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在吴滔老师、凌滟老师以及5位研究生助教的带领下,历史学系(珠海)2020级19名本科生造访本次田野考察的重点区域——梅菉镇。师生们全天均奔走于梅菉的街巷之间,对该镇的主要建筑和街道格局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
上午,一行人从梅菉镇的东北角出发。路过新宁境时,吴滔老师和凌滟老师指出“境”是一种社庙组织,在梅菉镇普遍存在。紧接着在上午的第一站,同学们穿过五福庙的夹巷,抵达聚龙境码头。吴滔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该地位于梅江与袂花江两江交汇之处,明清时期上游的米谷源源不断地在这里卸货上岸,由挑夫搬运至附近的米铺。在这一重要的历史现场,吴老师专门分析了梅菉的米谷运销模式。第二站同学们来到了龙滘祖庙,即如今的中山纪念堂。庙内有一口古井,相传南海槟榔花常浮井中,其水与潮同涨消,后人称此景象为“龙滘通洋”,为梅菉八景之第四景。在此,曹振禹师兄带领同学们梳理了读本中有关龙滘祖庙及其庙前码头、墟市的记载。吴老师则透过该庙铺业管理从五班到六班的股本重组以及谷主和船户之间的合伙经营方式,指导同学们如何在碑刻中获取有价值的商业史信息。上午的第三站,同学们来到了位于敏宁路的伏波古庙,这里也是梅菉另一重要码头——大埠头之所在。黄潇师姐带领同学们梳理了读本中关于伏波古庙的记载,吴滔老师专门讨论了地方官员私下抽取船谷税的问题,并指出传统时代商税无法实现真正的定额化,使其成为各级地方衙门收入的灰色地带。
上午的第四站,同学们来到了位于漳州街的万寿庵。吴滔老师指出万寿庵是梅菉早期比较重要的公共建筑,这一地区现存最早的碑铭就是天启元年的万寿庵始建碑,但碑文中有关的商业信息并不多,这多少显示出毗邻鉴江主航道的梅菉镇西部的商业活动直至清代中叶前后才取得长足发展。在吴滔老师的点拨下,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万寿庵对于梅菉早期聚落形成的重要意义。上午的最后一站,同学们辗转来到梅菉祖庙。根据田野读本所录碑文,吴滔老师带领同学们识别了香会、班和案等不同的祭祀组织,指出梅菉祭祀组织所普遍运用的轮班制存在管理上的巨大漏洞,碑文中“毁契立碑”乃是直接面对寺庙经营难题的应对之举。针对有同学关于梅菉镇为何庙宇众多而宗祠偏少的提问,吴滔老师认为梅菉是一个流动性较强的社会,地缘纽带和血缘纽带均不显著,社会组织的粘合剂更多地是由与商贸有关的社会网络(类似于“业缘”)所构成。其后,曹振禹师兄解说了载有明末铺脚村受困于吴川县衙采办取用官私货物的《道府县德政碑》,使同学们对传统时期的铺户采办有了初步的认识。期间,一些同学对祖庙附近的居民进行口述访问,丰富了对梅菉祖庙相关情况的了解。
午饭过后,下午的第一站同学们前往位于南畔街(鸡行街)的关岳古庙进行考察。这里也是梅菉镇另一早期庙宇永寿庵之所在,清代的羊城会馆亦坐落于此。在关岳古庙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中、右三个方位的造像,左边为赵子龙;中间为岳飞(白脸)、关帝(红脸)以及岳云(中间的小造像);右边为文昌帝君以及财神;左侧还有一个小房间供奉着华光大帝。在老师和助教的带领下,同学们依然按照时间脉络,对庙宇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初步爬梳。吴滔老师指出,永寿庵庙宇财产大致可以分为庙宇的资产(僧产)和施主寄挂的资产(香灯钱)两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管理机制。同时提醒同学们注意碑刻和文献中提到的“萧卢林”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一份由“萧、卢、林”三姓共有的广府商人组织的公产,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控产机构”。在参观庙宇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观察以及询问古庙管理者,丰富了对其历史源流、承载信仰以及经营模式的了解,还发现在庙宇光绪三年所立的四根石柱上刻有光绪《梅菉志》中没有提及的岳飞信仰之信息,进而推测岳飞信仰层累进入关岳古庙系统的重要历史线索。
下午的第二站,一行人来到了梅镇古庙(隔塘庙)。在庙内,部分同学通过口述访问的方式获取了该庙的游神路线、时间以及组织模式等信息。钟武昆同学则为同学们讲解了《告示》《重庆来仪碑》两块碑的内容,同样发现了庙产和香会轮值管理的线索。吴滔老师认为,没有近代金融制度和会计制度作为保障,无论是轮值管理公产还是公示管业信息,都无法真正突破“公”“私”不分的制度漏洞。此外,他还提示同学们应多关注《田野读本》里关于义冢和法会的内容,常年远离故土的商人和流动人口对于“入土为安”的执念以及超度法事的格外重视,这一方面固然折射出人们面对死亡的某些态度,另一方面也透露出游动性社会空间特有的整合机制。
最后一站,同学们驱车经过水口渡大桥,来到了鉴江另一侧的水口渡村。眺望对岸已被开发的新楼盘,试图寻找现在已经难以定位的水口渡、三官堂的相关线索。郑志高同学为同学们梳理了有关三官堂、水口渡的相关史实。他首先对于水口渡和三官堂的具体位置进行了讨论,其次分享了自己对于鉴江流域的黄麻产地(振文书院社仓六十余乡)和黄麻市场(水口渡、麻坡、蔗坡)的相关思考。最后,他重点讨论了三官堂的产业经营问题,指出其产业经历了从涌田到铺间的转变,并推测这可能是受到了潮田易崩坏和梅菉商业发展的影响。师生们针对郑志高同学的发言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之后,在吴滔老师的带领下进入附近村落进行口述访谈,进一步加深了对给梅菉镇提供农产品的广大“腹地”的理解。
经过一天高强度的考察,同学们对明清时期梅菉镇的空间格局和社会组织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据吴老师透露,第三天的考察仍然以这一充满魅力的古镇为重点,我们期待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