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长袍的新式花边:传统城墙的特征与近代通商口岸的兴起

         5月5日下午,历史学系(珠海)邀请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与近代史研究所合聘专任研究员,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合聘教授刘石吉为历史学系(珠海)的师生们举办以“老旧长袍的新式花边:传统城墙都市的特征与近代通商口岸的兴起”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吴滔教授主持,直属党支部书记朱志辉等教师职工和2016级同学出席了这次讲座,讲座还吸引了珠海校区其他学院的学生们前来参加。

        讲座伊始,刘教授首先简略地讲述了自己多年的学术生涯与研究成果,使同学们对他的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教授以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为切入点,为同学们展示了中国城市发展过程和通商口岸的演变。其中,他重点讲述了通商口岸的作用、海关和租界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与帝国主义角色评价以及通商口岸对中国的影响和其制度的局限性。刘教授认为,中国通商口岸的开通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与外国签订条约中约开口岸、1898-1911年间自开口岸、从常关到洋关的海关发展以及租界的产生。他讲到,通商口岸是大航海时代殖民者和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相继在当时相对落后的国家沿海开设的口岸,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都逐渐趋向西化,而中国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国家认同感——这个现象是值得关注的。在讲座中,刘教授多次引用不同的文献进行更深入的说明,为同学们展现了身为历史学家对史料运用的方式和方法。他指出:做学问要投入,要把时间留给自己,专注于学术,才能有所成就。

       讲座接近尾声,同学们意犹未尽,向刘教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刘教授都一一予以解答。其中刘教授的讲解还结合了自身在台湾的生活经历和对于人生的看法,语言风趣幽默,意蕴深远,令同学们很是受益。

        最后,吴滔教授作了简要的总结,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同学们表示此次讲座收获颇大,不仅对中国近代通商口岸有了更加详尽的认识,也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历史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