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徐畅老师应我系邀请,在海琴六号A324室作题为《东汉三国郡、县以下分部治理问题新探——以出土简牍所见长沙郡临湘县为例》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系李大海老师主持,野口优老师出席。
长沙城市商贸中心区(五一广场)自秦朝起一直是人口居住的稠密区,历代官署、王宫均设置于此,城市中心位置保持2000余年没有变化。1996年三国走马楼吴简出土以来,该地又陆续出土了分别以九如斋、东牌楼、五一广场、尚德街命名的四批简牍。这四批简牍主要是东汉时期长沙郡临湘县的基层行政文书,为汉、吴简统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材料。本次讲座即以这些简牍材料为基础,对比讨论东汉、孙吴的地方管理结构。
郡县乡里之外,东汉三国政权在地方还建立了分部治理的系统,自上而下有督邮部、廷掾部和亭部。东汉中后期,长沙郡共13个县,按方位分为中、东、西三个督邮部;公元2世纪,孙吴、刘蜀政权争夺荆州领土,大量新置郡县,后经调整裁撤,孙吴时期长沙郡已有大约18个县,于是督邮部增派至五个。督邮部的长官是督邮,简牍中多见“督邮书掾”和“兼劝农督邮书掾”的称呼,其下按县设部掾,实际称为“监XX(县)”,部掾下至少设有督盗贼。
县下分廷掾部。东汉临湘县仿都城长安,县城内分左右二部,城外四郊分四部,部的长官为廷掾。廷掾在本部界内周行执役,无固定治所,而常以行迹所至亭为临时办公地,称“在所”。吴简中不见廷掾部的说法,但“某乡劝农掾”存在跨乡作业的情况,且联合行政的乡的结对相对固定,由此推知临湘侯国内应分为六个劝农部。
东汉后期存在乡部隐退、乡部吏被裁撤的情况,徐老师认为这与廷掾部逐渐取代乡部、承担行政事务有关。廷掾部原本是监察部门,但可能已经行政化,正如刺史部的变化。县衙跨过乡亭组织,派出作为县吏的劝农掾直接管理乡里事务,呈现出县乡关系的新变化。于是,徐老师在严耕望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将东汉、孙吴的县吏分为门下吏、诸曹吏、外部吏三种,门下吏负责内务,诸曹吏在县廷办公,外部吏是在外巡行的分部掾史。这种区分并不是直接的规定,而是在县级政府管理力度的强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面对徐老师展示的丰富史料和详细论证,在座师生感到收获良多。期待三国走马楼木牍文书和五一广场简出版面世,期待学者们对东汉三国地方制度的进一步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