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换届大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顺利召开

       2022年7月8日—10日,由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主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承办的2022年学术年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楼召开。本届学术年会的主题是:新境界与新未来——广东历史地理研究进展的新挑战。

       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成立于2014年11月8日,由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史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研究会在活跃全省历史地理学术事业、加强历史地理科学研究信息交流、凝聚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历史地理专业团队、培养面向未来的青年人才等方面,发挥了引人瞩目的积极作用。经过近8年的发展,研究会下设的理事会人员构成也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换届工作。

       7月8日晚,研究会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会议室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最后一次会议,顺利进行了新一届理事会的换届工作。经过线下、线上的无记名投票,对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新任理事等研究会机构人员进行了选举,其中理事人选新增20名,总数达到38人。新当选的第二届理事会随即召开第一次会议,对理事会章程进行了初步地讨论和修订。

       7月9日上午,学术年会正式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报告厅拉开序幕。开幕式由历史学系(珠海)系主任吴滔教授主持。首先,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谢湜教授代表广东历史学会会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李庆新研究员致辞;然后,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郭声波教授代表研究会致辞,并对第一届理事会以及各代表单位近年来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成绩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和总结;最后,广东历史学会原副会长、秘书长李鸿生教授发言,深情回顾了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的成立过程以及与广东历史学会的密切联系。郭声波的工作总结报告回顾了7年多来,会员们在各自工作单位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撰写论著、申请项目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主要成果如下: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和文学院,先后举办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海上丝绸之路与环南海社会文化史”学术研讨会、“环南海华人商业网络与岭南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主办的“舆地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82期。出版《岭南商业网络与历史地理研究》《史记地名族名词典》,参与主编《广东省行政区划图志》。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冷门绝学团队项目《明清广东海防地理史料的整理与研究》、重点项目《唐宋羁縻府州制度资料辑证注释》及1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在《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明清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动研究》《圈层结构视阈下的中国古代羁縻政区与部族》和论文《滇、桂、越三角地——特磨道历史地理考》,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专著《秦直道线路与沿线遗存》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参与撰写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特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和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出版《南岭历史地理研究》第1-4辑和《湖南江永碑刻集初编》《垂虹问俗——田野中的近现代江南社会与文化》《中国运河志•城镇卷》《信仰与秩序: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贡赋体制与市场: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韩江中下游地域的社会变迁》《山海故人:明清浙江的海疆历史与海岛社会》《国史家事:〈致身录〉与吴江黄溪史氏的命运》等著作。在《近代史研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代价格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明清南岭山地的聚落与族群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3个。初步建立南岭地区“小尺度”聚落地理和自然地理调查的GIS基础数据库。获教育部史学新秀一等奖,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哲学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成立珠海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特区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下设机构。

       广东省社科院海洋史研究中心和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出版《海洋史研究》10余辑,连续获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优秀集刊,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资助学术性集刊。举办“海洋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四届。出版《海上丝绸之路》增订中文、英文、韩文版,《“南海Ⅰ号”与海上丝绸之路》汉俄文、汉泰版、汉法版、汉德版、汉日版、汉意版、汉-阿拉伯文版,及《学海扬帆一甲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文集》等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项目《明清至民国南海海疆经略与治理体系研究》。另承担7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和人文学院,举办“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著名学者举办历史地理学术讲座十六次。出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料汇编》《中外交通与信仰空间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断代史研究》。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世界宗教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内联外接的商贸经济:岭南港口与腹地、海外交通关系研究》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举办“九州问题”学术研讨会。出版《政治地理学》(译著)、《面向东方的政治地理学》等著作,在重要刊物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新政治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南海治理理论与政策研究》、横向重大项目《近30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陆海自然资源利用的时空演化及成果利用》等项目。

       与会学者集体合影留念后,大会进入到主题报告环节。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吴宏岐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教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王元林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于薇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广州中路海防辑要〉的编辑特点和学术价值》《南海政治地理研究刍议》《李兆洛与〈海国纪闻〉》《入岭之途:中山大学南岭历史地理田野调查与问题研究》的报告。

