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研究的多维视角”青年学者工作坊顺利举行

       2021年12月18日,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主办的“美国史研究的多维视角”青年学者工作坊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来自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单位的14位美国史青年学者,就“早期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美国的外交与国际事务”、“美国的城市与知识生产”三个讨论组进行研究分享和在线圆桌讨论。

       第一讨论组“早期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由南开大学董瑜、武汉大学杜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钊和上海大学焦姣等四位老师分享自己的最新研究。董瑜老师的研究探索了英国政治文化、商业经验及社会思想对美国的影响。英国是将商业与帝国扩张相联系的经济国家主义,美国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社会福利导向,更加重视商业的社会公共利益。杜华老师分享了有关19世纪30年代的废奴运动的研究。杜老师认为传统观点有关废奴主义运动的解释过多强调了其政治性的一面,忽视了道德以及宗教等因素发挥的作用。因此,杜华老师就废奴运动中道德本身以及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张力进行了富有创见的分析。杨钊老师分享了关于第二政党体制在弗吉尼亚州的建立的研究。杨老师认为,由于第一政党体制发展不完善,弗吉尼亚州于1800年后逐渐形成了里士满集团。作为共和党的核心派系,里士满集团秉持州权立场和奴隶制原则,在政党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里士满集团的现代转型具有许多局限性,其新旧交织的特点也促生了弗吉尼亚州的第二政党体制。焦姣老师分享了她对“早期美国人口统计中的国家能力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焦老师认为尽管美国有关法令中给予美国政府进行更加细致的人口普查的能力,但由于对民众及对手政党就征税问题的责难,早期美国政府始终只进行最基本且不甚准确的人口普查,并从中对美国早期国家能力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第二讨论组“美国的外交与国际事务”由四川大学刘祥、厦门大学任慈、中山大学史宏飞和西安交通大学靳小勇等四位老师汇报自己的研究。刘祥老师分析了19世纪的美国政府和社会围绕希腊独立运动、1848年匈牙利革命和美西战争这三项域外革命的争论和行动,指出美国政府及其社会组织对异域人权的关注奠定了美国当代人权行动的理念、模式和行动策略,也塑造了美国现今作为权利保护者的形象和对外政策的取向。任慈老师正在研究冷战初期中国留学生与美国移民政策的国家安全化,她在会议中梳理了冷战各时期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态度的变化,并考察了这一过程中美国移民局权力的逐渐膨胀。史宏飞老师分享了他正在研究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与1950年代东西方科技关系。史老师试图用“合作主义”范式来建立一种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更加平衡的叙事,以南极科考与领土争端、空间探测合作与卫星竞赛为例,考察冷战时期东西方在科学技术问题上的合作与竞争,以此阐明跨国科学家群体的“科学国际主义”发挥的作用。靳小勇老师分享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全球环境治理关系”的研究。靳老师计划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扩展研究,探索其功能及作用,并进一步运用跨国史的视角,探索不同的国家在机构设置过程中的合作与分歧。

       第三讨论组“美国的城市与知识生产”由上海师范大学李文硕、国际关系学院何芊、陕西师范大学于留振和上海师范大学刘义勇等四位老师分享。李文硕老师考察了美国“城市危机”概念的生成、应用及转变。美国的“城市危机”源于其中心城市的持续衰败,并在60年代前期表现为经济问题。60年代中后期,美国“城市危机”转变为种族问题,其原因被归结于黑人难以改变的“贫困文化”,黑人因此由危机的受害人转变为了直接责任人。何芊老师分享了“美国科研安全政策的演变”这一问题。她以美国科研共同体与国家安全之间的斗争与妥协为中心,分析了1980年代至911事件之后美国科研安全政策的演变历程。于留振老师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了欧美学界对资本主义与政体的研究,指出“资本主义”与西方国家的“民主”政体之间的发展既不同步,也不具因果关系。刘义勇老师在汇报中指出,美国一战前后关于“协会”与“联盟”的语言表述差异实际反映了其价值理念分歧,具体体现在包容性与排斥性、“自由”与“强制”、政治性与司法性三个方面。

       最后是由参与本次工作坊的青年学者们共同开展的在线圆桌讨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谢国荣老师也参加了讨论。讨论由南京大学王睿恒老师和东北师范大学伍斌老师联席主持。

       首先,王睿恒老师汇报了学术界有关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史和趋势。中美关系史研究先后历经政治视角、经济视角和文化视角,现今学界研究的国际化合流趋势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王睿恒老师期待未来的中美关系史研究能够彻底突破民族国家范畴,却又不完全抛弃民族国家叙事。接着,伍斌老师就“大数据时代美国史研究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伍斌老师认为大数据时代给美国史研究在史料搜集、研究效率、教学资源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学者迷失在海量的材料之中、对二手文献产生依赖致使学界浮躁之风加剧等问题。随后,与会青年学者就本次工作坊主题所涉及到的战后美国科技研发体制的形成与演变、美国不同阶段政策的国家安全化、跨国史与资本主义史交叉中的企业史、消费文化史以及数字人文在美国史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和限制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最后,我系史宏飞老师对参会青年学者表示了由衷感谢,与会青年学者都认为待新冠疫情结束,应尽快进行现场学术交流。本次学术工作坊就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