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六朝时期会稽郡的海外贸易——以早期中日间的一条海上航道为中心

       5月6日上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铿应我系邀请,在教学楼C203教室作题为《六朝时期会稽郡的海外贸易——以早期中日间的一条海上航道为中心》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我系李彦楠老师主持,我系于薇老师、野口优老师和李骛哲老师出席。

      《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载卫温、诸葛直出海事中,出现“亶洲”与“货布”两个不甚明晰的概念,王老师以此出发,展开本次讲座。首先是亶洲指何处的问题。王老师回顾学术史,对胡渭、许永璋、市村瓒次郎、袁臻、白鸟库吉、那珂通世等学者关于亶洲位置的说法进行分析,提出虽具体是何处难以确证,但亶洲当属日本。其次是关于“货布”的问题。王老师指出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在此处并未出校勘记,但实际此处存在版本异文。王老师从异文、字形讹误、成书年代与史源、语义和史书惯用语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此处“货布”当为“货市”之误。由此,王老师提出:早在东汉、三国时代,会稽郡与今日本之间就已存在一条海上贸易通道,且这条贸易通道上的往来并非偶而有之。

       在厘清上述基本问题后,王老师针对当时的航海技术能否支持海上贸易通道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王老师认为,中国的航海技术在东汉、三国时已达到相当高水平。公元前三世纪之前,中国人已发现并在航海中利用季风。至晚在西汉时期,中国已掌握远洋航行时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来辨认方向的海上天文导航技术。东汉时期,中国有了控制船舶航向的尾舵以及连续性推进工具橹,使船舶的行进效率和灵活性大大提升。同时中国还掌握了分舱技术,这大大提高了船只的安全性。另外,中国在三国时借鉴境外技术而掌握了多帆技术。这一切都在航海技术上为东汉、三国时期会稽郡与今日本之间海上贸易通道的存在创造了可能性。

       确认贸易往来的可能性后,王老师对亶洲人来会稽目的和当时中日贸易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王老师认为,这时亶洲人选择会稽郡与当时会稽郡发达的制造业及由此产生的繁荣商品交易市场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时期,会稽郡的铜镜业、制瓷业、纺织业和制纸业都系统而发达,具有相当的社会和市场影响。巨大的声誉也刺激了商品贸易的繁荣。远道而来的亶洲人也应是以铜镜、青瓷一类大宗货物为目标。考古出土材料为此提供了很多旁证。而对于亶洲人带来会稽市场交易的货物,王老师认为应当是真珠。真珠是当时官府和民间都有需求的珍贵货物。

       随后,王老师对亶洲人在会稽郡的登陆地点和中日双方发生交易时使用的货币进行了分析和推测。王老师提出,登陆地点可能为鄮县和句章,交易货币可能为绵。

       王老师的报告结束后,李彦楠老师带大家再次回顾了本场讲座的研究思路。随后,同学们积极提问,就报告中所提到的贸易市场的类型、材料中的路线与人群及其解读、徐福在日本的传说与历史、魏晋南北朝学习研究入门与读书等方面的问题与老师进行了交流。最后,李彦楠老师向王铿老师赠送本次讲座的纪念海报并合影留念,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