       9日下午大会进入到由上、下两个半场组成的分组学术报告环节。在第一组上半场的学术报告和讨论中,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李彦楠助理教授作了题为《星占中的政区:宋明帝中兴理想与侨州郡县政治符号转向》的报告,将经典的侨州郡县问题放置在阴阳灾异的新讨论中,梳理了侨州郡县流于政治符号的现象,在星占学中的具体体现。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田海讲师的《明清时期河北平原腹地水利事业的发展过程——以景州为例》一文,关注了位于海河流域中景州地区的明清水利发展脉络,将当地两项主要水利工程的建设放置在历史地理学的视野下,探讨了华北水利建设与具体区域地势、盐碱化程度、粮食种植作物等细节之间的联系。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赖意宣硕士生和黄忠鑫副教授合作的《明代粤西兵备道变迁考论》一文,以“东南防备多在兵备道”为切入点,对前人以为的兵备道“因事而设,事毕即撤”的观点进行修订,对粤西各个兵备道的初创原因、动态变化进行考证梳理,也剖析了兵备道问题中所包含的两广总督权力强化的趋势。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浩东博士的《向史而新——近三百年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史料收集刍议》一文,系统性总结了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大湾区自然资源的众多相关史料,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将各类史料进行了时空尺度、详细程度、科学程度的严谨判断,是其所在团队绘制《近三百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历史地图集》的重要前期基础性成果。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蓝图博士后的《明代河西走廊的“渠坝”与屯田单位》一文,以水利和卫所的联系为切入点,揭示明代河西走廊水利设施“渠坝”如何成为当地卫所特殊屯田单位,分析其历史过程的背后原因,探讨卫所制度在河西地区展开的因地制宜特征。暨南大学罗诚博士的《清代洞头列岛的移民分布与方言格局》展现了浙江洞头列岛迁弃、展复的历史脉络,以及岛屿的移民来源,展示了清代海洋相关政策、居民生计方式对岛屿人群分布、方言构成的影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冰助理教授的《清代以来湖北省界调整的初步研究》一文,以清末至建国初期的湖北省界为个案,细致分析了“政区改隶”、“飞地”、“插花地”、“归属不明”等政区界线的关键问题。

       第二组上半场一共有七篇文章,有五篇文章为历史城市地理方面的研究。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孙昌麒麟的《江南“另类”城市:海防卫所城市的“厌水性”形态特征》一文,利用地图资料细致复原明清时期江南三座卫所城市的平面格局形态,展现另类江南城市形态的“厌水性”特征,具有启发意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江伟涛副研究员的《市镇与墟市:近代江南与华南的商业聚落及其空间格局》,利用民国十万分之一地形图考察江南与华南的商业聚落,得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结论。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姚豪兵与吴宏岐教授合作的《明代广东城池水关时空分布格局的演变》一文,基于方志资料考察明代广东城池中的水关时空格局演变,并进而探讨其驱动因素。韩山师范学院吴榕青教授《宋元潮州对外贸易港及海交史料发微》一文,通过宋元史籍以及当代古迹遗存,增补了宋元时期潮州地区对外贸易港口的数量。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陈玥讲师的《辛亥革命前后的武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反思》一文,以孙中山《建国方略》对武汉的规划蓝图为切入点,探讨民初武汉的规划实践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王潞副研究员的《由“生牛渡海”浅析明清时期琼州海峡的牛货贸易》,以明清时期琼州海峡的牛货贸易为视角,探讨牛作为一种商品在海南发生贸易逆转的原因和贸易路线,颇具新意。暨南大学历史系谭嘉伟博士后的《清代广东海防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一文,系统梳理清代海防地理的研究成果,指出既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可以继续深化的方向。

       第一组下半场有六场报告。广州大学历史系刘玉青博士后与王元林教授的《历史GIS 视野下清代珠江三角洲水神信仰的时空重建》一文,将清代该区域地方志中关于南海神、天妃、北帝三大水神的庙字记录数字化、数量统计与地理位置考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重建了时空演变过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刘桂奇副教授的《广东基层区划近代转型的团练化因素》,讨论了晚清广东地方基层社团化中基层防区体系在地方州县的普设及演变形态,并随着地方基层固练职能的演进而日趋政区化,体现了近代中国基层治理体制转型的共性特征。广州大学历史系郭永钦副教授和陈颖华的《银两时代末期的平砝与内汇市场空间格局研究》,整理了各地平砝与内汇市场数据资料,通过对通用平在兑换比值的地理差异比较,发现内汇市场具有高度地区分布特性。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蔡群博士《企业家精神与矿业经营——以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局为例(1895-1911)》一文,以水口山铅锌矿为例,从企业精神的角度解释水口山矿山的经济绩效与企业家精神的施展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二者共同促进了水口山铅锌矿在晚清时期的发展。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李国平的《民间信仰的传播过程与地方社会——以宋元以降潮州地区双忠信仰为例》一文,通过勾勒双忠信仰的祭祀点位置,从信仰的时空变迁,透视地方社会的权力更递与文化传播。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阮宏副教授的《晚清西方女性在广州白云山的旅游活动研究》,以晚清西方女性记录的白云山旅游史料出发,论述晚清西方女性在白云山旅游活动发展状况,从中揭示了西方女性在白云山的旅游是依附于西方男性所开展的一种旅游形式。

