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远:明朝百年——社会进步与社会问题

讲座概况

     5月25日晚,著名明史学者方志远教授做客我系学术系列讲座,在教学楼F307举办了以“明朝百年:社会进步与社会问题”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吴滔主任主持,吸引了大量系内系外的同学慕名前来,现场座无虚席。

 

讲师简介

      方志远教授,现任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曾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江西省委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明代政治及制度史、明清社会经济史。

                                                                             

讲座内容

       方志远教授首先从自身经历讲起,回顾学术生涯:从正史到地方志,再到文学作品,对明代文献涉略较广,因而在明代社会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接着,方教授以“驱除胡虏”、“得国最正”来引入明代历史,从民族主义角度改变了同学们对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偏见。

      进入正题后,方教授对于明初的制度建设和社会状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由农民的战争机器转变为国家机器、军事统帅转变为国家元首而建立的政权,必然会先采取恐怖、高压的政策,形成集权、专制的统治,在统治前期其特征为用国家权力强制剥夺社会财富。明代早期打压富人、贪官、功臣以及不合作的读书人就是典型表现,但这种情况又会随历史发展发生变化。

       方教授紧接着提出了他对明代历史的三段分期:第一阶段,在严峻冷酷的政治气氛下,“仕途”、“官本位”成为民众认同、国家倡导的基本社会价值标准;第二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严峻冷酷的政治气氛开始化解,第二种价值标准——“财富”出现;第三阶段,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文化需求增加,这时“文化”作为第三种价值标准应运而生。

       经过前面的铺垫,讲座进入高潮。通过一些文献记载的资料和故事,方教授向我们描述了明中期以后“文化”本位的社会面貌,突出了文人阶层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同时他也指出,在这种多种价值标准下形成的多元化社会,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一,三种价值相互渗透,侵蚀了传统道德底线,腐败痼疾侵蚀明代官场,个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其二,社会多元化推动思潮多元化,国家难以掌握舆论主导权,政府影响力日渐消退;其三,经济的多元化冲击了单一的农业经济,而传统保守的国家政策阻碍了财源的扩大,国家财政陷入困境;其四,经济发展的畸形导致了话语权的不平等,底层民众只能通过反抗表达诉求。

 

提问环节

      在方教授阐明明代百年的社会问题之后,就进入了同学提问环节。讲座内容异彩纷呈,同学们也踊跃发言,提出了“当代如何借鉴明代历史经验””、“王朝更替背后的经济问题”等问题。方教授聆听完同学提问后给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在当代中国,要吸取全人类的智慧进行正确分析,同时又不生搬硬套、不脱离自身实际。同时他指出,中国历史上循环的经济问题在于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周期性战乱时人口减少,缓解了对土地及资源的压力,这样便解释了王朝更替的规律。

 

讲座总结

     方志远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表达为我系同学带来了一场明史盛宴,同时分享了难得的个人经验和历史认识。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希望以后能再次聆听方教授的精彩讲座,部分同学向方教授提出签字与合影留念,本次活动在一片满足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我系学术系列讲座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迅速提升了教学水平和学生素养,相信我系能够借此平台,对话名师,畅游史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