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晚19:00,我系在海琴6号A324举行了题为《南岛语族考古研究的新进展》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赵春光博士主讲,系主任吴滔教授主持。李骛哲、李彦楠、李朝凯等老师出席了讲座。
讲座伊始,吴滔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题。而后,赵春光博士就本次讲座主要围绕的四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在第一部分,赵春光博士对“南岛语族”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指出南岛语族作为语言学概念,其起源与扩散方面的研究涉及语言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多个学科领域,并展示了南岛语族的分布范围、南岛语系谱系等南岛语系的基本特征。在第二部分,赵春光博士介绍了南岛语系以及南岛语系考古的相关背景与其研究简史。他根据时间顺序逐步阐述了自17世纪荷兰探险家搜集发现语料以来,西方学者对于南岛语系的发现与研究。此外,赵春光博士着重介绍了考古学视野下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研究简史,指出考古学视野下的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一时期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民族学的文化特质和考古发现的单类典型器物(如石锛),视中国东南与东南亚为相连的文化圈,以此探讨南岛语族的迁徙。在这一时期,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南部这一观点已初现端倪。但赵春光博士指出,这一观点目前缺乏考古出土材料的直接证据,且“传播-移民”的模式容易陷入传播论的危险,如戈尔登的“文化圈理论”就带有明显传播论的色彩。第二阶段包括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考古学视野下的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开始形成彼此对立的两派,继而产生了两种最具影响力的模型,即“出台湾说”和“岛民海洋贸易网络”。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中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假说模型聚讼纷纭的局面,“出台湾说”成为主流观点;同时,平潭壳遗址的发掘将“出台湾说”推向了国际南岛语族研究的最前沿。其后,在第三部分中,赵博士分别阐述了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主要理论模型与假说。当前国际学术界主要包括四种理论模型与假说:一是“出台湾说”。“出台湾说”认为台湾是南岛语族的起源地,同时认为南岛语族的扩散与谷类农业密切相关。赵春光博士指出,“早期农业扩散说”为“出台湾说”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也为农业从中国南方向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传播提供了解释模型。二是“岛屿东南亚起源说”,其认为南岛语族的起源地应该在菲律宾南部的一些群岛,主张南岛语言是一种贸易语言,随着贸易发展而发展,并将绳纹陶等考古发现和自然洋流流向作为南岛语族迁徙的依据。赵博士指出,随着近年来一些考古的发现以及遗传学证据,这种假说与最新的研究出现了相悖的情况。三是“多元扩散路径假说”,其认为南岛语族的起源地应在福建、广东至越南北部地段,扩散的过程则是从广东和福建的沿海扩散至台湾,并在台湾岛内独立演化;而印尼、马来西亚这一带南岛语则是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扩散而来的,但这一假说存在与考古发现年代不符的情况。四是“东西两路扩散假说”,其认为南岛语的扩散主要存在东西两条路径,东线与“出台湾说”类似,而西线则从中南半岛地带向南扩散,不过该假说的西路径与语系和考古发现相冲突。第四部分中,赵春光博士介绍了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的新动态,他认为上述的理论模型或假说仍然需要结合最新的考古动态,深入讨论并验证其合理性。而后,赵春光博士展示了考古学、体质人类学、遗传学等不同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指出考古学、形态学和古DNA研究如何统一、缩小比较标准的差异,并实现互相验证、相互补充的学术任务仍然是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在讲座的最后,赵春光博士就与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的路径问题相关的最新研究加以总结,并将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呈现为“原南岛语”、“两线持续扩散”、“扩散完成”三个阶段以供理解。同时,赵博士认为,明晰南岛语系扩散这一过程值得研究者投入更多的关注,希望能够尝试以此而证实史前文化的交流路径。
讲座完毕后,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针对南岛语族的人与物研究关系、南岛语系地区的早期农业、考古学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南岛语族的交流、南岛语族的商业贸易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思考,与赵春光博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赵博士一一回应,与老师们进行了友好交流,并为同学耐心解答提问。
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