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4日,历史学系(珠海)2020级本科生同学在指导老师们的带领下继续在韶关进行考察。
今日的考察活动从丹霞山开始。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世界自然遗产。山内有丰富的文物古迹。清康熙元年(1662年),广州海幢寺澹归禅师来山开辟道场,取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意,名曰“别传禅寺”。上午9时左右,同学们抵达丹霞山开始攀登,途中首先遇到一座三级八面,名唤“普同”的佛塔。杨晓东老师向大家介绍,该塔筑于南明,因其纳亡僧之骨于一处,故名 “普同”,是彼时此地僧团规模的见证。
沿着山路继续前行,师生来到了锦石岩寺。寺前岩壁上有两处摩崖石刻,从石刻内容可知,此处原名“招隐岩”,宋时曾有居士在此坐化。因疫情防控需要,同学们未能进入寺内探寻碑刻,为此行留下一定遗憾。但此处为典型丹霞地貌,李大海老师从地理学的角度向同学们讲解了丹霞地貌及相关喀斯特地貌的自然地理知识。李老师指出,目前山中部的洞穴应为至少万年前河流流经之处,因流水受到重力的影响和岩石沉积地势抬升的作用,河流逐渐下切到山脚。地表岩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易溶于水形成大量石灰岩,由于当地土壤富含铁元素而呈现出红色,故又称为“红层地貌”。李大海老师还分析了历史学和地理学在研究环境变迁方面的差异。他指出,地理学多以科学测量方法来获得环境变化的精确数据并进行相关研究;历史学则采用历史文献中的相关数据或者代用指标来进行研究。他以史念海先生在黄河流域的研究为例,指出史先生通过渡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来推算河流侵蚀的平均速率,是一个通过历史学方法研究地理环境变化的典型案例。
随后,第二大组第5小组同学在别传禅寺前进行了以“逃禅”为主题的作业报告。他们首先对“遗民”和“逃禅”二词进行了释义,接着梳理了“逃禅”研究的学术史脉络,分析了明清之际遗民“逃禅”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介绍了明清之际岭南“逃禅”现象产生的影响。之后,报告同学对与丹霞山有关的著名僧人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介绍了明末清初的遗民心态与选择,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即清王朝对明清之际遗民态度的平和,以及对反清复明人物的尊崇,以上两种情况是否与“正统性”一词有关?在报告过程中,吴滔老师指导同学们如何鉴别“反面教材”类型的研究,即在缺乏具体史料或个案支撑的情况下,看到两件事情在同一时代,就轻易认为二者存在联系。报告结束后,吴滔老师指出,要注意到逃禅问题不是简单的、地域性的,而是在相当大的空间范围内、与王朝历史的很多重大、基本问题存在互动。史学本位视角下关注的议题与文学史、艺术史的关怀有所不同。在以史学本位研究逃禅问题时,我们要关注到政治史、军事史以及文人在鼎革之际抉择等问题。针对报告,李骛哲老师提醒同学,在研究一个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历史人物时,我们只能是将基本事实讲清楚,而不是去给人物写功勋状。通过列举一些清朝官员的例子,李老师提示同学们,影响士大夫进退的因素众多,例如俸禄和政治风险,并非纯粹的个人理想。所以,在理解鼎革之际的“逃禅”现象时,也要明白其中存在各种复杂因素,很多个案都有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将其简单归类。
接着,第三大组第6小组进行了主题为“南宗”的报告。其报告内容分为“南宗禅”以及“进入绘画领域的南宗”两大部分。在“南宗禅”部分,报告者主要回顾了“南宗”涵义的演变与南宗禅谱系构建的基本过程。首先,报告者对“南宗”的具体涵义在唐至五代不同时期的演变进行了介绍,并指出这种演变实际上都是出于确立自宗正统的诉求。随后,报告者谈及“宋代以降禅宗史书皆描绘二系五宗的世系图”这一基本史实,认为这一世系图构成了百年来现代禅宗史论著的基本描述框架。报告者指出,祖统问题是禅宗的核心话题,原因在于通过宣称本教团为佛陀的嫡系,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与政治支持。最后,报告者将南宗的历史总结为各教团不断修订祖统,确立自身正统性,并通过种种博弈统一系谱、卯定正宗的过程,而“南宗”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成为“正统”的同义表达。作为“正统”象征的南宗逐渐影响到绘画领域,报告也过渡到“进入绘画领域的南宗”这一部分。报告者首先梳理了中国绘画史的基本学术脉络,随后从明末画坛的派系纷争、公安“三袁”的性灵说、李贽的童心说、詹景凤的两派论等多个维度介绍了董其昌南北宗画论的产生背景。接着,报告者对南宗画派的源流、划分依据进行了探讨,并援引相关研究,指出画分南北二宗的说法为董氏自出心裁、其判宗标准也不甚明确等问题。最后,报告者着重讲述了董其昌的画论以及其在南宗画方面的实践。针对该报告,老师们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指导意见。对于概念的运用问题,杨晓东老师指出“异质性”等普遍概念并不能用以简单解释复杂多元的历史现象;詹镇鹏老师也指出“艺术史学家”这一概念并不存在于20世纪初这一时段。对于南宗的谱系建构,杨晓东老师要求同学们要更加注重于对其学术史的整理,要区分历史上对禅宗的教内认识和系统演进的学术研究,要勾勒出现代的学术脉络与学术认知的形成过程。对于明末画坛争辩与理论流变以及董其昌的绘画理论,詹镇鹏老师强调应该更关注于绘画理论更替的原因,比如“逸家”和“作家”的二分法具体在何时何以被南北宗的理论所取代;杨晓东老师建议同学们要更加关注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南宗发展对董其昌绘画理论的影响,而不是仅进行观点介绍。吴滔老师则指出对书画理论的研究可以参考江南集部文献,为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支撑。
结束丹霞山考察后,师生们到达南雄城区,考察城内的水西桥和广州会馆。水西桥旧称万年桥,东西向横跨凌江,连接水西村与雄州城区。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由红砂岩石堆砌,为七墩八孔石筑平桥,桥墩的迎水方向设置有分水尖,从建筑形制的角度颇有可观。在此处,吴滔老师向同学们细致地讲解明清雄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提示同学们注意其交通区位条件,指出该城作为水路与陆路的转换结点,在唐宋以来在岭南地区南北运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同时指出,位于大庾岭北麓的南安府东山码头也是重要的水陆转运点,在南北两个转运点之间就是我们明天即将要考察的大庾岭路。
随后,师生参观了南雄广州会馆。会馆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在清代乾隆和光绪时期重修。馆内保留有多方碑刻。吴滔老师带领大家阅读碑文,重点强调了捐助者中官员和商人等身份信息,向同学们讲解了其中关于会馆经济来源以及在当地乃至整个岭南社会所扮演角色的史料内容。李骛哲老师还对馆内大厅前楹柱上长联的作者李文田进行了介绍。通过本次参观,同学们对广东明清商业历史获得了一些直观了解。 大家在求知和思考中度过了充实的一天,结束了今日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