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清代满文档案与日本海漂流民

       9月21日晚,应我系邀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庄声教授在海琴6号A326作题为《清代满文档案与日本海漂流民》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系吴滔老师主持,野口优老师、李骛哲老师等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庄声老师指出,满文材料是研究清史的一个重要入口,对满文史料的挖掘与研究有益于更多历史事实的浮现与探讨。以此为基点,庄老师介绍了清代满文档案的基本收藏情况。国内方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世界上现存满文档案数量最多的机构,以康、雍、乾鼎盛期遗留的满文文献最具特色,并建立起满文档案全文检索数据库,为满文档案利用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平台。此外,辽宁省档案馆藏品丰富,《黑图档》与《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具有重要价值;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有较多满文档案遗存。国外方面,满文文献分散藏于各国重要机构,如德国国家博物馆、捷克国家博物馆、东洋文库、京都大学图书馆等。

       其次,清代满文档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清史研究中,满文文献与汉文文献的研究价值和地位同等重要。一是满文档案蕴含信息丰富,包括对山川地带和平原地带的地质情况、动植物资源、农业概况、人员交往的多样记载;二是满文档案大多以编年体分类记载,能展示动态的历史演变过程,促使学者对更多历史事实进行挖掘;三是满文档案为明清边疆史与民族史研究提供最重要的一手文献与多样化的研究视角,是中外关系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史料。如三姓副都统衙门作为清政府东北边陲重地的地方军政机构,所留下的《三姓》档案对咸丰八年左右中俄关系与瑷珲条约研究具有无法替代的史料价值。此外,基于满文档案文献的特殊意义,其整理出版工作近年来颇有收获。《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清代钦差驻库伦办事大臣衙门档案》《珲春副都统衙门档》《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的整理和著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清代边疆地区的历史研究上有关民族史的空白,有利于学者对满、蒙古、锡伯等民族的历史进行开拓性研究。

       随后,庄老师以自身研究经历为例,进一步突出满文档案与多语文献对历史事实挖掘的重要作用。18世纪中叶,东北亚格局发生改变,日本、越前、三国等地商人意外漂流到吉林,在清朝官员、朝鲜官员、民间势力的共同帮助下辗转多地,漂流3年后成功返回日本。为考察这批海漂流民遣返回国的具体过程,庄老师结合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所藏日本松前藩漂流民相关满文档案与日语文献,逐步复原出遣返海漂民的基本路径与具体故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段叙述。

       一是突符村-吉林海岸-珲春-宁古塔的漂流历程。清朝时期,三姓地区是松花江流域重要的水陆交通通道,沿海部族多,物产丰富,人身、貂皮、东珠是本地特产。丰富的自然资源导致违法活动有所增长,盗挖人参案件屡见不鲜,如乾隆13年珲春地区一年间就上报了12起盗挖人参案件。这促使清朝政府设立卡伦机构以控制人员流通,严格管理,每隔20-30里设置驻地,定期进行巡逻,形成密集的卡伦体系。卡伦官员职能丰富,对外守卫边疆,对内维护地方治安,其所留下的官府文书成为海漂流民经历的重要研究文献。宽政7年,松前藩日本漂流民意外漂流到吉林海岸的沿岸小村落,本地人给予吃穿和住宿救济并向地方卡伦官员上报。据希图卡伦文书,漂流民符合外藩人样貌特征,语言不通,卡伦官员只得简要记载其姓名与基本信息。嘉庆元年6月,漂流民被遣送至珲春地区,经朝鲜庆源城边官相认未果,继续前往上级机构宁古塔和吉林。

       二是吉林-北京的漂流历程。嘉庆元年9月25日,漂流民遣送北京。庄老师指出,在这一阶段有两点值得重视:其一,清朝以怀柔政策对待漂流民,沿途饮食丰富,地方官员给予优待;其二,漂流民遣返作为一种制度保存下来,商人遣返无朝贡关系的日本漂流民与琉球等地漂流民享受同等待遇,以示清朝的重视与宽待,有益于对外关系的发展。

       三是北京-苏州-杭州-乍浦-长崎的漂流历程。据漂流民所撰日语文献,嘉庆元年10月末,由水路沿江南抵达乍浦码头。嘉庆2年,他们搭乘金长顺号返回日本长崎,漂流民需接受踏绘仪式以证明自身不受基督教影响,并由船长沈敬瞻呈文长崎奉行所,最终成功返回突符村。

       最后,庄老师强调,松前藩日本漂流民3年海漂历史故事的背后,反映整个东亚地区漂流制度的相关背景。而对语言和文字的掌握与研究,是我们复原历史故事的重要手段。此外,田野调查能够补正识读文献记载的不足,对历史现场的探索有助于发现新的历史线索。庄老师曾亲身前往日本北海道进行田野调查,成功找到漂流民后代,进而弥补原文献解读中有关姓氏的疑云,这也凸显出档案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是历史研究较为重要的方法之一。

       讲座结束后,我系老师和同学针对漂流民语言不通如何与本地人沟通、满文档案研究的前景与发展空间等问题向庄老师进行提问,庄老师对此进行详细解答。吴滔老师代表我系赠送本次讲座的纪念海报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