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学科研究

       6月30日上午,我系邀请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历史系胡明辉副教授,于珠海校区海琴六号A324室,举行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学科研究”的跨学科主题讲座。此讲座为我系中国史系列讲座第36讲,属研究生会多元化史学工作坊子活动。我系主任吴滔教授主持讲座,李骛哲老师和历史学、哲学、微电子、人工智能等专业学生参与讨论。

       胡明辉副教授深耕数字人文研究多年,合作建立跨学科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力图将人工智能引入历史学研究,使其服务于史料应用。在这场讲座中,胡老师整体介绍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四大方向,讨论各界人士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不同态度,并强调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大势之下,人文学科利用其成果提高研究效率亦是顺理成章。

       生成性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 )是与人文学科研究关系最密切的人工智能应用方向,其代表成果是ChatGpt。简单来说,在巨大算力的支持之上,ChatGpt在互联网海量数据中不断学习训练,形成日渐成熟的人机交互能力,仿佛是一个真正的智能体,能够和人类进行语言对话并言之有物。如今,美国、欧盟和中国都出台了对人工智能的全面性政策,人工智能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如何与人工智能一同工作”,也日渐成为我们要应对的课题。

       对于“历史学者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如何使用人工智能”的问题,和“数据污染”、“算力限制”等具体困难,胡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已有的应对方案和自己的计划。

       如魏希德教授(Hilde De Weerdt)主持开发的Markus古籍半自动标记平台,是人文研究应用人工智能的突出例子;而数据污染可以通过类似Google的来源检索等方式来进行人工检验从而尽量规避。

       在具体的历史学研究应用中,胡教授希望可以借鉴和利用ChatGpt的原理和技术,针对性地训练语言模型对古典汉语的阅读理解,使其熟悉对应时段的材料语言,然后令其服务于数据库规模的史料发掘。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历史学研究早已不止步存在于故纸堆之中。我们持续关注跨学科的成果,力图利用先进的成果,使其服务于研究,进行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