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历史学系(珠海)2020级吴川田野考察日志(一)

       11月10日晚,历史学系(珠海)系主任吴滔教授、凌滟助理教授带领选修《历史地理田野》实践课程的20级本科生乘车从珠海出发前往吴川,开始为期5天的吴川田野考察活动。

       11月11日,两位老师和同学们前往吴阳镇(吴川旧县城)、芷寮村、限口村进行田野考察。考察的第一站是吴阳旧县城。此地是明清时期吴川县的治所,即县城所在的行政中心,目前吴川的治所已迁至梅菉镇。同学们从洪武年间留存的旧城墙土城基址和县城南门遗址开始考察,参照旧县志中所载县城地图,沿着十字街探索明清吴川县城的主要建筑分布格局。在南门遗址前,吴滔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吴阳县城的前身是以宁川守御千户所的所城为基础建成的,宁川守御千户所与吴阳县衙长期同城共治的特点不能忽视。

       随后,同学们先后参观了吴阳县城学宫、城隍庙、白衣庵、天后宫等重要建筑,还结合方志记载与现场访谈确定了吴阳县衙的所在位置。

       在考察城隍庙时,吴滔老师着重介绍了明初朱元璋通过礼制改革设置的与地方官僚行政体制相配套的“府州县”城隍系统,提醒大家注意在历史现场将国家典制与地方史料相结合。

       在白衣庵中,吴滔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阅读了乾隆三十年四月信士吴焕文全家捐潮田租米入庵内的碑刻,了解白衣庵的收入来源。接着,他还根据新刻的《重建白衣庵碑志》,分析了碑文中的口述传说所折射出的民国初年撤庙兴学等因素对白衣庵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叮嘱同学们要留心碑文故事背后的时代背景与历史隐喻,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在学宫前,吴滔老师根据读本内容给大家介绍了学宫的建筑形制、毁坏原因及重修历史,并提醒同学们注意清代《吴川县志》中所记学宫“号房倒塌,为军所侵”等重要信息,指出这是卫所与县衙同城共治后出现的特殊现象,有助于思考明代卫所体制和州县体制的互动关系。

       随后,同学们前往城外霞街考察玄坛庙和林氏大宗祠。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同学们在玄坛庙现场阅读了乾隆六十年《重建帅府捐题名志》。碑文中记述了明清时期金轮元帅信仰在当地的流变以及捐款题名与地点。吴滔老师提醒大家,在阅读碑刻时一定要重视捐款题名,引导同学们关注不同人群和社会组织在该地的活动以及这一庙宇的辐射范围,对碑文背后所反映的商贸网络进行探索。

       在林氏大宗祠中,吴滔老师引导同学们寻找林氏大宗中供奉牌位的排列规律,并以此为出发点给同学们讲述大宗宗法、左昭右穆等祭祀制度在民间社会的实际运作,通过大宗的形成机制、大小宗相互转换、牌位的祧埋、宗支分化和现实利益分配的关系等问题,讲解了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宗法礼制运行的一般原理,同学们受益匪浅。

       下午,两位老师和同学们对与清初东南沿海迁界相关的遗迹以及明万历年间兴盛的芷寮港进行考察。在村民们的热情引路下,同学们先后到达了限口天后宫、双峰塔、以及芷寮港的造福寺、番鬼井等地点。

       在限口村,吴滔老师强调了限口天后宫作为清康熙元年吴川迁界起点的重要性,并结合《乱离见闻录》中对于清初东南沿海迁界的记载,提醒同学们注意迁界中的改界现象及其背后地方利益的博弈。

       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双峰塔在限口天后宫附近,它是清初东南沿海迁界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在塔下,凌滟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了立于双峰塔第一层塔门边的《重修江阳书院碑记》,了解到限门是明清时期吴川的入海口,以及建于塔下的江阳书院的历史沿革。吴滔老师则向同学们介绍了双峰塔在明清时期作为近海航标的重要功能,强调这一建筑是判断当时海岸线位置的重要参考依据。他还与同学们一起登塔望远,结合卫星地图探究该地明清以来海岸线的变迁。

       随后,大家对芷寮港的造福寺、番鬼井进行考察。期间,吴滔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溯了造福寺的修建历史,带领大家阅读造福寺门前的乾隆五十七年《重修芷寮造福寺碑记》。他提示同学们要在历史现场将地理环境与制度背景联系起来思考。虽然明代芷寮与梅菉同为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但由于前者在界外,后者不在迁界之列,所以康熙年间迁海令的推行对地处濒海的芷寮造成巨大的冲击与破坏,而对梅菉则影响较小。同时,该碑文也记载了芷寮本地港商与舶来外商所结成的各种形形色色香会,这些香会背后的网络在贸易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生动地反映了明清芷寮港的兴盛及广州湾一带对外贸易的发达程度。此外,番鬼井口处刻有的英文标记,也是芷寮港参与到全球海洋贸易文化交流中的证据。

       傍晚,老师和同学们乘车到达吴阳镇政府,参观了碑刻收藏室和地方历史文化展览室。在碑刻收藏室,我们浏览了文化站余站长从吴阳镇各地搜集回来的十余方碑刻及学宫的石桩柱础残件等。吴滔老师和凌滟老师和大家一起阅读碑刻,逐字逐句地核对读本中的对应碑文。在地方文化展览室,文化站站长热情地为老师和同学们介绍琳琅满目的历史文物,解疑释惑。不觉间金乌西垂,同学们披着月色返回酒店,分组交流今日在吴阳、芷寮一带的发现,对一天的考察活动进行讨论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