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历史学系(珠海)第三届(2018级)本科生学术论坛于珠海校区教学楼D206课室顺利举办。系副主任于薇副教授,系党总支邱楚东副书记,李大海、李晓龙、李骛哲、史宏飞、野口优副教授,吉辰、凌滟、杨晓东助理教授,以及应邀访问本系的丁亮副教授共同出席了本次论坛。
会议伊始,我系于薇副主任致开幕辞。本科生学术论坛是用以检验、审视与改进自身研究成果的一次学术培训,她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都能够有所收获,在史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历史学系(珠海)第三届本科生学术论坛由此揭开帷幕。
本次论坛首先围绕世界史单元展开。詹海颖同学的论文关注古罗马帝国早期的元首宴会,在分析宴会术语和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元首宴会举办的时机、规模和宴会中的等级划分,分析了它们在塑造元首最高统治者形象、构建皇权和稳固统治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史宏飞老师和杨晓东老师先后针对本文进行了评议,认为该文脉络清晰,基本还原了历史图景;但问题意识还需加强。
陈俊嘉同学的论文则结合宏观与微观视角,以世纪庆典为对象,对奥古斯都的皇权建构进行了观察。他简要梳理了罗马共和时期世纪庆典的起源与流变,考察奥古斯都对世纪庆典的改造、目的与影响,论证了奥古斯都是以世纪庆典作为载体、通过精心构建“叙述权力的语言”将政治诉求贯彻到公众层面的观点。在评议阶段,杨晓东老师强调了对文章主题词进行词源学分析和注重参考文献类型的必要性。
龙雨轩同学的论文具体着眼于20世纪70至80年代主导北美电子游戏市场的雅达利公司的兴衰史。他将电子游戏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并在报告中重点分析了雅达利公司衰落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史宏飞老师随后指出,游戏史是目前新兴的史学研究领域,但是本文所涉及的结论范围过大,较为笼统,解释力有待加强。
其后,中国史单元的7位同学相继进行了报告。吴越同学的论文《日食天象及救护礼在明清时期的性质转变》以日食救护仪式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该仪式历代的仪注沿袭与变迁,并对比天文科技的发展与日食观念的变迁,探究历代中央朝廷对日食及救护仪式的态度转变,最后重点探究明清时期日食及救护仪式所发挥的政治效用。凌滟老师提出部分材料可以再深入挖掘其背景,并注重材料之间的联系;丁亮老师则建议对于明清之间仪式所展现出的不同特点再作更深入的分析。
付思源同学的报告重点关注了清光绪时期口外地区的钱粮流通状况。该地作为晋中南的主要粮食输出地,其钱粮流通形式却在光绪十八至十九年因“旱—涝—寒”系列气象灾害而发生了改变:山后地区停止粮食输出;于是,“钱”(即白银)由各省汇集口外后,流入宁夏、甘肃等地,换得杂粮、谷等“米”输入口外地区。政府在此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市场上的粮食供应量、粮价等因素也对流通造成了较大影响。凌滟老师和丁亮老师提到可以搜寻更丰富的史料从更多方面进行分析,并就数据处理、论文格式、报告的表述与时间等细节提出建议。
唐嘉璇同学的论文以展现明清之际岭南社会文化景观变迁的重要载体——南海县志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县志的纂修经过与明清政治经济文化时局背景的关联,认为县志的纂修内容体现了南海县的“首邑思维”、“附郭地位”,纂修组织反映着“衣冠南海”的文人风貌,纂修成果具备“志属史体”阶段的修志思想。凌滟老师和丁亮老师从学术史脉络、文献的使用与解读、研究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意见,并指出要对明清两代不同的修志出发点予以重视,厘清自唐代官修《元和郡县图志》以来修志工作的发起缘由。
李丹波同学的论文则从阅读史的角度出发,试图跳出传统科学启蒙的逻辑,关注科学的社会属性而非科学知识本身,强调“士人如何理解类科学”这一论题,并延伸至相关的心理学与灵学知识,将一本有些怪诞的小书——《治心免病法》与“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从而观察知识界对于科学的模糊理解,为反思西学东渐提供一种修正视域。在评议环节中,凌滟老师指出,本文仍然存在一些结构上的问题,部分内容与主题脱节,有待完善。
陈晓祺同学的论文关注的是近代中国的涉外引水问题。她从“引水秩序”的角度,分析了官民、中外、新旧等群体在1840-1868年上海涉外引水秩序重构过程中的时代诉求、互动案例和应对措施,探究中国涉外引水权旁落的深层原因。在评议阶段中,吉辰老师提醒同学们在字词使用上应更为精准和中肯,李骛哲老师则建议对论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案例作进一步思考。
刘宇晴同学的论文以1930年代民国时期的上海女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刊物之一《玲珑》作为研究中心,分析当时女性作者如何抒发自身的情感、女学生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以及她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这种于公共空间内进行的情感、知识互动对女性思想生活产生的影响,也是该篇文章所重点探讨的主题。李骛哲老师在史料选择和使用上给出了宝贵意见,指出该文缺少对历史年代的特殊点针对性的考察,对于史料的发行和影响范围也缺少探讨。
刁玉松同学的论文则针对传教士视角下的新文化运动进行了考察。他通过来华传教士的文章和著作,探究了传教士对新文化运动本质的认识、中外文明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传教士对新文化运动中反基督教思想的态度、以及传教士对在华传教事业的反思等问题。李骛哲老师就文中所使用的史料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建议同学合理确定研究范围,在论文的注释规范和阐述逻辑方面亦可精益求精。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所有评议老师根据各位同学的论文写作和现场报告进行打分,共同评选出了本届学术论坛各奖项的得主,并为获奖者现场颁奖。
至此,本届本科生学术论坛圆满结束。通过报告展示、论文点评、交流互动的形式,我系同学对如何完善自身研究方向的学术史、问题意识和史料理解等方面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希望大家能够在新起点上继续探索,精益求精,不断进步!