器群进行比照来判定年代。“北窑”这个题目背后,希望同学们触及到的是“殷遗民”问题。殷遗民问题是西周史研究中的经典问题。以北窑墓地为代表的洛阳西周早期考古材料,对入周以后殷遗民的社会结构、生存状态的研究很重要。这批材料,对研究西周早期周人在东方地区的经略也很有价值。赵春光老师则要求同学们注意区分历史朝代变化与出土器物变化。他强调,即便文献记载中王朝发生了更替,但具体到一个地点,那里的人群并不一定会马上发生变化,出土器物也不一定会马上发生显著改变。

02 洛水

       随后,师生沿着瀍水畔行走,观察沿途水系、闸口、公路、铁路、桥梁之间的空间关系。最后,师生来到了瀍水注入洛水处的河岸旁,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洛水。

       在瀍洛交汇处,于薇老师带为同学们串讲了《尚书》的《召诰》《洛诰》《多士》诸篇。这三篇都是定本于周初的文献,虽然文字古奥,但内容明晰,都直接于洛邑历史相关。《召诰》载成王遣召公营洛邑,其后周公亦至。《洛诰》载周公卜宅,择涧水东、瀍水西为营城之所。《多士》则载周公告谕殷遗多士,居洛邑、从天命、顺周治。于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诵读《洛诰》“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的句子,面朝洛水,背依瀍水,师生一同沉浸在古老的文献、古老的历史中。

03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随后,同学们来到紧邻此处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博物馆陈列了隋唐大运河各河段以及周围遗址出土的文物,以时间和运河航段为线索向观众展现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历史脉络,全面展示了隋唐大运河的考古成果。同学们跟随着各位老师的讲解,从不同角度了解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和通行情况。

04 洛阳博物馆

       接着,师生来到洛阳博物馆。迎着正午炽烈的阳光,在洛博正门广场,第五小组的成员以“马衡”为主题进行课题汇报。同学们从马衡的生平出发,着重介绍金石学脉络下马衡对汉魏石经研究。熹平石经、正始石经是汉魏时期官府厘定经学文本重要产物。近代以来,随着汉魏石经残石在洛阳不断出土,马衡踵继翁方纲《汉石经残字考》、王国维《魏石经考》,撰写《汉熹平石经〈论语·尧曰〉篇残字跋》《汉石经〈易〉用梁丘本证》《魏正始石经〈尚书•多士〉及〈春秋〉文公残石跋》等,形成专著《中国金石学概要》《汉石经集存》,集二十世纪上半叶石经研究之大成。

       汇报结束,于薇老师针对该组作业汇报的问题讲到,做研究不要简单定性,例如梳理金石学研究学术史时,应关注实实在在的分类、数量等具体问题,而非以“高峰”“低谷”等来简单概括学术进展。杨晓东老师指出,马衡小组对金石学研究发展脉络的梳理不到位,忽略了《舆地碑记目》等重要研究成果。

       师生步入洛阳博物馆。洛博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史前、夏商周、汉魏、隋唐和五代北宋、文物精品诸展厅,展示洛阳古代历史。入馆后,各小组由指导老师带领分组参观,之后再根据个人兴趣到展厅找相应专业方向的老师学习。

       于薇老师在商周展厅为同学们讲解青铜器。同学们随于老师看到了早晨作业中提及的北窑出土青铜器,还了解了洛阳金村战国墓所出文物的海外流散情况。于老师还在精品文物展厅为同学们讲解正始石经(三体石经)残石,指出洛阳博物馆所展出的这块残石为《春秋》经,经文属僖公三十二 、三十三及文公元年,内容涉及卫迁帝丘、晋文公重耳薨逝、秦晋崤之战、彭衙之战等重要史事。

       李彦楠老师在汉魏展厅结合具体出土器物讲授都城宫殿布局与重大政治变迁。东汉洛阳城中最初只有南宫,汉明帝时期兴建北宫。南、北二宫中又各有“东宫”和“西宫”,构成四个相对独立建筑群。董卓焚毁东汉宫殿后,曹魏在东汉北宫基础上兴建洛阳宫,形成单一宫城制。据陈苏镇先生研究,东、西宫并立布局的消失可能与曹魏吸取东汉教训严控外戚、宦官有关。

       杨晓东老师在石刻馆为同学们讲授梵汉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幢身八棱八面,首题“佛頂尊勝陀羅尼”下阴刻“唐興善寺大德□□□[大][辯]正[廣][智]三藏奉△詔譯”,故知或镌不空(Amoghavajra,705–774)本。陀罗尼以悉昙为主,汉字为辅,先称“namo bhagavate trailokyaprativiśiṣṭaya buddhāya bhagava[te] [ta]dyathā/曩謨□□□□□□枳也鉢囉□尾始瑟吒野沒□野婆誐嚩□□□□□”,意为“归命世尊,三界最上殊胜佛世尊,即说咒曰”。随后正说咒文,内容与不空译《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T.972)、《佛顶尊胜陀罗尼注义》(T.974)及敦煌出土《一切如来尊胜佛顶陀罗尼加句灵验本》(Pelliot chinois 4501r)多有龃龉,版本待考。悉昙咒幢唐代少见,至宋辽金方才流行。叶昌炽《语石》云:“余著录辽幢五十余通,皆其时拓本也,其中多唐梵两体”。至于其格式则是:

