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晚,我系在海琴六号A324举行了世界史前沿系列讲座第三十七讲——《纸张西传拜占庭:丝绸之路全球史的个案考察》。本次讲座由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李强副教授主讲,我系吴滔教授主持。讲座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听众接近170人,Peter Rothenhöfer教授、野口优副教授、凌滟助理教授则莅临现场。
讲座伊始,吴滔教授首先对李强副教授的学术经历和本次讲座的主题作了简要介绍。
而后,李强副教授就本次讲座主要围绕的四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在第一部分,李强副教授讲述了丝绸之路全球史的概论,阐明了丝绸之路与全球史之间的联系。李强副教授首先引入全球史的理念与主要议题,以纸张为线索,以丝绸之路为脉络对其进行探究,强调应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来审视全球史,更加重视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在第二部分李强副教授介绍了纸张传入拜占庭的时间与路线。他首先从中国纸张的出现与传播讲起,指出纸张西传的过程可分成两条线路:一是东部传播的时间与路线,即从中国到中亚。李强副教授通过在西域发现的纸张等实际考古材料,分析了纸张从中原至西域再到中亚的传播路径。在此过程中,阿拉伯人在造纸术与纸张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西部传播的时间与路线,即从西亚到拜占庭。李强副教授指出,这一传播方向的考古证据较少,但保留了一定的文献证据。他通过曼比耶、大马士革、巴格达三条传播线索论证了这一观点。
在第三部分,李强副教授则阐述了纸张在拜占庭的应用与影响。他首先提及拜占庭帝国在纸张出现之前的书写材料,包括草纸、皮纸都应用于书写。而后,李强副教授着重探究了宗教人士对书写材料的选择与影响。同时,李教授详细说明了拜占庭对纸张的应用以及进行造纸活动的可能性。学界对于纸在拜占庭帝国的应用时间这一问题上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在10世纪,拜占庭已经出现使用纸张的情况,但是其传入可以推前至9世纪;二是纸张可能在8世纪末便已经出现在拜占庭,9世纪时已经被普遍使用。李强副教授分析观点一引用了实物线索中的歌里盖莉娅捐赠书,但“造纸税”一词词源中“纸”的具体指代对象不明确;同样,君士坦丁《论帝国行政》中的“造纸”一词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因此拜占庭造纸业存在与否仍需更多的资料提供线索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最后,李强副教授论述了拜占庭使用纸张产生的影响:一是推动了书籍的书写与抄录,使得古典拜占庭文献得以存续与传承;二是拜占庭文献在不同时期流入欧洲,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为现代欧洲文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第四部分,李强副教授从纸张传播角度对丝绸之路全球史进行反思。他指出,纸张从中国传到拜占庭的跨区域与跨文化现象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世界精神与物质文化交流的实证,是丝绸之路全球史的典型案例。其次,在丝绸之路上,古代东西方世界的人员、物品甚至是观念的流动,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这一进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短途商贸往来的中转和传递来完成的。这一流动一旦完成,则其影响极为深远。此外,丝绸之路全球史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知识作为基础,更需要不同领域的学者合作探究,因此跨领域的学术合作十分必要。
讲座完毕后,吴滔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吴滔教授强调:在全球史的问题探讨中,应注重各个学科的综合运用。“纸张西传拜占庭”这一课题所探究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流通与交换,还有技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明晰这一观点有助于同学们在全球史的核心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
互动环节中,参会的老师与同学积极就怛罗斯之战对于纸张西传的作用、纸张海上传播的可能性以及西方何时普遍使用纸张等问题提出疑惑并进行深入的探讨。李强副教授对此一一进行了耐心解答,启发了听众对丝绸之路全球史的进一步思考。
提问结束后,吴滔教授对李强副教授为同学们带来如此精彩的讲座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