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古代日本的汉字接受史——从使用汉字到假名文字的产生

       2024年4月29日,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徐建新教授应我系邀请,在海琴六号A324室作了题为《古代日本的汉字接受史——从使用汉字到假名文字的产生》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系李大海老师主持,野口优、李廷青等老师到场参加。

       讲座伊始,徐建新教授介绍了古代日本汉字接受史这一课题,分为汉字接受相关的背景资料、汉字传入日本以及汉字在日本早期发展、“说、写”不匹配的解决方案,以及片假名和平假名的产生四个部分。

       徐教授从上古日本人的起源和东北亚地区的水稻农耕社会建立开始,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日本人逐渐定居以及日本水稻农耕社会的形成过程。他详细阐述了日本祖先的来源、“渡来人文化”、外来移民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内容。此外,徐教授还探讨了弥生时代后日本人口数量的变化。随着日本社会人口规模逐渐扩大,社会复杂性的提升,文字的使用逐渐成为一种必要需求。

       汉字最初在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日本,至古坟时代,日本社会对文字(即汉字)的需求逐渐增加。在这一时期,大陆移民成为推动汉字使用的主要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7世纪以后,汉字在日本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成为日本律令制国家不可或缺的文字工具。徐教授详细介绍了日本弥生时代开始出现的汉字,以及古坟时代万叶假名式的“音假名”使用情况,探讨了中国的“音假名”——假借字和表音字在日本的影响,以及古代日本在学习汉字和汉文时遇到的发音问题。此外,徐教授还对日本汉字书写的书法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说、写’不匹配的解决方案:万叶假名;训读系统;变体汉文”这一部分,徐教授提出了“七至八世纪日本为什么没有创立独自的文字系统”这一问题。他指出古代日本人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种外来文字,还是一个巨大的文明、一个成熟的文化。汉字正是传承和传播这个文明的载体,这意味着日本无法抛弃汉字,另创一套文字系统,但同时也适应日本本土环境利用汉字保留了一部分倭语。此外,徐教授详细讲述了古代日本使用汉字的多种方式,从原封不动地使用汉字和汉文到万叶假名再到一整套包括“返点”、“送假名”、“振假名”在内的训读系统,以及最后变体汉文的出现。最后,徐教授还对日本片假名和平假名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探讨。

       在讲座的结尾,徐教授总结道,日本假名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文字的确立,使日本人得以在汉字之间添加助词和语尾变化,从而完成了日语作为粘着语言与汉语文字作为孤立语言的全面对接。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日本人在8-9世纪逐渐掌握汉字,吸收了东亚大陆文化,助力了日本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古代东亚汉字和汉文成为共享语言工具,提高交流的效率。尽管当前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存在一些地缘政治上的矛盾,但汉字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仍然在民间展现其影响力。展望未来,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将继续在中国与东亚国家的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结束后,李大海老师进行了总结,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也结合讲座内容进行提问,徐教授进行了细致的解答,整场讲座在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