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道路决定命运——鸦片战争启示录

       11月11日,我系在海琴六号A326举行了以“道路决定命运——鸦片战争启示录”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张建雄老师主讲,我系李骛哲副教授主持。
                                                                                                                      
       张建雄老师,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研究馆员,长期从事博物馆建设与管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对鸦片战争以及明清海防颇有研究,曾主持策划过十余个大型主题展览,多个展览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著有《清代前期广东海防体制研究》、《鸦片战争中中英舰炮比较研究》(合著),主编《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等十余本书籍,在《中国文物科学研究》、《中国博物馆》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讲座伊始,张建雄老师分析了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概况,并对比了双方的力量差异,通过讲述鸦片战争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来分析清朝失败的原因,从而得出了四大启示。
启示一
       落后就要挨打。当中国还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时,西方就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当中国对外国一无所知时,西方渴求新知,极力了解中国国情。鸦片战争给一代中国人留下的永久耻辱,警示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启示二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几百年海洋战略的空缺。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时,乾隆回信所书“物产丰盈”之句是当时清政府思想闭塞的真实写照。如今我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得到启示,要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启示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清政府没有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甚至蔑视新式科技。事实上,许多先进的物品和著作就深藏在皇宫之中,但清政府却始终未能学习并发展科技。鸦片战争失败的深层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中英双方科技实力的悬殊,历史证明,科技强,则国家强。
启示四
       军强才能国安。在鸦片战争中,清军数量远多于英军,但战争局势却向英军有所倾斜,关键就在于清军兵不如人。更荒谬的是,在面对强大英军的进攻时,中国官员却以迷信的方案应战,采取马桶战术以邪制邪,最后落败。强健之军是作战胜利的关键因素。鸦片战争的惨败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军队,则无法保障国家和民众的安危。
       接着,张建雄老师综合之前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四条启示,得出了本次讲座最核心的一个观点:道路决定命运。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中英两种制度的对抗,结局已经注定——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无法抵挡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开始缓慢向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都相继为中国探索新道路,但均以失败告终。关于中国道路的选择,张建雄老师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做出了回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以此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人民幸福之路、国家富强之路、民族复兴之路,我们也将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提问交流环节,两位同学就鸦片战争的现实启示意义、博物馆展览等问题向张建雄老师提问,并得到了老师细致的回答。
       最后,李骛哲老师就虎门炮台陈列的相关问题与张建雄老师进行了讨论,并联系鸦片战争的研究现状及当今政治、教育等问题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指出这场讲座不仅可以温故,而且还能知新。鸦片战争的历史实相不会改变,但将现代科技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仍能为我们带来新视角,并为我们重新审视那个时代,提供重要的素材和启示。
       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