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18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专职辅导员张爱萍老师和我系党政专职辅导员胡婉茜老师的带领下,18名志愿者同学共同前往茂名市高州市,开展了为期四日的“百千万”工程行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偶”烛施明——挖掘历史内涵,活化高州木偶戏。活动联动高州市文旅局和高州木偶戏传习所,结合中山大学优秀大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创意思维,致力于使高州木偶戏这一文化瑰宝焕发出新的活力。
汉·王符《潜夫论》:“尧舜之德,譬犹偶烛施明于幽室也,前烛照之,后烛益明,非前烛昧,后烛彰也,乃二烛相因而成大光。”高州木偶戏与中大学子就犹如这前烛和后烛,在木偶戏这一古老又鲜活的岭南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同学们深入了解和挖掘高州木偶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结合本系史学特色,通过田野调查、口述采访传承人、解读史料和当代文献等方式,整理木偶戏图文档案,结合视频创作等新时代宣传方式,为木偶戏文化传承和推广贡献创意与智慧,最终达到“二烛相因而成大光”。
7月15日下午,历史学系(珠海)师生乘车到达高州,来到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深入了解高州木偶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原为高州市木偶粤剧团,肩负着保护、传承和展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州木偶戏的重任。传习所传承的木偶戏是将广东粤剧的锣鼓、曲牌、唱腔以及各种表演程式加以移植和发展,并通过木偶呈现惟妙惟肖仿人表演的一种传统戏剧。高州木偶戏,民间称“傀戏”、“傀仔戏”,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在这里,同学们观看了精彩绝伦的木偶戏表演——《冼夫人练兵》和《巴比伦河》,栩栩如生的木偶配以精美的舞台景画、灯幻,构成如诗如画般的艺术场景,在场同学无不拍手叫好,深深地被木偶戏吸引。
之后,同学们分为三组,在老师和组长的带领下分别对木偶戏传承人陈文琰、罗家平、凌翠莲、朱梦超、范思红和刘冰老师进行采访,采访内容主要围绕老师们的木偶戏求学经历、演出时间地点以及所了解的木偶戏发展过程,大家围坐一圈,认真记录,眼神里流露出对老师们的敬仰与崇拜。世事如白云苍狗,文化却历久弥新,星河流转,沧海桑田,高州木偶戏跋涉在岁月长河里,穿梭在文明密林中,历经风尘霜雪却本色未改。
晚饭后,大家来到高州文旅局会议室复盘今天的收获,张老师对大家下午的采访进行点评,肯定了同学们的认真和仔细,同时也给了大家很多建议和新思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下一场采访。
7月16日上午,我系师生在高州文旅局的安排下开展了对高州乡情风貌的考察活动。绵延山峰相伴,蓝天白云相随,师生们首先来到了中国荔枝博览馆,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中开始了一场奇妙深入的荔枝文化体验。随后还追寻习近平总书记高州考察的足迹,参观了千年贡园、柏桥实践馆、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在这条小东江畔的美丽乡村里,现代与传统互相交融,共同托起了万千果农的致富梦。站在红荔阁上极目远眺,万亩连片荔枝林蓊蓊郁郁,碧水蓝天之间,高州市人民走出了一条“生态好、产业兴、人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午,同学们回到木偶戏传习所,继续分组采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章玲、梁东兴、吴龙彪老师。在复盘总结昨天采访经验的基础上,同学们更加从容、稳定发挥,结合史学特色,与老艺术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当瞩目的时代过去,老一辈传承者的初心与热忱却并未褪色,一点点讲述、一次次回忆、一遍遍演绎,他们留住了高州木偶戏,让木偶戏与人们有机会在新的时间之河里再次重逢。
7月17日上午,在连续两天的考察和采访的基础上,同学们已经对木偶戏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开始进行深入调研,并拍摄创意视频短片,希望在传承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向更多人介绍高州木偶戏。
同学们分为两组,第一组同学到冼太庙、高州市文化馆等场所进行高州历史文化和木偶戏实体档案的查阅和整理,完善对木偶戏发展历程的认识。
第二组同学前往高州宝光塔、冼太庙、缅茄公园等地点拍摄快闪视频,栩栩如生的木偶与高州古典秀丽的风景相互映衬,历经岁月变迁,重新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大家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上午的行程。
下午,在胡老师和张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冼夫人的故乡——长坡镇旧城,对旧城冼太庙、冯宝公祠、高凉郡古城等地进行考察。冼夫人,在高州信俗文化和木偶戏剧目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她是中国南北朝至隋朝初年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历经梁、陈、隋三朝,其保境安民的事迹也在高凉长期流传,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张老师根据庙里现存的石碑,教同学们如何读碑,如何从碑文中获取有用信息,将书本和文物结合起来,以获取更全面的历史信息。徜徉古村古庙,穿过历史烟云,文献与文物如同一艘艘行驶在时光之河中的小船,将悠远岁月里的民风民俗带到同学们面前,并将继续劈波斩浪,乘风前行。
7月18日上午,同学们分成三组,第一组同学前往高州市党史地志办查看地方志材料;第二组同学到单人木偶戏传承人梁东兴老师家中,录制《岳云退金兵》的完整剧目视频;第三组同学则再次来到木偶戏传习所,录制朱梦超老师的创新融合剧目《巴比伦河》。两个录制视频将整理交给高州市文旅局作为剧目影像存档。
此外,同学们还近距离观看了传承人陈文琰老师制作木偶的过程。陈老师选用质地好的朱松木或樟木进行雕刻,采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装饰,制作完毕的木偶眼、口、舌、鼻均可由机关操作,活动自如,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部分师生则对木偶戏传习所的现存档案材料进行调研,为后续推动高州木偶戏历史档案电子化提供支持。窗外车水马龙,室内的时间却慢得幽静,匠人打磨着木偶,演员悠悠排练演唱,横亘在飞速与永恒之间,怀着一颗炽热且坚韧不拔的匠心。
“传承如同繁星铺就的银河,串联起古今的美好瞬间,每一个细节都载满了岁月的记忆和智慧”,我们也将用人文学科专业力量为木偶戏的传承和创新添砖加瓦,促进高州木偶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山海有韵,人文风华;别时有期,传承未止”,为期四日的“偶烛施明”高州木偶戏“百千万”工程行动到此告一段落。经过调研,同学们对高州木偶戏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田野调查、口述史采访的方法有了更全面的掌握,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想法。
“智者的灯塔照亮迷途,勇者的航船破浪前行”,相信同学们将继续努力,智勇相伴,以敬畏之心开发利用非遗,用独特的史学方式和新颖的传播手段,使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非遗真正成为面向未来的“源头活水”,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