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南汉南越 领略岭南风物 | 2020级实践考察日志(一)

       2022年8月21日,历史学系(珠海)2020级本科生同学在指导老师们的带领下开始了中国古代遗址考察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本次考察从广州市的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始。南汉(917年—971年),五代十国之一,疆域包含现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历四帝,国祚五十五年。若从唐天祐二年(905年)刘隐正式担任清海节度使算起,则刘氏政权历五主,统御达67年,是岭南历史上继南越国后建立的第二个地方割据政权。

       上午9时30分左右,同学们到达了南汉二陵博物馆,李彦楠老师首先带领参观了“洛京风华”临时展览,通过“五都芸洛图”介绍洛阳城址的历史变迁,并讲解了两汉时期洛阳地区出土的饮食起居器、宴会用具、铜镜等文物知识。

       随后,讲解员带领师生们逐个展厅参观。

       第一个展区是基本陈列展区“汉风唐韵”,该区为南汉历史及其文物,主要分三个部分。

       首先,同学们对岭南“大汉国”封州起家、称帝立国、拓展疆土、重归一统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初步认识,接着对南汉的各个方面深入了解:在宗教方面,南汉国崇佛尚道,在桂林金山摩崖石刻复制品前,杨晓东老师倾囊相授:其身份不确定,可能是释迦也可能是弥勒;复制品有不足之处,因为其并未体现出其背后的阴刻线;同时代的佛教造像在杭州地区有存在;老师还让同学们关注唐宋佛像从形式化、风格化到本土化的转变,并鼓励同学们对该领域重要学者罗香林先生进行了解。在经济方面, 南汉为发展农业建造了镇象塔这一重要工程,其矿冶制造业、采珠业等产业也比较发达。此外,南汉开放程度较高,对外贸易比较发达,越窑、长沙窑、耀州窑等也都曾流入南汉区域。

       其次是有关都城兴王府的展览,主要对南汉国都的建设、构造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在都城建设方面,南汉统治者拓展城池 、建设道路、水系工程,在宫殿苑囿方面,博物馆展出了精美的瓦当、米芾“药洲”拓片等藏品,另外,还展出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具和臣民墓葬相关文物。

       第三部分是有关“三陵”考古发现的介绍。讲解员对南汉国烈宗刘隐的墓穴德陵、高祖刘岩的墓穴康陵,中宗刘晟的墓穴昭陵的发掘及相关藏品进行了讲解。

       第二个展区则是广州展区“云山珠水间”,聚焦于广州(古称“番禺”)的历史。从先民足迹、农猎渔织、越人聚居到番禺初建,这一展区为我们展示了广州地区两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岭南首府名不虚传。

       在“先民足迹”部分,博物馆展出了石器时代的陶罐、水稻以及玉琮残件等,展现出远古时期人类先民的农耕生活。其中,玉琮残件的出土充分说明了当时岭南地区已经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响,体现出文化交流与融合。在“越人聚居”部分,当时流传下来的珠佩美饰令同学们惊叹,干栏建筑体现出岭南地区潮湿的气候以及先人的建筑智慧,从夔纹陶器向米字纹陶器的转变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变迁。在“番禺初建”部分,讲解员讲述了广州地区从南海郡、南越国一直到东汉末年时期的历史,广州地区在此期间逐渐发展、繁荣,成为了“岭南首府”。

       在参观完两个展区之后,老师和同学们在博物馆大厅听取了作业报告。

       作业报告以“藤田丰八”为主题,主要介绍了藤田丰八,并探究了其著作《南汉刘氏祖先考》的内容并回顾了学术史:

       在探究《南汉刘氏祖先考》时,第二小组对其内容进行了分层叙述与讨论:(一)先用精通汉学的阿拉伯人蒲寿宬、寿庚引出正文,并指出当时广州有很多外国人并且设立番学,有很多阿拉伯人通晓中国文学;(二)指出南汉的祖先刘谦也是在福建、广东生活的阿拉伯人;(三)刘氏祖先所在地之谜;(四)刘氏南迁;(五)族属之谜;(六)关于刘谦相貌的更多记载;(七)若非汉人,为何姓刘;(八)刘安仁从商。

       在学术脉络方面,第二小组认为,近百年来,国内外学界围绕南汉王室的族属和来源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一是阿拉伯人或波斯人后裔说。这一说法自1916年藤田丰八首次提出以来,一直在国内外学界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岭南俚獠“蛮酋说”;三是北方家族说。

       针对第二小组的报告,于薇老师提醒同学关注论文是如何论证南汉王室的族属和来源问题的学术脉络,于老师强调首先要理清藤田丰八的研究动机,即作为一名日本学者,他为何会选择这一题目进行研究,是出于史料的丰富还是由于其他原因?藤田丰八提出的“阿拉伯人或波斯后裔说”与其论文选题“刘氏”中间建立逻辑联系的关键史料是什么?另外,李老师指出,学术史的书写要有论证逻辑,要把前人研究放到学术脉络中进行考察,特别注意其使用的材料以及材料的年代。

       下午,同学们前往南越王宫博物馆。曲流石渠和石构水池共同组成了南越国御苑,石水池砌筑讲究池壁为斜坡状,用砂岩石板呈密缝冰裂纹状铺砌,与西方古建筑手法异曲同工。曲流石渠蜿蜒曲折长,渠底用砂岩石板铺砌,其上再铺一层灰黑色河卵石,并有一方弯月形小水池。南越国宫署御苑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保存较为完好的宫苑实例。

       本次参观还邀请了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的熊增珑老师和谢肃老师为同学们详细讲解南越宫苑遗址发掘情况与地层关系的相关知识。熊增珑老师通过地层学原理,分析了南越国宫苑的设计理念,指出南越王宫苑独特的设计、精巧的构筑和宏大的规模充分呈现了广州城的历史文化变迁。谢肃老师则强调,同学们要尤其关注遗址中标有各地层年代的考古关键柱的信息,以了解南越王宫苑的地层堆积情况。

       随后,我们参观了南汉宫殿馆。同学们听讲解员介绍了宫殿的发掘成果,观看了宫殿复原影片,直观感受到了当时宫殿的恢弘。

       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现场,第三小组的成员借由研究南越王墓形制,以“汉代横穴室墓”为主题展开了报告。他们首先对墓制概念进行了阐释,其次简单梳理了学术史脉络,最后以南越王墓形制为例对墓室的建造与布局、墓室结构、墓葬观念等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墓葬形制发展、墓葬艺术、随葬品等相关内容。

       针对此组报告,杨晓东老师指出其中“中轴线配置型三室式汉墓”等表述或有违实际;于薇老师则强调分析汉墓应首先明确分类标准;接着,熊老师补充介绍了汉墓的基本类型。同学们从中获益不少。

       最后,同学们来到了南越王墓展区,并分两组参观南越王墓遗址及其出土文物。通过讲解员对相关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该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并进一步认识到考古发现在研究南越国史、汉越融合方面时所具有的补史、证史作用。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南汉和南越政权都对岭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均为广州区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日的考察行程,同学们不仅深化了对广州城市发展轨迹及历史文化积淀的认识,还在实践中锻炼了自身观察和解读考古实物资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