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系党委张东蕙书记为2023级本科生主讲以“未来已来,过去未去——中大人的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思政第一课,授课内容包括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大校史、中大人的责任担当、对同学们的期望等几个部分。
张东蕙书记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引入,从历史人的角度出发,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娓娓道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为“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过参加工程的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历经20多年的共同努力,该项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突破了以“冶金术、文字、城市”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桎梏,提出了我们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七要素”,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了中国贡献。张书记以此为舟,引航学子探索中华文明之沧溟。
穿过中华文明史,我们来到中大校史的殿堂。张书记将中山大学校史铺陈在我们面前,从孙中山先生的“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所传达的理念,到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十字校训,到中山大学的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在生动的校史讲述中与我们共同回溯建校历程、革命烈士、抗战故事,同时从校区拓展、高校影响力、科研成果等方面展开中山大学今生之“画卷”,尽绘辉煌本色。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张书记用一个个榜样为星火,燃起中大人担当精神之光。邓练贤、范信德烈士在SARS 中以自己生命护生民安康;中山大学附属医院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在新冠疫情中写下义无反顾的命题诗;“阿者科计划”驻村团队守望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韦慧晓师姐为梦想的不懈追求;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向同学们捧上点点星光,冀以沾染亮色,向阳蔓生。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在课堂的最后,张书记向同学们提出四点要求:在与优秀的人相遇、相处和学习中适应新环境;在自立、自律、成长中学会挡风雨;在用心感受生活、观察思考中积累人生经验;在“九不”中树立底线意识、做有涵养的人。她鼓励同学们培养兴趣爱好,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行而不辍,履践致远。
未来已来,过去未去。正如张书记的思政第一课所说,同学们作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人,应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继承和发扬中大的优良传统,志存高远,学以致用,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担起中大历史人的责任与担当,在灼灼芳华中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