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山间,水汽氤氳。大家拾阶而上,首先参访了位于锦石岩寺旁的普同塔。塔身石砌,八面三层,上覆攒尖宝顶,额有南明永历年号,系彼时锦石岩寺僧众的纳骨所。寺内殿堂,或依崖筑,或择洞成,山寺一体,迥异于先前参访的南华禅寺,与三门处赵朴初先生题联“青翠森森峰回路转疑无径,丹崖隐隐柳暗花明别有天”相映成趣。
随后,师生们又沿着山路前行,穿过几处岩谷来到了别传禅寺。高崖之上开阔的视野和与清静的环境让大家心旷神怡。在参观过程中,吴滔老师与杨晓东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许多与寺内的建筑布局、特殊器物、碑刻、铭文相关的历史知识。
在别传禅寺内,第四小组的同学围绕“逃禅”主题进行了汇报。他们首先简要介绍了“逃禅”的含义,追溯了“逃禅”的学术研究脉络,接着分别分析了逃禅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逃禅现象与岭南历史的关联。随后,吴滔老师指出同学们的报告忽视了该研究领域许多非常重要的成果,特别是陈寅恪、姜伯勤等先生的相关研究,应该把逃禅现象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时空背景中,从政治史和社会史等角度而不仅仅是佛教史和文学史的角度,探索朝代鼎革历史及遗民群体的特殊心态。
短暂休息后,大家行至海螺岩。岩下有石砌澹归和尚(1614-1680)墓塔,六面单层,系今人重建。原塔残件散布四周,石作精良。塔主澹归和尚,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明亡后,不甘侍清,削发为僧,曾于丹霞山辟别传禅寺,故其墓塔遗构是研究当山人文脉络的重要史料。
在这里,第六小组的成员就澹归和尚的文集《徧行堂集》进行了主题汇报。他们首先从佛学角度解释了《徧行堂集》题名之意,并对其内容作了简述和评价,最后介绍了围绕着这本文集所发生的乾隆朝的一次文字狱的历史。李骛哲老师肯定了同学们从文字狱切入这个主题进行汇报的做法,但也指出汇报需要更广泛地阅读史料,要充分了解文字狱现象与清代政治之间的关联。
下午,在前往南雄市的途中, 第五、第二与第一小组的同学在车上依次进行了主题汇报。第五组的汇报主题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里德曼。他们首先介绍了弗里德曼的生平、学术历程和主要学术成就,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关于中国宗族的研究。同学们接着介绍了中国宗族研究的学术史。最后,他们立足于中山大学的学术传统,介绍了华南学者对于弗里德曼研究范式的进一步发展,重点是刘志伟老师、科大卫老师等学者对于南雄珠玑巷故事的一些研究。这几位学者认为珠玑巷的移民传说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与国家整合的过程,是和当地民众在国家整合中确立户籍身份和获取祖先权力的历史过程密切相关。对于该组的报告,李晓龙老师提醒大家要进一步放到人类学的学术脉络中读懂弗里德曼的理论和学术成就,还可以结合弗里德曼提出的宗族具有层级性的理论去理解我们即将要看到的珠玑巷宗祠密布的聚落景观。于薇老师建议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系统阅读华南研究学者们的著作。
随后,第二小组汇报了《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一文的作者、发表时间、学术背景等情况。报告同学首先介绍了萧凤霞、刘志伟两位老师在文章中的主要观点,以及所涉及问题的学术脉络。随后,围绕着入籍与编户、宗族控产、珠玑巷传说与族群认同、明清南方山地盗寇等,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在接下来的点评环节中,于薇老师指出,这一小组的同学需要进一步理清这些问题的学术脉络,仔细思考不同研究之间的共同理念和具体差别。同时避免在概念使用、材料理解方面生吞活剥。要能够辨识不同研究之间难度的差别,通过日常的阅读和积累,提高分析能力,让思考复杂起来。
最后汇报的是第一小组的成员们。他们首先介绍了罗香林先生的师承关系及其主要学术成果,如《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等,这些文献总结了客家先民的五次大迁徙,并提出了客家“民系论”的观点。接着,该小组整理了客家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并以地理位置为切入,介绍了客家与南雄珠玑巷的联系。李晓龙老师在点评中,指出同学们忽视了对珠玑巷移民故事的了解,也没有很好地阐明珠玑巷移民故事在罗香林先生客家研究中的意义,而且还可以结合刘志伟老师等的研究进一步理解移民历史叙述的意义,从而达到对“客家”的深入了解。
报告结束之后,师生们到达了南雄珠玑巷。唐代开元四年(716),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路,北接江西赣水,南连广东浈水,沟通起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中原与岭南之间通道的重要组成。其沿线也衍生出大量的迁移人口聚集区,珠玑巷便是其中之一。
道光《广东通志》有载:“珠玑巷在沙水寺前,相传广州诸望族俱发源于此。”在这里,师生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狭长的巷道两旁分布着各姓的祠堂,祠堂周围燃烧过的香烛和鞭炮带给同学们深刻的印象。葛剑雄先生也在《南雄珠玑巷——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四》一文中写道:永嘉之乱后,北方移民主要的定居区还是江淮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而在唐安史之乱后至五代期间,南岭以北几乎都已有了北方移民的定居点,向南迁移便成了最优选择。地处大庾岭南的南雄自然成为南下移民的集散地,特别是在移民大批涌到这里之后又没有具体目的地的时候。在考察中,于薇老师指出,珠玑巷的交通功能是理解其发展过程的重要角度,要注意把珠玑巷放在范围更大的交通结构和时间跨度更长的历史脉络中去思考,与整个大庾岭路乃至整个过岭交通线发展的节奏结合在一起理解。
第三天的考察到此结束,华灯初上,师生们也踏上了归途。今日之行,同学们加深了对韶关政区沿革、明清鼎革时的逃禅现象以及《徧行堂集》背后的文字狱等问题的理解,收获颇丰。明日,我们将深入珠玑巷与梅关古道,继续探寻更多有关当地移民、商业和交通的历史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