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下午,由历史学系(珠海)主办的第四届中西古典文明节开幕式在海琴六号C103举行。本次开幕式由我系20级本科生马思邈同学主持。本次开幕式邀请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教授主讲开幕讲座,东北师范大学宫秀华教授,我校历史学系景蜀慧教授,博雅学院程方毅副教授,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党委万忠娟副书记,图书馆珠海校区分馆馆长王晗老师,我系党总支郑哲书记,于薇副主任和邱楚东副书记也出席了本次开幕式。
邱楚东书记致欢迎辞
开幕式伊始,我系邱楚东副书记对中西古典文明节概况进行了介绍。他带领大家回顾了历届中西古典文明节的发展,2018年至今,从文明的足迹,到文明的初曙,再到文明的薪火,我系以学术讲座、学术对谈、图片展以及游园会、文创大赛等各类具有创意的丰富活动,打造了一系列跨越时空的文明盛会。而本届中西古典文明节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文明的互鉴”为主题,将开展“艺术背后的全球交流史”学术系列讲座、“考古出土的西方金银器与中西文化交流”主题图片展及“马可·波罗游记”主题定向越野等活动,引领大家领略艺术瑰宝,近距离感受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简要介绍后,会场播放了前三届中西古典文明节回顾视频。
郑哲书记致辞
随后,我系郑哲书记为本次开幕式致辞。他指出,中西古典文明节是我系的精品活动之一,本届中西古典文明节“文明的互鉴”深刻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讲话的精神,体现了我系国际化、多校联合、精英化的办学方向。中西古典文明节是一次学术交流合作的契机,我系结合中西文明交流史,举办系列有新意、有教益的活动,对培养同学们的历史观、文明观大有裨益。最后,郑哲书记希望同学们能借此体会文明的血脉和跨越时空国度的优秀文化,成为具有全球史观的史学家,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识人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设者,在交流中能有所学、有所悟。
开幕式结束后,浙江大学的白谦慎教授带来了以《信息、票号、运输—收藏活动中的网络因素》为主题的精彩讲座,讲座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景蜀慧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白谦慎教授就艺术史这一人文学科的重要分支进行介绍。白教授指出,艺术史属于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艺术史学科是美国四大人文学科之一,在西方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史课程也是西方大学通识课程中的支柱性课程。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也使得中国的艺术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而后,白谦慎教授提到,在中国,不少书法与绘画题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字资料。中国的艺术史研究也有着区别于西方的特色,其中书画研究和陶瓷研究等是中国艺术史中特有的领域。中国的艺术史研究不断汲取文史研究的优秀成果,越来越受到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带来不同角度的研究材料。
白谦慎教授以吴大瀓作为中国古代精英的收藏典型,说明中国的古代政治精英和社会名流对艺术的直接参与程度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古代的官员自身是艺术品的收藏者、研究者甚至是创作者,为艺术史和文史研究的相互借鉴提供了条件。
吴大瀓是晚清重要的学者、书法家、收藏家,人脉背景庞杂,且与晚清上层人物关联程度高。这样的身份使得他与许多历史事件产生联系,也为探讨其背后的购买与收藏活动提供了研究思路。白谦慎教授通过讲述自己和浙大校友参与购买《顽石图》的经历,揭示了当今收藏家购买文物的信息交流手段、支付手段以及运输手段之间的密切关系。那么,在晚清,与吴大瀓一样同为官员身份的收藏家是怎样完成藏品交易的呢?
白谦慎教授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对象界定在异地的金石交易。金石多出自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因此其他地域要获得金石的相关信息十分不易。且藏品需要运输而导致的成本增加,使不产金石的地区较难发生金石交易。由此可见,信息的获取是收藏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借助吴大瀓给助手和友人的信件可知,吴大瀓通过古董商和友人来获取收藏市场的交易信息并进行委托购买,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古董信息的获取和保存。随着近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晚清的信息传递速度变快,寄信的手段也不断增多,许多交易媒介如洋行、票号等都有参与其中。吴大瀓等官员能够使用官方邮递系统来代寄信件。
从吴大瀓和盛宣怀“凭票取银”的往来信件中可知,由于晚清各地的货币规制不一,异地交易较为困难,官员往往通过专门经营汇兑的银号转账完成交易。
当古董买卖交易达成后,购买方进行同城付款较为便利,大笔款项也可使用银钱支付,但若是异地交易就有所差异。美国传教士、外交官何天爵记载:“在中国京城与其它城市或者地区所使用的银量标准互不相同,事实上,即使在同一座城市或者同一地区,也未必同样标准。”这种现象为商业贸易的正常运行提高了难度。中国货币史专家彭信威先生在描述清朝币制中的银两中也提及,同是所谓的“两”的种类,在各地有着不一样的规制。如果一次交易要将不同成色的银子折合计算,需要花费许多精力。
于是通过票号交易成为异地结算的主要方式。银行和钱庄对于各个城市之间不同的银价标准必须了如指掌,以便在两地之间进行业务上的汇票往来或者银钱交易。因此,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银号遍布全国各地,负责把汇款寄送到国内各处。
白谦慎教授讲述了两类收藏活动的运输问题:一是古董商交易过程中的运输,以大盂鼎进京为例,从出土地陕西到北京,通过士兵搬运“辇致都中”,遭遇路途遥远、气候不佳及运输安全等困难。二是官员收藏家赴外任职时收藏品的运输,通过展示吴大瀓在各地任职时所带的藏品清单,阐述了晚清时期任职于外地的官员会根据任期长短、路途遥远以及运输方式等因素,只携带特定数量和品种的藏品。
通过吴大瀓、王懿荣与古董商人裴仪卿的往来信件,信息、票号与运输等因素在晚清官员收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而吴大瀓的金石研究,多依靠收藏及拓本的制作交换来获取研究的材料。这种材料获得的方式注定与古董收藏交易中信息、票号和运输联系紧密
讲座结束后,景蜀慧教授进行了简单总结。白谦慎教授的讲座与以往只关注晚清收藏品不同,从信息、票号、运输的新颖角度对收藏史进行阐述,以简单明了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错综复杂的收藏网络学术问题,十分值得敬重。这样有趣的学术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也积极参与问答互动,就文物制伪、拓片收藏、晚清青铜器定价等问题与白谦慎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白教授与现场老师和同学们观点进行观点交流、碰撞,气氛相当活跃。
在互动中,于薇老师向白教授表示感谢。于薇老师提到,这次讲座让学生对文献来源有了十分深刻的理解。先秦史和考古学对于器型和文字的关系取向不相同,但吴大瀓的《说文古籀补》是这两个研究方向的重要研究材料,也是晚清大量传世青铜器铭文相关研究中的重要著作,亦是考古学、历史学学术研究脉络中的重要一环,对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后,于薇老师代表我系向白谦慎教授赠送了纪念礼物,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