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我系2019级本科生田野调查实践课程进入第三天,同学们在前两天的讨论中收获了许多田野调查的经验与方法,并跃跃欲试,准备将所学所想应用到今天的考察之中。今天的考察,我们和来自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的十几名研究生汇合,在李晓龙、任建敏、陈海立和何薇等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西樵中部的民乐社区进行调查。第三天的行程主要是从藻美村开始,沿着桑园围的东段大基,途径祖仁村、民乐市和民乐窦,到海边村,最后返回民乐窦附近的水运新村。
早上八点半左右,同学们来到藻美村的吴氏宗祠。藻美村即现在的延陵村,位于民乐地区的东南部,村民的主要姓氏是吴姓,村中现存有吴氏始祖宗祠仁德堂和怀洞祖祠仁让堂两座祠堂和一些分支祖祠,而吴氏始祖长子——仰洞祖的祠堂已被拆毁。
我们分为五个田野小组,在李晓龙老师和各组助教师姐的带领下分别对民乐藻美村的吴氏宗祠、怀洞祖祠和英灵古庙等田野点进行了考察,并与村中村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访谈调查。通过与村中老人的沟通交流,同学们对历史上藻美村产业的发展过程与当地吴氏家族的兴衰沉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结束了对藻美村的调查访谈,同学们又前往位于民乐村委会南部的祖仁村,参观了圣庙与五甲村中的潘氏宗祠,并通过旗杆石这一标志对潘氏家族清代中后期的功名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紧接着,在李晓龙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走上桑园围的大基,亲身感受西樵劳动人民抗击洪水灾害、利用自然环境创造便利的宏伟工程,并依次途径了民乐市和民乐窦,分别观察了民乐市和民乐窦的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状况。
沿着基围向北一路出发,同学们来到了基外的海边村,部分同学还去到了更远的儒林村。海边村位于桑园围东段大基之外,应为桑园围成型之后迁入民乐地区的人群形成的村落。同学们在此参观了村里的贞节牌坊和梁氏宗祠。
结束了对海边村的调查,大家又沿着桑园围大基往回走,来到了水运新村。水运新村同样位于桑园围大基的外侧,房屋朝向和布局相比于藻美村而言较杂乱,村内没有宗祠,只有一间上个世纪90年代才新建的天后庙。在李晓龙导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考察了官山涌水边的天后庙,并对水运新村的居民作了口述访谈,了解了水运新村的建村历史,根据村里的产业结构、土地所有情况和姓氏构成,基本推断出水运新村应该是较晚上岸的水上民形成的村落。
下午,各组成员在小组助教的带领下,一方面将早上收集、访谈得到的资料进行了完备的整理,另一方面结合考察所得,更进一步地理解读本的内容。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内,各组组员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并最终拉出了故事线索,为晚上的分享做好充分的准备。
晚饭过后,在研究院的会议室里,历史学系(珠海)的五组同学和岭南文化研究院的两组研究生同学,就今日的行程,从不同的关注点作了考察报告,展示出了他们对民乐各村历史的思考和解读。
第一组的同学关注了藻美村各姓氏与民乐窦的关系,并推测潘氏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控制着民乐窦。随后,第一组还讲述了三乡地区各宗族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纠纷。而海边梁氏在定居到基围附近后,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进行了一系列慷慨解囊修基、修祖祠的行为。
第三组的题目为“三乡关系的形成、转变与民乐窦”。他们在调研的过程中,捋顺了各个姓氏在当地定居的先后顺序,并讲述了他们之间的恩怨。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条埋藏于民乐三乡之间的丝织业产业链。
第四组的题为“民乐窦的职能转变与乡村社会”,讲述了吴氏与藻美村丝织业的发展,并从中挖掘了民乐窦的发展变迁与职能转变的过程。
第五组的主题为“晚清以降西樵地区的市场网络与区域联系”。他们勾勒出一条完整的贸易脉络,并追寻了贸易网络中产品原料的来源何处、交易发生于何处、商品卖到何处的三个问题。随后,第五组的组员还讨论了贸易的中介与宗族秩序问题。
第六组汇报的题目是“从‘三乡总局’看民乐的社区整合与社群认同”。小组成员从人群认同切入,探明三乡总局从管理桑园围、管控民乐窦到成为三乡公共事务中扮演的公共事务主导者的演变过程。同时,本组将文献和考察访谈结合,对海边村的发家兴起进行合理推测,并将海边村和水运新村的社区整合方式进行对比。
第七组的同学通过阅读史料与实地考察,讲述了藻美吴氏与祖仁潘氏的家族历史演变。两个家族在做生意的过程中逐渐生发摩擦,在争执中又产生合作,逐渐形成了今日民乐三乡的格局。
之后,多位老师对晚上的汇报进行了点评。
陈海立老师一方面提醒我们在读文献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文献的性质,另一方面要在田野考察中尽量破除一些从书本中获得的先行概念。此外他还逐一点评了各组的优点和存在的明显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李晓龙老师则主要结合今天田野所见,通过解读已有文献,构建了民乐三乡聚落形成和演化的完整的历史过程。他特别提醒我们,要把聚落空间放回到时间中去理解。而且各个小组不要刻意追求立异,在提出新观点之前,必须要对所调研区域的历史和现状有充分而深入的了解。如何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呢?除了充分吸收已有文献外,对于那些同在同一地区但调研中没有经历的地点,大家也应该纳入考虑范围,时刻具备开放的视角,才能对村落演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任建敏老师则从海边村梁氏宗祠一通碑文中的数据细节出发,推理出三乡宗族的关系,并提醒我们要多研读文献,关注文献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内容。
最后,广东财经大学的徐靖捷老师还为我们传授了一些口述采访的技巧,以及如何与陌生村民搭讪、如何解决访谈中发生的答非所问的处境以及在短时间内获得自己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