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2日上午,历史学系(珠海)第五届中西古典文明节开幕式在海琴六号C103举行。本届中西古典文明节主题为“文明的纽带”。我系邀请了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学者葛剑雄教授作题为《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开幕讲座,并在会场外特设黄河专题图片展与葛剑雄教授书展。
本次开幕式由我系2021级本科生白式弘同学主持。我校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历史学系系主任、博雅学院院长谢湜教授,物理与天文学院郝雅娟书记,我系系主任吴滔教授、张东蕙书记、副主任于薇副教授、邱楚东副书记和主任助理李大海副教授出席了本次开幕式。
开幕式伊始,我系党委书记张东蕙致开幕辞。她首先对葛剑雄教授与出席活动的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期待各位师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能够共襄盛举,共同体验中西古典文明的魅力与乐趣。她指出,中西古典文明节是我系的精品活动,通过设计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增进同学们对中西文明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国际视野,夯实史学功底。本届古典文明节主题为“文明的纽带”,深刻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希望通过此活动,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不同文明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加强对多层次文明对话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理解,传递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开幕式结束后,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学者葛剑雄教授带来了以《黄河与中华文明》为主题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系系主任吴滔教授主持。
葛剑雄教授首先以文明的基本概念进行引入。他指出文明是特定群体在特定时间内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文明就是中华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随后,葛教授又简要介绍了黄河的两大基本情况,一是形成较晚,起源于早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完全形成;二是下游支流较少,入海口在历史上多变。
以此为基础,葛剑雄教授进一步深入发掘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联。中华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形成都得到了大河的哺育。河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有以下六大重要因素:其一为河流的水量与利用水的便利程度;其二为流域内的气候,热带和寒带的河流往往不能产生文明;其三为流域内的地形、地貌,黄河流域土壤疏松,存在大片平原、开发成本低,便于人类交流活动扩散;其四为土地等初级资源,农业比牧业更容易走向文明,且世界上能够驯化利用的动植物资源分布有限;其五为河口位置,古黄河口面对黄海,没有资源可以获得,交流意义较低;其六为与其他河流与文明的距离,对此,葛剑雄教授特别提到,黄河与长江相距不远且基本平行,在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发生不利改变的情况下中华文明可以转移到长江流域发展;而两河流域体量较小,周围没有其他河流,且处于半干旱区,对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不利;地中海地区没有其他河流,但是与其他文明距离较近;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距离较远,在古代条件下无法展开正常的通畅交流。
随后,葛剑雄教授回顾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并结合此过程定位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历史地位。黄河中下游地区位于天下之中,夏、商、周三代都建都于此,乃是地区最高统治所在,也是“中国“一词的发源。统一时期的政治中心,如咸阳、长安、洛阳、开封乃至稍远的北京都大致位于黄河与古黄河流域辐射范围内。这一地区不仅是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更是人口的重心和稠密区域。
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发展壮大并走向成熟,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在这一过程中,无数黄河儿女的迁徙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葛剑雄教授回顾了历代中国人口不断南迁的过程,描绘了中华文明向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扩展的时空进程。他详细列举黄河流域居民迁入匈奴、乌桓、鲜卑、河西,唐末五代迁入契丹、渤海,元代西迁,清代的闯关东、走西口,移民西北边疆等活动,阐释了黄河儿女在开发边疆,巩固边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外,在上古时期,夏、商、周人的互动形成了华夏族,华夏族在随后的活动中又与周边的夷、戎、狄发生融合;匈奴、越、鲜卑、乌桓、东胡、羯、氐、羌、突厥、回鹘、粟特、西域诸族、吐谷浑、党项、高丽、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的融入,也多在黄河流域发生。黄河流域作为各族人民的大熔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铸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回顾黄河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积极影响之后,葛剑雄教授也指出,黄河具有凶暴残忍的另一面,它流经世界最大、最厚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形成的大平原,中游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裹挟大量泥沙,下游流经平原,泥沙淤积,形成悬河,容易引起泛滥,决口频繁,下游多次大幅度改道;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黄河流域也多次由于人为因素加剧灾害。在此影响下,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黄河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长江文明逐渐兴起;黄河决溢改道,战争动乱造成破坏,导致流域内人口外迁;近代以来沿海沿江地区的发展,种种因素造成黄河流域这一中华文化的起源地慢慢衰落了。
回顾了黄河流域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面对黄河流域的未来,葛剑雄教授仍然充满信心。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黄河安流,中游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成功,全流域开展综合开发和环境保护;新技术、新产业、新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为保护黄河提供了新的动力;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西北地区降水增加,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未来可期。同时,人们愈加认识到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的价值,黄河流域必将在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中再现繁荣。
讲座的末尾,葛剑雄教授深情朗诵篇目,抒发了对母亲河——黄河的脉脉深情,升华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并为本次讲座作结。
讲座结束后,吴滔教授进行了总结。葛剑雄教授的讲座由河流导入,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既有自我发展,也有外来吸纳,黄河流域为这一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天地。黄河长江交相辉映,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为人类文明做出独特而突出的贡献。
参与讲座的同学们与葛剑雄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就黄河流域的移民问题、资源保护与灾害治理、中原文明之向心力等话题展开了交流。葛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
吴滔教授代表我系向葛剑雄教授赠送了纪念礼物,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