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19:00-21:00,我系在海琴六号A326举行了中国史前沿系列讲座第十八讲——《再探地方性:一九五〇年代上海的新叙事》。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张济顺教授主讲,我系吴滔教授主持。我系郑哲书记、Peter Rothenhöfer教授、于薇副教授、李骛哲副教授、吉辰助理教授也出席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吴滔教授简要介绍了张济顺教授和今天讲座的主题。
张济顺教授主讲
而后,张济顺教授就本次讲座主要围绕的四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在第一部分中,张济顺教授从地方性的角度切入主题。张教授首先介绍了地方的概念,并从国家、族群、人口地理和区域经济四个角度对其进行阐释。而后,她详细说明了城市之间的共通性、历时性和都市化特征。此外,对于城市的地方性特点,张教授提出应“深描”地方知识、具备比较视野,从局部看全局,从整体性上把握地方性的内涵。同时,张教授还以上海为例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其次是第二部分——近代上海的城市特质。张教授首先梳理了上海是如何通过样态、经济、行政、社会与文化这五个方面的转变从而由东南都会变成远东国际大都市。其后,张教授又从内部——缝隙效应、周边——磁场效应和孤岛效应、全国——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全球——魔都效应这四个方位讲述上海的城市特质。
再到第三部分——再探地方性:革命年代的上海社会。张教授从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接管上海后,上海天翻地覆的变化谈起,在革命史视角下探究上海的地方性特征,包括新政权和旧社会的互动、从革命的正当性到政权合法性的转变等方面。接着,她从5个小故事出发展示当时上海面貌的研究方法。此外,张教授还讲述了新政权应对复杂的旧社会遗存问题,推行了包容政策,实行有效的解决措施,如基层社会复杂的阶级问题、基层普选问题、人际网络问题等。在这一部分的探究中,张教授总结出上海都市文化的特性。
最后是第四部分——变奏的革命与摩登。张教授展示了以介绍欧美社会风俗及文化趣事、作品翻译为主的报刊《西风》,以此为导论提到1946年后在上海创办的一些普及妇幼文化和现代家庭知识的报刊。她还简要介绍了《西风》月刊的主编黄嘉德、黄嘉音的生平事迹。最后,张教授重申了本次讲座的主旨——都市延续,摩登犹在,并总结概括了上海革命叙事中所体现的地方性。她指出,上海的地方性是历史的延续,体现了历史转变中暴露出的丰富复杂问题。
在提问互动环节中,李骛哲老师和同学们就“基层的行政建设”、“新政权如何管理社会的社团、群众运动”等问题与张济顺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张济顺教授对此一一进行了耐心的解答。
提问结束后,吴滔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发言,并对张济顺教授表示由衷感谢。最后,郑哲书记代表我系向张济顺教授赠送了纪念礼物。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