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在系主任吴滔教授、郑哲书记,以及于薇、李晓龙、李骛哲、杨晓东、李彦楠、黄海、胡婉茜等老师的带领下,2019级本科生首先前往位于马坝人遗址公园内的张九龄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李彦楠老师在同学们参观张九龄纪念馆时,以张九龄墓志中所见官职为线索向同学们介绍了唐代职官制度和简略的演变历史,让同学们在了解张九龄其人的同时也能全面地理解历史背景。
随后,全体同学来到了马坝人博物馆,对博物馆中展出的马坝人遗址和石峡文化相关文物进行细致地考察和学习。
马坝人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公里处的狮子岩,石峡遗址同样位于狮子岩。1958年,在狮子岩狮头山北面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马坝人”的头骨化石。1973年,在狮子岩狮头山与狮尾山之间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峡遗址。
李彦楠老师在同学参观过程中除了为同学们进行深入详细的讲解之外,还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交流解答问题、传授知识。例如,针对同学们关于博物馆中摆放的出土青铜斧和青铜矛为何体积如此之小问题,李彦楠老师提示同学们,铜作为珍贵的金属资源,很多时候很难被视为实用性工具,既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又促进了同学们对青铜时代的了解。
紧接着,第五组以石峡文化为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报告。报告人李铮为我们介绍了马坝人遗址和石峡文化的概况,并整理了学术史脉络和研究现状,认为目前马坝人遗址研究较少立足于文化本身,石峡文化研究对理解中华文化多元发展与文化间交流存在重要意义。吴滔老师、李骛哲老师、杨晓东老师等带队老师从演讲技巧、主题相关性以及报告主体的侧重等方面进行了点评与指正。
结束了第五组的报告,同学们跟随老师前往招隐寺进行考察,但因道路封闭,时间有限,故于途中崖洞举行了有关“sectarianism”(宗派主义)的报告。报告组从宗派主义的词源讲起,简单介绍了何为宗派主义、中国佛教诸宗的过往以及关涉禅门南、北二宗的研究脉络。针对这次报告,杨晓东老师指出:1)中国佛教诸宗制度化不一,区别于高度制度化的日本佛教诸宗;2)宗派的兴起并非偶然,应与对正统的诉求以及“祖统”的构建关联分析;3)追溯禅宗祖统,离不开宗密(780―841)述《禅源诸诠集都序》、契嵩(1007―1072)纂《传法正宗记》等原始文献与以《The Will to Orthodoxy》为代表的现代研究。老师希望上述意见能够帮助报告组完善有关宗派主义的讨论。
下午,大家转至南华禅寺继续考察。考察前半,由杨晓东老师顺次导览了陀罗尼幢、三门、天王殿、大雄殿、藏经阁、灵照塔、祖殿等寺内主要构筑与各堂尊像。老师导览次第有别,讲授详细,意在帮助同学加深对塔、幢等佛教构筑的理解,建立对伽蓝空间的整体认知,并思考佛教东传中伽蓝布局的演进过程。
导览结束后,分组报告旋即开始。首先报告的是以“谢和耐”为题的第一组,他们介绍了谢和耐在史学界的地位和主要贡献,以谢和耐有关寺院经济的著作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论著的思想来源与研究方法,对研究所处的学术地位进行评价和总结。对于这一组的报告,老师们认为同学在梳理谢和耐的师承和学术史方面做得很好,但也提醒同学注意引用他人观点时标明出处,注意题目与考察地点的联系。吴滔老师以第一组介绍的寺院经济所用碑刻材料为引子,带领全体同学现场通读《六祖常住香灯大坪庄粮田印信案碑记》,将田野调查与史料研究融于一体,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第三组就“《唐宋変革の地域的研究》”一题进行了报告,小组成员首先介绍了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观以及宫崎市定、佐竹靖彦等日本东洋史学者关于中国宋元时代农村经济构造的观点,然后梳理了宋代寺院经济研究的学术史发展脉络,同时结合南华寺实际情况,提出寺田形式的转变与赋税改革存在一定关系,对士大夫与寺庙间的关系如何影响村落与社会结构做出了猜想。于薇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学术史梳理,同时还建议同学们在来到南华寺以后,可以在其中寻找相关的碑刻,思考所选题目与寺中碑刻之间的联系。随后,吴滔老师再次为同学们讲解《六祖常住香灯大坪庄粮田印信案碑记》中相关的材料,提醒同学们要有随时随地发现史料、阅读史料的意识。
在藏经阁前,第五组以“sarīra and sarīrāni”(梵文“舍利”一词的单数与复数形式)为题进行了报告。报告始自对“sarīra”的字面义探讨,并结合阿育王“开彼七王塔,以取于舍利,分布一旦起,八万四千塔”的故事揭示了“舍利”的主要所指。随后,讨论聚焦于两种舍利,即“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并以当山六祖真身为引介绍了“全身”的保存方法。最后,报告触及日本的“即身仏”崇拜,尝试勾勒泛佛教世界的身体观。杨晓东老师对是次报告予以表扬,但也指出报告对“sarīra”词义的讨论仍不完备,又复联系藏经阁、祖殿等建筑,扼要阐明了“法身舍利”的内涵,以期增进同学对舍利的认知。
天色渐晚,第二组在南华禅寺的三门前进行了本日最后一场主题报告——“dhyana,jhana, and chan”。报告从词源角度分析了三词的异同,清晰展现出从梵文“dhyana”与巴利文“jhana”逐渐音译为“禅”的过程以及它们所指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梳理有关“禅”的学术研究脉络。是次报告获得了杨晓东老师的肯定。老师谈到,此题旨在促进同学们认知“能指”与“所指”间的关系;同一能指,在不同语境下,所指或可大相径庭;要熏习以《普通语言学教程》为代表的经典,规范自己阅读理解的习惯。于薇老师则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汉文藏经在传统目录学中的位置,藏经文本在各部文献、尤其是史部文献中也是常常被使用的,在了解其梵文、巴利文本义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其转译后在各类史料中的状态和含义。于老师还强调,历史语言学是近代史学倡导的一个研究方向,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在中文史料的阅读中,以审音识字为开端,应该是基本认识。所谓由小学入经学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其史学可信,同学们都应以最扎实的态度来阅读和使用史料。吴滔老师随后进一步指出,历史语言学的工作方法不仅对中国史研究、汉文史料的使用是必要的,对于世界历史的研究、外语文献的使用,同样是重要的。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西方古典语言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养成“识字”的好习惯。
伴随着淅沥的雨声,是日考察落下了帷幕。大家充实、满足,因求知而踊跃,因思考而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