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5日下午,历史学系(珠海)系主任吴滔老师为全体2021级本科生主讲了以“向北聚合,陆岛统筹:学习广东省委‘1310’部署的几点体会”为主题的思政课。
吴老师在第一部分向同学们讲授了广东省,尤其是珠海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发展成就、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强调了历史传统和现代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珠海在区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
吴老师首先回顾了广东省委在2023年6月20日提出的“1310”部署,即锚定“走在前列”的总目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实现“十大新突破”。他提到,广东省常委在调研珠海时强调了加快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性,主张促进珠澳协同发展,打造大湾区重要动力源。
珠海市的地理特点是陆岛结合,需要推进陆岛统筹发展,打造海洋经济,深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例如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极大方便了粤港澳三地的居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自2024年3月1日起实行“分线管理,封关运行”,扩大免税区,也极大方便了珠海和澳门的两地居民。
在课程第二部分,吴老师以19世纪为界,为同学们详细讲述了淇澳岛的历史。他提到,淇澳岛具有鲜明的海洋特性,历史上与海上贸易和走私活动密切相关。吴老师借助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物普查情况、明代《香山县志》等文献材料,为我们还原了十九世纪以前当地的历史情况。由于清朝的一口通商政策以及相关禁烟政策,逐渐形成了以内伶仃岛为中心,西边淇澳岛和东边大屿山为一体的贸易路线。港珠澳三地联系逐渐紧密。其中,淇澳岛在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一直深受各方关注。如今,由于港澳两个重要港口,深圳和珠海成为经济特区,推动深圳、珠海和广州乃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
吴老师还提到淇澳岛海洋特性的其他体现。近代,出身淇澳岛的苏兆征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参与并领导了省港大罢工和海员大罢工。香洲在宣统元年宣布开埠,但开埠失败,淇澳开埠也并未成功。孙中山和唐绍仪曾考虑在淇澳岛建立大型良港中山港,但因资金等问题未能实现。可见淇澳岛不仅在历史上是一个海洋贸易重地和重要的海防地点,而且与多个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所关联。其海洋特性和地理位置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吴老师认为,人群活动和历史有对应性。唐家出现了留美幼童,最早的资产阶级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和工运领袖,可以说整个珠海北部地区,包括中山南部,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道路。
最后,吴滔老师总结道,本次课程挖掘了“1310”部署和陆岛统筹的历史经验;这不仅是珠海的历史,也是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程的体现。吴老师强调了历史经验对于理解当前发展策略和未来方向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新的起点下,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和落实省委“1310”部署。同时,青年学子们要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积极投身实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