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应我系邀请,中山大学83届校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李国荣教授在海琴6号A326作题为《清代题奏文书的历史规制与原档解读》的讲座。我系张东蕙书记、李大海老师、李骛哲老师、李彦楠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李国荣老师通过短片带领我们进入明清档案的世界,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奏疏,并且通过题奏文书在清初、雍正乾隆时期以及晚清不同时期的特点引入“清代题奏文书”这一主题。
接着,李老师围绕“清代传统题本文书的沿袭使用与效率缺陷”展开讲述,从题本的基本程式和题本的处理程序两个角度向同学们介绍了清代题本文书的相关知识,如题本奏本的基本内容、题本款式、抬头、本章格式、贴黄等等。除此之外,李老师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省份将题本送达北京通政使司的不同时限以及对特殊情况的处理,展示了清代题奏文书严格、复杂的程序。
随后,李老师从题本不保密不及时导致的效率低下和皇权被掣肘两个方面指出题本文书的缺陷——不利于皇帝集权,并引出题本的停用和奏折在清代政治中的使用。
在“清代特有奏折文书的机密处理与快捷运转”这一部分中,李老师详细讲述了奏折的相关概念、奏折产生的时间、奏折在清朝的大致使用过程、适用范围和奏折的种类,以及折匣、夹板等。李老师特别指出奏折最大的特点是直接封送御前。李老师详细介绍了清王朝臣工是如何缮写奏折,皇帝的御笔朱批、军机处对奏折的承办,军机处交予内阁的落实朱批,以及奏折的副本、交折、留中原折和朱批奏折缴回等各项制度安排,由此可见清王朝奏折文书具有处理机密和运转快速的特点。
最后,李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清代题奏文书的历史遗存和整理刊布情况。目前存世奏折分藏两岸,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朱批奏折作为正本官文书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具有原始性、权威性、可靠性、系统性等特点,是研究清史最原始的史料、最直接的历史凭证。之后李老师梳理了清代以来朱批奏折的刊刻情况,并指出明清档案与当代数字技术相融合为学者提供了极大便利,档案馆也由此进入了数字化的新时代。
讲座结束以后,我系同学针对明代档案资料、没有经过军机处和内阁的奏折在清代如何处理等问题向李老师提问,李老师对此进行详细解答。最后张东蕙书记代表我系向李国荣老师赠送本次讲座的纪念海报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