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忧道,忠正为行 | 我系“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座谈会成功举行

       12月12日下午,我系在海琴6号A324室举办“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座谈会,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张应强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张侃教授和我系于薇副教授受邀为与谈人,我系系主任吴滔教授出席。我系李大海副教授主持座谈会,本科生、研究生热情参会。

       “学术论文规范”有“学”与“术”两个层面,二者密不可分在遵循有明文规定的“技术规范”之外,学术论文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史回应也非常重要。本次座谈会就这两个层面,对“新的问题”和“学术自律”两点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新的论文提出“新的问题”,是学术规范的题中之意。一篇论文的问题来源是否规范,可以借文献引用是否标准、经典来判断。但更为基础的,是写作者开放的问题视野和充分的理论准备。老师们强调,把新的材料解读成旧的问题,是一种浪费,严格来说也违背了学术规范。我们应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探索新问题的过程中使用新材料,发展新方法。但也不能天马行空,仍要回到相对可讨论的问题中进行学术史的对话。如何既讲规矩、又有见地,是对个人学术能力的一种考验。为此,老师们寄语同学们,要先深入认识自己所在领域、学校的学术脉络,在强烈的学术兴趣的指引下学习前人成果,而后在前辈的基础上努力做新的扩展。

       具体的规则终有局限,发自内心的“学术自律”才是根本。时代不断发展,投机取巧或能得一时之利,但学术失范一旦被发现,将是不可抹去的污点。尚未出版的档案、有语言隔阂的外国著作,或许可以帮助论文暂时逃过机器的检查,可档案一旦公开、著作一旦翻译,滥用、抄袭的做法便会无所遁形。所以同学们不可以抱有侥幸心理,而是应该自觉律己,严谨使用材料、规范引注文献、标出观点来源,不主动违背学术规范,才不会被“发现失范”。

       老师们的谈话引发广泛思考,有同学提出“如何让论文的问题内含现实关怀”的问题。老师们给出的解答是,历史学的学术训练培养学生敏锐观察现实、积累日常经验的能力,同学们可以先关怀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再关注、思考自己的知识生产是否对人们解决现实问题有帮助。著名历史学家的传记蕴含“如何建构历史与现实的桥梁”的例子,我们可以从中看他人如何在自己的现实 中思考历史,而回应当下学术研究的问题,也有一定的现实性。

       此次座谈会走向尾声,而关于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思考不曾停歇。“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一篇成功的学术论文源于夙夜不懈的孜孜以求,投机取巧终将自讨苦吃,相信同学们能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中汲取营养,开启更深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