       辽金梵字幢,大都题字年月真书,而咒则梵书;亦有梵文一行,真书释文一行,书唐一人,书梵一人。

05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午饭后,师生们来到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博物馆馆址在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兆域内,搬迁复原了历年出土的洛阳西汉至宋金的代表性墓葬25座,分为历代典型墓葬、壁画、北魏王陵三大展区。

       在历代典型墓葬展区中,同学们从整体上认识河南洛阳地区北邙山一带王陵古墓的地理分布,以及洛阳地区历代墓葬的主要形制和演变序列。其后,同学们进入景陵内部,观察北魏王陵的各种细节。

06 洛水畔

       结束古墓博物馆的参观后,师生离开北邙,再回洛水河畔,经唐上阳宫遗址,来到涧水与洛水交汇处。从此处,于薇老师讲到,涧水附近地区是东周时期周王城所在,是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生活的地方。

       暑气渐消,凉风送爽,师生在洛水畔的步道边落座,继续完成当天的学习计划。首先,李彦楠老师结合下午考察中涉及的邙山墓群,为同学们讲解了墓志类史料著录、使用的相关问题。李老师指出,墓志进入学者视野,最初与书法风气有关。清代康有为等人提倡魏碑体,北魏墓志受到学者追捧。王昶《金石萃编》中就收录有多方北魏墓志。其后罗振玉等学者逐渐尝试利用墓志信息校订魏晋南北朝史籍。后来随着魏晋南北朝研究和金石学发展,墓志史料得到广泛整理,赵万里《汉魏六朝冢墓遗文图录》《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是早期系统著录魏晋南北朝墓志重要著作。九十年代以来,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继赵万里之后,收录更为广泛,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在著录墓志文本之外,也对墓志涉及重要史学问题予以阐述。近年墓志出土更为庞大,集成式、专门著录特定地区式乃至私人藏墓志整理著作层出不穷,构成现在学术界研究热门话题。

       之后,罗瑾歆老师讲解了隋唐洛阳城、上阳宫与武周政权的关系。上阳宫位于隋唐洛阳城皇城以西,南临洛水,西拒谷水,始建于唐高宗上元年间,高宗晚年曾长居上阳宫听政。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还政中宗,移居上阳宫,并最终驾崩于此处的仙居殿。开元年间玄宗还经常临幸上阳宫。安史之乱后,此处宫室逐渐凋落。

       随后,在洛水岸边,第四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晋制”的作业报告。该组同学首先总结墓葬“晋制”的特征为:相比“周制”和“汉制”,“晋制”大大简化了墓葬形制,“不封不树 ”,不设高大的封土和陵园,以成套陶俑为主要随葬品。认为墓葬“晋制”的形成、发展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观念转变紧密相连,对后世墓葬形制产生深远影响。该组同学还举出下午在古墓博物馆所见墓葬中的西晋墓葬,与此前书本中学习的情况相印证。

       报告结束后,于薇老师和杨晓东老师都指出,作业汇报内容应当详尽充实,不能忽视具体材料而一味高度概括。杨晓东老师指出,如汇报中以俞伟超先生提出“晋制”概念一说为例,应说明俞先生是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献梳理逐步形成对“晋制”内涵表述的过程。于老师则强调,在梳理“晋制”概念时,除注意魏晋南北朝墓葬研究的学术问题脉络外,还要结合这一断代墓葬的发现史以及考古学对晚期墓葬逐渐认识、重视的历程,来分析“晋制”概念对于魏晋南北朝考古的学术价值。

       “洛水桥边雁影疏,陆机兄弟驻行车”,第五小组的同学开始了题名为“陆机”的作业汇报。报告包括陆机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晋书》的编纂过程以及史馆制度沿革,讨论了陆机入洛时间及任职争议问题,梳理了史馆制度由北齐至唐朝的发展变迁。该小组认为,史馆制度在唐代演变出由史馆主修实录,起居注由起居郎、起居舍人负责,史馆根据起居注修实录的这一制度化工作流程,官修史书拥有了明确的体系和流程,从而呈现出体例严谨、语言格套等特点。

       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杨晓东老师指出,做人物研究的第一步应该是爬梳人物生平相关史料,严谨扎实做出长编,然后再做相关分析,不能东拉西扯随意取用。于薇、李大海、杨晓东老师也都对该组作业提出了修改意见。李老师与于老师和杨老师还就唐太宗御撰《陆机传论》能否反映其大一统政治意图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虽然已经连续考察了十多个小时,此时同学们已满身倦意,但还是都为老师们的学术热情所打动,认真聆听。

       夕阳掉落于邙山背后,月影在洛水上浮出,本日的实践行程结束。今日的学习,涉及到两周、魏晋、隋唐等时段,使用了《尚书》、《水经注》、《唐两京城坊考》、《唐代交通图考》等文献和著作,涉及到青铜器铭文、墓志、碑刻等出土材料,同学们在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在具体场景中再次得到记忆和消化。“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前日既已越轘辕,师生都热切期待,明日的伊阙之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