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追寻时光的足迹:来自马可·波罗故乡的遗产保护启示

       12月20日,我系第四届中西古典文明节系列讲座第四讲在海琴6号A326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追寻时光的足迹:来自马可·波罗故乡的遗产保护启示”,由文物保护专家詹长法教授主讲,系主任吴滔教授主持。

       詹长法教授曾受国家公派,长期在意大利攻读文物保护专业,为中意两国的文物保护合作做出了建设性贡献,现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考古团队首席科学家。詹长法教授此次为我们介绍了中意两国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思想碰撞和技术交流,以及广东海洋考古的有关情况。

       文物保护的核心问题是保护理念,“保护成果如何让公众、后代享受,为后世留下怎样的历史面貌”是必须思考的问题。詹长法教授认为,文物修复应该保留岁月的痕迹。传统中国以完全复原文物旧时面貌为重点,体现出对历史的敬畏,但岁月在文物身上留下的痕迹也是对历史变迁的反映。因此,詹长法教授主张文物修复应做到“远看一致,近看有别”,体现文物的现代修复部分和原有部分的区别。

       中意两国的文物保护技术各有所长,中国的文物保护在交流中取得了长足发展。詹长法教授谈到,中国传统在“仿制”、“复刻”方面具备专项技术,丰富的文字记录也为“文献性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在精细材料研究方面,中国距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值得欣喜的是,在与意大利近20年的学习交流中,我国引入了先进技术并创建起“纸制品修复班”、“纺织品修复班”等材料专项修复班,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此外,海洋文化遗产也值得高度重视。詹长法教授指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依托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洋学科楼群建设,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致力于解决“在广东沿海是否能够发现沉船及如何应对”的问题,讲述好海洋上的中国故事。目前实验室已经在南海地区发现了多艘沉船,为切实研究和开发海洋遗产、解决系列科学问题,以及从技术层面为大湾区、南海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在本次讲座中,同学们受益匪浅,就“3D打印与文物修复”、“国际交流与文博产业”、“不可移动文物的开发性保护”等问题踊跃提问。詹长法教授以丰富的文物保护实例做了详尽的解答,进一步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也引导着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

       最后,吴滔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并对詹长法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文物是历史的实物载体,文化遗产与全体国民血脉相连。我国有五千年的厚重历史,但目前文化遗址的存量与开发仍然有限,文物保护方面的人才总量也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对于文物保护,中华儿女责任深重,愿诸君协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