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山海学社18名成员在李骛哲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东莞市虎门镇进行参观学习。
虎门位于珠江入海口,外濒伶仃洋,内连狮子洋,全长约8公里。口端两侧,东有沙角山,西有大角山,隔江对峙,相距约4公里。虎门是广州的门户,而广州是当时唯一的由清政府指定的对外贸易口岸。广州贸易额愈高,虎门的战略地位愈高。虎门一失,入侵舰船内驶,直逼广州,在该城的东、南、西三面均可登岸,守军难以组织防御。
本次出行围绕三个地点进行重点考察: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博物馆→威远炮台。
早上八点半集合后,大巴开始疾驰,穿过长长的虎门大桥后,第一站到达的地点是鸦片战争博物馆的虎门销烟池遗址,下车前李老师提醒我们观察销烟台,销烟台前面的铁炮炮身都有铸造姓名,可以看到这些炮是何人在何时铸造的,认真观察,可以初步了解到为守护海关近代军士们所做的准备,那么海战双方的火力差异到底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启了此次参观。
中午,我们在鸦片战争博物馆附近的餐厅一起吃饭,为社团大家庭中的一员共同庆生,大家点燃蜡烛,为这位同学的20岁送去美好祝愿。
下午,我们来到海战博物馆,该馆以《鸦片战争》为基本陈列,以全新视角再现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分为“鸦片战争前的中西世界”、“中英战前冲突与广东军事防御”、“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沉沦与觉醒”等七部分,共展出文物1860件,历史图照1310幅,油画、工笔画等艺术品120幅,高科技、信息化项目10余项。
威远炮台旧址位于珠江海口东岸威远岛南山左脉山腰,由26个石砌暗炮位、3个露天炮位、20间清兵营房、1间火药局、4间暗室、2条三合土通道及围墙等组成。威远炮台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将康熙年间建造南山炮台扩建而成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个洞门里所放置的大炮,仿佛诉说着昔日的威武。在当时的军队装备中,火炮威力最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修筑的工事也并非脆弱,但这最终却是一场屈辱的战争,老师引导我们思考战争失败的原因:我们发现彼时的中国,在打炮射程上并不落后,落后的是军队的素质,是国家的能力。
鸦片战争博物馆引导思考乾隆到道光年间的广东海上贸易的全貌是何,威远炮台的经历引发深思乾隆以来清朝珠江口的海防政策情况,海战博物馆则反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争影响。在实地的考察中,我们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海役,看到了近代历史变革的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