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9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区域社会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实践课程正式开展。李晓龙老师首先做了《走向历史现场:历史学田野考察的理论与方法》的行前课程培训,指导同学们理解为何历史学需要开展田野考察,以及开展田野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2023年11月9日下午6点,2021级选修本课程的同学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坐车出发前往广东惠来县。
第二天早上,师生一行到达本次课程实践教学的第一站——靖海所城遗址。靖海所位于惠来县城东南方23.5公里,今惠来县靖海镇所在地。明洪武二年,为平息寇患,广州都司于此置守御所,隶属于潮州卫,设千总戍守,定名为靖海守御千户所。靖海所建城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 历13年建成。清康熙三年靖海设营制,战守官兵500名。康熙十二年,神泉巡检司移驻靖海。康熙三十八年(1699) 所城重修,雍正五年(1727)再修。城内东大街、西仁街、大中街和北大街成十字形通往四个城门。北城门“莱钥永固”,南城门“化洽趋虞”,西城门“靖海安澜”,东城门“表海胜概”。
在所城北门入口处,老师引导我们在田野考察时思考当地建筑物什么时候出现,背后关联着哪些人群,梳理建筑物层叠出现的时间和机制。靖海所的北门城楼上有一座小庙,庙里供奉着大峰祖师,还专门设有孤魂野鬼的香火牌位。通过和当地人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靖海所城内分别由“东、西、南、北、中、南外六社”管理,而祖师庙属于北社。在东社供奉李老仙的庙附近,墙上贴满红纸告示。老师提醒我们注意红纸上的“经城隍老爷示”字样,并引导大家进行关于靖海所城内社会结构的讨论。
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了靠近城中心位置的望海楼,当地的村民非常热心地带我们参观了望海楼。这里几乎是所城内的最高点,我们在望海楼的顶楼看到了靖海城的边界、大海和农田。从望海楼下来就是元氏祠堂,据元氏祠堂“在乐园修缮志”的碑讲述,元氏的祖先是洪武初从河南调配过来的军户。李老师带领我们回顾了明代的军户和卫所制度,同学们对所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午餐后,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位于惠来县靖海镇海边的后表盐场,考察晒盐场,了解盐的制作工序。据说早在元朝时此处附近便有人在此居住,并世代以盐为生。古时晒盐需要让海水按顺序流过二十四个晒盐池进行提纯,工序复杂,并且晒盐的灶户需要经常在暴晒下作业,十分辛苦。不仅如此,因为盐场紧贴着大海,这里可能也是明清文献中描述的海盗登陆的最前线,外来的滋扰也影响着盐场。
随后,同学们离开后表盐场前往了惠来县京陇村。京陇村原名荆陇寨,在靖海镇的西北方向上,旧属潮阳大坭都。根据当地的文献描述,京陇村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由福建漳州东山人胡道夫创村。荆陇土城始筑于元末,原先垛堞俱备,垛墙有望孔(城眼),为“二方孔一辕门”。清初顺治年间,荆陇寨遭“普宁十三寨老鸦地贼”罗英攻破劫掠,土城也受到不小的破坏。乾隆时,古城曾经重修过。
同学们首先前往了位于京陇村中心的万山祖庙。万山祖庙奉祀和纪念的是建潮胡氏八世孙胡禄。胡禄字则万,号万山,惠来县京陇人,生于元至元乙亥年(1335),卒于洪武丁未年(1367)。元朝末年,朝廷昏庸无道,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频发。据说胡禄为捍卫乡民,毅然起兵于光华园,组织武装抗元,被推为“光华寨长”。1358~1361年间,胡禄创立了海、陆、丰、潮、普、惠十八个营寨,设总寨于重排岭,以京陇为根据地,守卫一方安宁。1367年胡禄在返回家乡,路经福建延平时,因劳累过度,心力交瘁去世。洪武元年,明太祖为表彰胡禄,赐匾曰:“英勇镇郡”。胡禄逝世后,灵位奉祀于京陇寨的万山祖庙内,至今香烟缭绕。
万山祖庙内门上有“是神是祖”的牌匾题字,李老师提醒我们要注意思考这个表述背后蕴涵的历史。胡禄在京陇寨胡氏一族的地位既是神又是祖,这在当地非常奇特。胡禄作为元末当地十八个营寨的领袖,骁勇善战,战功赫赫,为后人所神化。京陇寨在元明时,为了抵抗山寇海寇,自建土城,形成了一个地方上的武装势力,到了清朝,朝廷收紧对于粤东地区的管理,为了保证自己的合法性,当地居民在重修京陇寨的时候,可能进行了有意的整合,形成了以胡姓为主的宗族村落。
我们在京陇寨散落的碑刻也可以发现一些相关的记载。京陇村内的荆山祖庙内有一通石碑,上面记录了清朝重修古城的过程,大致内容是:胡氏在乾隆年间,受到同乡指控私自修建城墙,因此胡氏组织族人向广东巡抚以及刑部、内阁等处的官员申诉,最终获得了自建城墙的合法性。此外庙内还立有记录着胡氏族规的石碑,石碑是清朝光绪年间所立,老化较为严重,上面的字难以辨析。同学们使用面粉涂抹石碑,使石碑上的字能比较清晰地显露出来。
在离开京陇寨前,我们在安澜门附近遇到了刚进入京陇寨时交流过的一位胡氏后人,他特意带来了胡氏族谱。通过族谱我们得知,现在的胡氏族谱由清朝的胡氏后人胡公木重编,最早的胡氏族谱可能已经遗失了。不过这本族谱仍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京陇村胡氏的相关信息,对我们了解胡氏一族和京陇村的历史很有帮助。
经过一天的考察,同学们得到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和文献。回到酒店后,开始分组讨论,整理思路,进行当天学习考察的汇报。第一组同学的汇报主题为明清时期靖海所的防寇措施,他们对明清政府修建防御工事、出台防寇政策以及海寇、山寇的入侵的时间线进行了梳理,并将这些防寇措施或入侵劫掠事件与靖海所这一聚落的发展联系起来。第二组的同学则更加关注比较靖海所与京陇村两个聚落的不同之处,他们认为靖海所官方属性更强,而京陇寨的民间属性更强。这一点可以从中心供奉的庙宇是城隍庙还是“是神是祖”的祖庙得以体现,也可以从城墙的建造是官方许可还是需要树立碑文使其“合理化”得以体现,更可以从百姓同居一村和一姓独居一村中得以体现。
最后,李晓龙老师提出,无论是靖海所还是京陇村,其聚落形成过程都相当复杂。靖海所长期处于抵抗寇患的最前线,倭寇入侵和罗英等本地山寇的劫掠都对靖海所有巨大的破坏,也有不少水上人群在此定居下来,而清朝的迁海令先收界后展界给了这些人群获取正当身份的机会,特别提到了靖海所城中心位置的周王二公祠对当地社会的重要性。至于京陇村,胡禄是神是祖的特殊性,可能源于本身京陇村居民的复杂和多元性,最终他们通过胡禄这一共同信仰,形成了一个合法的宗族而不被朝廷认为非法的地方武装组织。经过第一天的考察,同学们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