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黄河研究三题

       2024年4月27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教授应我系邀请,在海琴六号A324室作了题为《黄河研究三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系吴滔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樊志民教授对人文社科界的“农史圈现象”进行了详细介绍。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农史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与积累:学术队伍有了相当规模;学术研究逐渐归于正常;学位学历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与国内其他领域和国外的学术交流与联系也日益密切;加上农史研究自具的学科交叉优势,使得这一时期成为农史研究最好的时期之一。农史研究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中国学术界出现了著名的“农史圈现象”。樊教授介绍了在农史圈中有重要学术贡献的学者,并梳理了农史研究的学术史。

       序论部分,樊教授谈到近些年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樊教授向我们展示了黄河流域示意图,介绍了黄河的基本概况,认为黄河在中华文明的发祥与早期发展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樊教授阐述了自己对于黄河文化与历史的认识:黄河流域农业先行一步有所因由;黄河流域兼具农牧和农耕两种文明;黄河流域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生产结构调整大舞台;中国古代与传统的礼乐文明、社会经济、社会管理的制度思想与文化也大多孕育成型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萌易、生道、立儒、融佛之地;黄河流域与丝绸之路的东西向交流具有纬度同质性。

        第一个主题是黄河的自然河义项。这一部分阐释了黄河的自然河义界,认为多泥沙乃黄河的自然属性之一,上下游间的水土流失与淤积是一个致灾与造福并存的辨证过程。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在某种程度上是缘于人类活动,但在很大程度上应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没有黄河带来的泥沙,很可能就没有华北平原。形成新河道的过程,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损失,但实际上是形成了新的平衡的过程,或者是在一个地方重新造田造陆的补偿过程。但是近年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及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实行,黄河泥沙量大为减少,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冲淤不平衡却给下游带来了不少困扰。

       第二个主题是东汉以后的安流局面。樊教授认为谭其骧先生基于水流位置、产业结构、民族关系来讨论黄河安流问题,打破旧识的同时,又引发出了一些更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樊教授把冬麦种植与黄河泛滥联系起来思考,指出黄河中下游农作结构的秋麦之变使人们对黄河泛滥的灾害敏感度降低。

       第三个主题是黄运关系。东西向的河流,在以东西为轴的时代成为一种沟通机制,顺流之优使上下游之间沟通更为便捷。形成南北格局以后,我们的大江大河就由原来的沟通机制变成了隔绝机制,形成了修建南北运河的诉求。很多时候需要动用国家力量应对和处置黄运之间的漕、灾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来源于自然,另一方面来自于人工,而运河的管护主要是为了保障供给。

       讲座结束后,吴滔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也结合讲座内容进行提问,如河道的人工化与人类改造自然之间的关系、东西轴心转变为南北轴心的节点、对于灾害敏感度的认识、大量木制建筑材料的使用对河流和环境的影响等,樊教授进行了细致的解答。

       最后,讲座在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