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广州|2020级实践考察日志(二)

       8月22日,我系2020级本科生中国古代遗址考察实践课程进入第二天。在吴滔老师、于薇老师等多位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广州怀圣寺、清真先贤寺、光孝寺和六榕寺参观学习。

       8月22日上午9点,历史学系(珠海)的师生们来到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路的怀圣寺。广州怀圣寺又称光塔寺或怀圣光塔寺,俗称狮子寺,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怀圣寺名字的由来,以元朝至正十年(1350)郭嘉撰写的《重建怀圣寺碑》中“寺曰怀圣,西教之宗”最早。光塔在寺内西南角,塔内有螺旋梯级而上,直通塔顶,塔顶昔日有金鸡标风向,现已不存。

       在市伊协梁广诚副会长的引导下,师生在寺内参观。今怀圣寺由寺门、望月楼、水房、长廊、碑亭、客室、礼拜殿和光塔等组成。在大殿左侧碑亭内,师生仔细阅读了元至正十年(1350)八月《重建怀圣寺碑》以及清康熙及同治等时期重修寺的碑记。怀圣寺与光塔历史悠久,除唐代光塔外,寺内建筑在元至正十年(1350)、明成化三年(1467)、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及1935年都经历过重修。通过梁会长的讲解,同学们学习到了一些关于伊斯兰教的基础知识,也了解到历史上穆斯林在天文、医学、建筑学、数学等方面做出的成就。

       随后,同学们来到了上午考察的第二站清真先贤古墓,暨清真先贤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先贤寺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桂花岗兰圃西侧,是著名的伊斯兰教古迹。在先贤寺吴阿訇的引导下,师生在寺内参观学习。寺内存有艾卜·宛葛素墓、三忠亭、光绪二十五年牌坊等古迹。吴阿訇介绍,广州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甚至整个东亚传播的起点。艾卜·宛葛素是早期伊斯兰教著名传教士,他在唐代以商人身份来到广州,一边经商一边传教。归真后,教徒营葬于此。

       经过礼拜大殿时,吴阿訇介绍了清真寺的基本空间结构,拜殿是清真寺的空间中心。广州先贤寺的拜殿建筑规模属于比较大型的。合影留念后,师生结束参观。 

       下午,师生们来到了本日参观的第三站光孝寺。首先,杨晓东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佛教文本中“寺”与“庙”二字概念上的区别,随后,指导同学们考察光孝寺的建筑形制与空间布局。

       杨老师讲解到,作为具有标准建筑格局的寺院(也称僧伽蓝)代表之一,光孝寺以三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依次由南向北坐落在整个寺院的中轴线上。天王殿中间供奉有弥勒菩萨造像,背面供奉有护法的韦陀菩萨造像;大雄宝殿内则供奉有释迦佛、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阿难陀与摩诃迦叶的尊像造像,呈现为汉传佛教系统中大殿造像系统较为典型的“一佛、二菩萨、二弟子”格局。大殿后方按照规制的伽蓝格局应从西到东本应设有观音殿、法堂和祖堂,现寺仅见观音殿与祖堂。

       杨晓东老师为同学们梳理了汉传佛教中僧伽蓝标准建筑格局形成的重要时间节点,并介绍了位于时间节点上的三本重要文献,分别是《洛阳伽蓝记》《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和《勅修百丈清规》。老师提醒同学们不仅要认识到光孝寺现有的禅寺形象,还该注意文献以及遗迹中关于该地译经历史以及密教发展内容,以了解光孝寺唐宋以来的历史走向,思考该寺是如何一步步禅宗化、并被叙述为一个禅寺的。

       统一授课后,师生们在寺中自由探索,期间,同学们讨论了寺中所藏碑铭与图像所反映的问题。杨晓东老师指导同学们仔细观察了铁塔、木鱼和大悲幢,讨论其功能及图像志特征,他强调,观察历史遗迹时应注重风格和图像志的使用,避免唯铭文主义。

       结束光孝寺参观后,师生步行前往当日的最后一处考察地点——六榕寺。首先,杨晓东老师讲解了六榕寺与光孝寺的建筑格局区别。六榕寺内的花塔在建筑格局中最为凸显,这种中轴置塔的寺院格局在《洛阳伽蓝记》有类似的记载,其形成早于现标准寺院格局。随后老师针对花塔的形制和用材讲解其建筑年代,并对花塔后方旃檀瑞像的图像志进行了展开说明。

       之后,师生分为两队。一队由李大海、李晓龙、凌滟、詹镇鹏老师带领,识读寺内碑刻。碑刻多撰于明清两代,所记内容涉及重修寺院及花塔之事。老师们重点讲解了《重修广州净慧寺塔碑记》,指出根据该碑文及乾隆《番禺县志》《广州六榕寺志》和《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等史料,六榕寺在南朝宋时期已建有佛殿,梁大同三年昙裕法师在寺内建舍利塔。唐高宗时王勃记其寺史,时称广州宝庄严寺。宋端拱时期,改寺名为净慧寺,此时塔已毁。宋元祐时期开始重修舍利塔并改称千佛塔;绍圣四年新塔落成,赵叔盎记其经过并撰有《重修广州净慧寺塔碑记》。宋元符三年苏轼访净慧寺,留有墨宝“六榕”二字,僧人榜诸三门处以后,世间便有“六榕寺”之俗称,直到清光绪元年重修寺、塔工竣,净慧寺才正式改称六榕寺。而千佛塔因其塔身色彩斑斓,清初已获“花塔”俗称,民国重修时“为通俗计”正式改名花塔并沿用至今。读碑过程中,老师们强调,阅读碑文需要先了解其标题及明确碑文时间信息。在推断碑刻年代的过程中,碑文内容所含的关键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也是重要信息。

       另一队则由杨晓东、李骛哲、李廷青等老师带领,考察六祖堂所在院落及相关碑文。针对六祖堂门前对联中的“如是我闻”“应无所住”,杨老师展开讲授了金刚经的翻译过程,以及这部经文对于禅宗宗派发展的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