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龙脊走势,丈古街深巷:历史学系(珠海)2020级吴川田野考察日志(三)

11月13日,在吴滔老师与凌滟老师的带领下,历史学系(珠海)2020级本科生重访梅菉。除考察几处关键庙宇外,还对梅菉的大街小巷进行了全面探访。

上午,同学们乘车抵达与梅菉镇核心区域有一定距离的梅菉头,首先到访了昨天未能进入的梅菉祖庙(图1、2)。在这里,吴滔老师与同学们探讨了文、武二帝祭的问题。同学们在田野读本材料中发现,武帝祭在武庙举办,文帝则祭由“丹桂社”主祭,丹桂社又处于义学之中,相关文献还提到武庙春秋祭社“颁胙与义学同”,师生们据此推测,至迟在清后期,由义学主导的文祭活动与以关岳庙为中心的武祭活动,成为全镇公共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或许与通判、汛营等官方机构相继驻防该镇有关。而位于梅菉镇北部的文昌阁,并不直接参与文昌祭祀活动,它的设立可能更多与风水因素有关。

随后,同学们进入祖庙内部,在吴老师的指导下,再次阅读《梅菉祖庙宝炉案记》,讨论“宝炉案”、“高升案”等香会组织,分析他们的经营方式。吴老师指出,同一庙宇之下,不一定拥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庙内产业往往有各自的股份,对应不同的管理方式,轮值管理是最常见的形式。然而,轮值管理最大的风险在于存在部分值年“盗卖”产业且屡禁不止。梅菉祖庙这块碑记设立的目的,正是宝炉案众为杜绝公产侵蚀、加强契券管理的应对之策,但并没能从制度上解决寻租环节过多的难题。

接着,同学们来到普应庵进行考察(图3)。吴老师解读了《大山塘记》中关于普应庵的记载,指出普应庵曾经见证了大山塘开发权力的分配。吴老师与凌老师还带领同学们一起阅读了庵中的题名碑,发现题名中有粤海关和外地运馆等机构,吴老师指出运馆与会馆的组织形式相似,却更体现出鉴江流域船户深度参与米谷、竹木等商品交易的特定商业机制。同学们又在老师和助教的带领下考察了华光庙和天后宫,并对天后宫的题名碑进行识读,从题名碑上发现的“芷寮”等地名分析了梅菉的商业辐射范围以及同其他商业市镇的联系。

下午,同学们在梅菉进行分组自由考察,以脚步“丈量”梅菉。一部分同学绕行梅菉一周,结合实体空间,对光绪《茂名县志》中的梅菉地图进行定位与标注。另一部分同学前往义学街、万安街、菜园三村、蔗坡等地,探索街巷格局,踏访庙宇社境,访谈乡野耆老。部分师生还在菜园三村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救国大刀会遗址,学习与感悟革命精神的熏陶和革命文化的沉淀。

傍晚,同学们在夕阳的余晖中结束了分组考察之旅,并对晚上的中期汇报做最后的准备。

晚21时,本次田野考察的中期报告会正式开始,凌滟老师担任本次报告会的主持人,同学们分为两个大组四个小组先后进行报告。

林华晖同学代表第一小组报告,主要分析了梅菉镇的空间结构演变(图5)。首先,他们从碑文等材料中判断出梅江淤积、江面缩窄的情况,又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以及有关“龙脊”的记载,分析梅菉镇的地形走势,推断高地街所在。他们还在实际观察走访中发现,麻坡应该在蔗坡北边,通过等高线高点位置、口述访谈以及《重建华光古庙碑》,推测出马跑坡或为麻坡,进一步确定了麻坡位置。此外,他们还整理了梅菉各庙宇的兴建、重修时间,并标注在地图中。

王美怡同学代表第二小组报告,利用清代碑文还原了梅菉米谷贸易的历史场景(图6)。他们发现,梅菉地处三江交汇之地,上游为主要产粮地,本地则不产米粮,需要从上游输入粮食并通过发达的海陆交通销往各地。伏波庙和龙滘祖庙为重要的米粮贸易市场,从龙滘祖庙、伏波庙前的碑文中可分析出谷主、船户、米商、挑夫等群体间的利益博弈。最后,他们大胆推论,龙滘祖庙与伏波庙的市场在粮食贸易中存在职能差异,龙滘祖庙附近的粮商可能主要面向内销,而伏波庙附近的粮商则多面向外销。

第二大组的评议人陈东锐同学对两个小组的报告表示了认可,但也对第二小组的推测提出质疑。他认为大埠头和龙滘码头之间的空间距离非常短,分割内销外销的这一推论有待商榷。

李海玟同学代表第三小组报告,讨论多尺度下的区域市场形态与变迁(图7)。她们首先指出吴川处在河流和海洋的网络之中,并以霞街路边发现的禁示碑文为线索分析了霞街码头与上下游之间的贸易联系,又以玄坛庙题名碑蠡测了吴阳对鉴江流域的经济辐射能力,接着讨论了清代迁界对梅菉与芷寮的影响,分析导致芷藔没落与梅菉兴起的原因。最后,他们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下概述了高州府的对外贸易情况,并探讨了梅菉在其中的地位。

叶典同学代表第四小组报告,侧重讨论清代梅菉的市场运作(图8)。他们以在吴川发现的碑刻资料为线索,分析了庙宇的铺租、地租、发当生息、抽成等经营方式,并讨论了由此反映的市场秩序,以及官府、庙宇、商人等团体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第一大组的评议人郑志高同学对于两个小组的报告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对第三小组分析的芷寮衰落的原因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庙宇的经营模式也提出了新见。他认为寺庙分为祠庙与寺观,祠庙由董事会置产,寺观则由董事会和僧人共同经营。

在自由讨论的环节中,双方同学就评议人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回应。此外,马俊杰同学对第一小组的报告作出了补充,他认为墟市产生于交通发达的地区,梅菉由多个更小的墟市拓展而来。

课程助教也发表了对本次田野考察的感悟,他们认为本次田野考察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引导同学们寻找兴趣点的过程也使得自身受益良多。

吴滔老师对晚上的报告作了提纲掣领的总结,充分肯定了通过“龙脊”等高线定位梅菉早期聚落发育的技术路径,归纳出梅菉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梅菉商业组织与祭祀组织的同构性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并鼓励同学们重回历史现场,在更大的尺度上理解中国大历史。

报告结束时已接近午夜,老师与同学们仍意犹未尽,通过合影留念等方式,在星光中翻开了田野的终章。田野考察的乐趣也正是在奔波、询问、测量、报告中一点点被发掘出来的,就如同清茶一般,越回味越能体会到其中的甘甜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