       第二组下半场共六位学者报告,包括了义士形象、客家移民、台湾茶业、华侨农场、路线考证以及革命文物。暨南大学历史系郭世强讲师的《广东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时空格局及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分析》,运用ArcGIS技术对广东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并从地形地貌、河流水系、交通因素等方面与革命文物利用率之间的关系,最后就如何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广东药科大学何崚博士的《从乌龙茶到红茶:以台湾红茶的生产与布局为视角(1895-1945)》,从历史地理视角分析了台湾殖民政府设立茶业科研与三井财阀设立制茶工场的一致性,并对比分析了台湾、印度和锡兰红茶的产量、品质和评价。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肖文评研究员的《清代大陆移民台湾与两岸社会文化互动研究——以粤东大埔县客家人为例》从移民史的角度切入,比较分析了两岸的社会、生态以及文化,通过大量的个案解析,指出了大埔客家人对台湾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两岸的互动关系。东莞博物馆金子灵博士的《珠江华侨农场历史沿革》介绍了该农场从沙坦到沙洲、从沙洲到沙田、从沙田到农场,再从农场到南沙重点开发建设地的历程,以沙田到农场阶段为侧重点,梳理了农场的发展脉络及伴随行政变化而变化的行政空间。广州大学历史系孙廷林讲师的《宋末勤王义士伍隆起事迹考辨》梳理了从宋末元初到明中期新会伍氏族人对家族史态度的演变,分析了伍隆起义士形象建构的动因与复杂面向,提出了宋元易代之际错综复杂的局面往往成为明清地方社会文化建构的重要资源,进而提示在利用相关文献的时候,应当慎之又慎。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曾旭博士的《“万里茶道”路线新证:以晋商办茶规程为中心》,针对当下“万里茶道”线路存在的相关问题和认识误区,通过研读新发现的山西民间文献办茶规程,深描并重构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同时揭示跨境贸易动态过程“差异性”与“复杂性”的内在机制与外在动因。

       总体而言,各分会场的学术讨论气氛热烈,新见迭出,充分体现了广东历史地理研究的新境界与新未来。

       7月10日上午,全体与会学者参加了“广东历史地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山大学于薇副教授主持。广东历史学会原副会长李鸿生教授、暨南大学吴宏岐教授、中山大学吴滔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刘云刚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倪根金教授、广州大学王元林教授、嘉应学院肖文评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江伟涛副研究员,分别就各自单位在历史地理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了分享,也提出了一些现实面临的问题,引起与会学者的共鸣与热烈讨论。在座谈的过程中,与会学者还就广东历史地理学科的进一步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论证,例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地方智库建设、推动历史与地理学科田野考察的合作等等方面,都有建设性的意见提出,为下一步研究会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0日上午后半段时间,大会进入闭幕仪式,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李大海副教授主持。受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委托,李大海宣读了新一届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理事人选,并增补郭声波教授和张国雄教授为学会顾问。经第二届理事会选举产生的新任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会长,是暨南大学吴宏岐教授,副会长有中山大学吴滔教授、中山大学林耿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刘云刚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周鑫研究员、嘉应学院肖文评研究员、汕头大学陈景熙教授和中山大学于薇副教授。暨南大学黄忠鑫副教授继任研究会秘书长。最后,新当选会长吴宏岐教授致辞,代表第二届理事会向广东历史地理学界同仁表示感谢,同时提出了五点构想,对就未来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展望,也预祝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广东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具体如下:

       首先,本会的性质是由广东省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及文博、方志等单位从事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专、兼职人员组成,是自愿结成的学术性、地方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但就目前的现状来说,研究会会员和理事人数尚比较有限,涵盖面还不够广泛,需要再大力吸收全省甚至广西、海南等地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人士参加到本研究会中,使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起来。

       第二,本会的宗旨应通过召集组织历史地理学学术交流与信息沟通,推动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广东的发展,促进研究者积极参与广东及南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自2014年11月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正式成立以后,各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在广东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应该说已取得诸多颇有社会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不过由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牵头组织或深度参与的涉及广东及南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研究项目或咨询项目尚不多。未来几年,要争取在这个方面做出更大更好的成绩。

       第三,充分发挥各位理事的作用,争取每年由一或二个会员单位牵头并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一次学术年会或中大型集体学术调研考察活动。

       第四,注重广东历史地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充分调动青年会员的科研积极性,可考虑每年组织一次相关评奖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或组织方式,为青年会员在申报国家、省、市科研项目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支持。

       第五,加强与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的行业联系,进一步加强与广东珠江研究会、广东农史学会等省内其他兄弟学会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本次年会结束后,立刻着手创建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的公众号,及时发布研究会的年度工作简报、重要学术成果和相关学术信息。倡导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治学理念,充分发挥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的智库作用,为广东及南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学术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