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声书记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为我系大一学生讲授思政课

       中大新闻网广州3月14日电(记者孙琛,通讯员陈彦希)3月9日上午,学校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来到广州校区南校园逸夫楼102教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为历史学系(珠海)84名2022级本科生讲授思政课,课程主题为“白银外流与鸦片战争的起因”。

       陈春声书记以全球史的视野,将发生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置于16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加以分析。他从美洲白银拉动跨洋贸易讲起,讲授了白银大量流入对国家财政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明中后期实物财政向白银财政转变,一条鞭法和田赋折银改变了朝廷与地方、官府与百姓的关系,白银在国家运转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银钱比价的政治意义愈发凸显。入清以后,清政府通过对铜钱发行、尤其是铸钱原料严格控制,较长时间维持了相对稳定、钱价略高的银钱比价。这有利于百姓完纳赋税,保障地方政府的运行经费。18世纪以后,与鸦片贸易共同造成流通白银大量减少的,还有权贵囤积、市场交易中白银滞留等因素。随之出现的“银贵钱贱”现象,直接影响了税收、交易等活动,增加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和官府征税的难度。白银短缺成为清廷禁烟的财政动因,最终发展为战争导火索。

       陈春声书记将政治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结合制度史的运行逻辑、社会经济史的具体场景加以讲授。从16-18世纪白银的世界性流动,到白银对明清王朝财政体系的意义,他在大量鲜活真实的情景中为同学们梳理出鸦片战争发生前,明清时代白银流通、赋役调整、州县财政等问题的历史过程,引导大家以多层面、历时性的视角理解白银外流与鸦片战争的关系,思考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关键转折,以及其中国家制度、社会经济、民众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同学们不仅从课程中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思维训练,也牢固树立了家国情怀。

       最后,陈春声书记向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学习要求:一是要重视制度史学习,将所有历史事件的现象和因果关系放在制度背景下去理解;二是要有全球史视野,以世界性的眼光思考历史事件的复杂成因;三是要有整体性思维,注重历史学知识体系内各分支间的贯通,“历史永远是整体的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用整体观的思维、全球的视野看历史,才能更好地鉴古观今。通过本次课程,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未来将继续努力学习构建缜密贯通的大历史观,树立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深远的历史思维,更好地聚焦时代之问,探寻时代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