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赫梯文献历史叙事的方式

       12月7日,应我系邀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教授、国际知名赫梯学专家李政老师在海琴6号A326作题为《赫梯文献历史叙事的方式》的讲座。我系于薇副主任、野口优老师、杨晓东老师、李彦楠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政老师以赫梯人生存范围的地理位置引入,向我们介绍了何为赫梯人的文献。他指出,赫梯古王国时期文献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1500年,文献形式主要是印文和少量的碑文。李老师讲述了文献的断代研究、新文献的出土与中王国历史的重建,并分析了赫梯人的楔形文字和书写活动发展。从文献出土情况与断代研究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先后在玛沙特和博阿兹柯伊遗址等地发现近百封书信以及双语史诗等文献,在库沙克里和奥塔科伊也有新的进展,且属于中王国时期的印文在九十年代初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新成果使得学术界不得不重构赫梯中王国时期的历史。

       在赫梯人的文献出土方面,赫梯新王国时期的史料较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远远丰富得多,特別是近二三十年以来,赫梯考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楔形文字词汇表、法庭证词、誓愿文状以及封侯条约等新的文献形式相继出土,还出现了象形文字鲁维语碑文,不断改变和丰富着我们的认识。

       就赫梯人书写活动的其他情况来看,文献的载体包括泥板、木板、青铜板、铁板、金板和银板,分有详本与简写本,以及节日泥板中记载日程概要的纲要泥板和记每天节日活动的日程泥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赫梯是一个善于并乐于书写的文明,有着强大的历史叙事能力,是半岛其他文明再现的贡献者。

       在第二部分,李老师论述了赫梯语文献历史叙事的因果方式,通过分析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可信性,对文献进行了解读。他提前给在场师生们发放了相关资料,一起阅读了十六篇赫梯文献。

       在赫梯文献中,因果叙事的方式分为有标记和无标记两种。李老师强调,因果关系连词kuit的省略造成该词在文献中实际不存在,出现无标记的情况,也因此导致相关语句语义理解不完整。只有补充被省略的因果连词,方能更加准确完整地把握语义。事实上,这种情况并非只是新王国时期个别阶段和个别文献中的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后期的文献中尤为突出。这显然是一种有意的选择,属于主动省略现象,以达到书写简化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最后,李政老师做了结语:赫梯语因果语义的表达除了显性情况,还普遍存在隐性现象。前者以特定的词或者语法观象的标记来体现,后者则通过事物发展的内在关系、事件发生的前后时间关系和因果转换而显现。赫梯语文献因果语义关系无标记现象的揭示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有助于研究者们理解赫梯语文献的内容,把握历史事件书写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思考赫梯语书写叙事手段的多样性,更好地研究赫梯人的历史编撰方法、赫梯语文献的史学价值,并把握和认识其民族文化的特点。

       讲座结束以后,杨晓东老师为同学们总结了李政老师讲座的内容,对本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我系师生就关于赫梯语中性数变化等问题向李老师提问,李老师对此进行了详细解答。

       最后,于薇副主任代表我系向李政老师赠送本次讲座的纪念海报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